书城励志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2908600000012

第12章 逆光的飞翔,更有力量(2)

心灰意冷时,她就是一只受伤的蝴蝶;激情满怀时,她就是一只金色的蝴蝶。

断翅的蝴蝶,似乎知道她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于是,就给她跳舞,给她力量。

暴风雨之后的某天,一道金色的晨光,破窗而入。她挣脱了那张悲痛的网,不再迷失。在闪亮的光晕中,她看见了红红的朝阳,断翅的蝴蝶,展翅的英姿。远在天堂的父母,爱的眼神,穿越厚厚的云层,从天空传到地上,直直地看着她。

朝阳红得那么可爱,蝴蝶的舞蹈那么优雅别致。

她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原来,她正在一步步接近美好和爱,一步步认识爱和美好。

受伤的蝴蝶,燃起了爱的希望之火,让她有了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和胆量。迷茫彷徨的过程,就是再次整装待发,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她伸了伸懒腰,走出小屋。

窗外的世界更绚丽多彩,窗台上的那只蝴蝶起飞了,金色的断翅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原来,像蝴蝶一样用爱的眼睛看待世界,世界竟然如此的美好!

阳光下,她笑了,笑出了声。胸口的一块重物忽的一下就散开去了,脸上挂着金灿灿的青春气息。

梦想照进现实

二十几岁,正是做梦的年华,哪一个大学生没有梦想呢,但又有多少人将梦想从大脑移诸到双手上?

当我们又一次在被窝里错过早晨八点的第一声钟响,当我们又一次在课堂上用手机打发老师们苦口婆心的辛勤授课,当我们又一次在电脑屏幕前如痴如醉毫无意义地在农场里偷着菜,在桌游室里战着三国、穿着火线……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数码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魏曦铭却已早早地带着他心中的梦想与渴念、带着那对留守儿童们深深的牵挂、带着那坚定的信念,出发了。

这是一个几乎可以拿来当传奇故事看的真实故事——一位大二的非电影系的贫困生,靠着自学创作了电影剧本《城市候鸟》,拿去北京广播电视总局审批,竟然奇迹般获得了广电总局的拍摄许可证,成为第一部由在校大学生自编自导的获批拍摄的电影!其后,他又成功地筹资百万元正式投入拍摄。目前,电影《城市候鸟》的拍摄工作已经结束,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魏曦铭还想拿这部电影角逐国际大奖。就连日本国家电视台NHK的三名记者也特意从北京专程赶到拍摄现场跟踪采访。

魏曦铭的梦想成功照进现实,但“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也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开始的时候,他与我们一样,也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在校大学生。

而2009年3月,图书馆里的报纸上关于留守儿童的一则则报道,勾起了他亲历家乡留守儿童境况的一幕幕回忆。放下报纸的他并不仅仅停留于抚膺长叹。他决定拍一部电影,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

一名大学生想拍电影,这很疯狂;一名贫困大学生想拍电影,那是疯狂中的疯狂。而魏曦铭恰恰就是贫困生。

如果说写出一部剧本已经是一次意外事件,那么自己去导演一部电影几乎是天方夜谭。没有一个人相信他,但是魏曦铭却相信自己。

魏曦铭曾说:“刚开始有人知道我要做一部真正的电影都觉得很可笑,包括那些影视爱好者,我听到了很多泄气的话,没有多少人支持我。但我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我认准的事就不会变,尽管周围很少有支持的人,也可以把这说成是执着吧!”

正是这份执着,让从没去过北京的魏曦铭独闯京城求得拍摄许可证,让他磨破脚底板,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去拉赞助。

执着是个强大的磁力场,它能产生无比强大的凝聚力。被魏曦铭的执着所感染,许多人像他一样,也做着不可思议的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黄小瑜不计报酬在剧中出演主角。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大四学生小向、清华大学大三学生李绣从北京赶到拍摄现场,分别担任剧组的副导演和监制。在南昌一家媒体工作的程晓龙,与魏曦铭相见恨晚,居然辞了工作,与魏曦铭风雨同舟。为鼓励学子的执着精神,江西财经大学专门给魏曦铭拨付了五万元创业基金。

我是那么感动于魏曦铭的“有梦想、有行动”。二十几岁,正是做梦的年华,哪一个大学生没有梦想呢,但又有多少人将梦想从大脑移诸到双手上?许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做着黄粱一枕梦,一日日地纸上谈兵。

我和魏曦铭一样有一个电影梦。而大二的这一年,我成功转入影视编导系。有魏曦铭的故事勉励,我会朝着我们共同的梦想前进,让梦想真正照进现实。

光头王一

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对于王一,我真想不出他这个极品以后还会干出什么事儿——但我很期待。

王一是我大学新闻系的同学,他每天顶着个瓦亮瓦亮的脑袋坐在第一排。于是每次都被老师点名:“那个光头,你回答一下!”

王一有一颗强大的心,他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冬天的早晨,他光着膀子在操场嘶吼着跑步;夏天的夜晚,他弄顶帐篷在操场上过夜。有一回,他不知怎么在学校的草地上睡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醒,把早起做卫生的清洁工吓得半死。有一位外系的学妹仰慕他的文学才华,进而向他表达了情意,王一断然拒绝,理由竟然是懒得谈恋爱,太麻烦。

纵然如此,同学们都还挺喜欢王一的,一则他性格随和,不管大家说什么他也不生气,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他懒得跟你生气;二则他专业过硬,写得一手好文章,我们把他的“极品”直接看作了是才子的怪癖,也就见怪不怪了。

大四实习的时候,我们四个女生和王一分配到省报社实习。人生地不熟的,我们住的地方很偏僻,我们四个一商量,决定邀请王一与我们同住,我们四个人分别住两个房间,王一住客厅当“厅长”。王一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王一非常不喜欢洗衣服,于是我们每天都能在阳台上看到他的衣服泡在一个硕大的盆里,仿佛那是一个天然的自动洗衣机。有一次,我看到他那盆衣服泡了好几天了,忍不住提醒他该要泡臭了。王一很淡定地说,不会的,我每天都换水呢!

他每天都吃面条,清水烧开,扔面条,煮!直到煮成一锅形状可疑的黏糊糊的东西,简直就是暗黑料理中的战斗机,但是他还呼噜呼噜吃得挺香。他独创了一招绝技,来检验面条是否煮熟,每次煮得面条上下翻滚之时,他就用筷子夹起一根面条,往墙上一扔。如果面条能粘在墙面上,那就是熟了,反之则还得继续再煮。两个月实习期下来,厨房的墙面上零零落落挂了好多根面条,像是一幅抽象派壁雕。

实习了半个月后,王一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有一次,他骑着这破车跑去调查一个地沟油黑色窝点,差点被人抓住,他踩着自行车一路狂奔,拼命钻小巷子,七弯八拐才逃脱出来。

死里逃生的王一将自己调查的内幕写成了一篇深度报道递交了上去,结果遭到主任的一顿臭骂,批评他盲目行动,没有组织和纪律性……下班后,我们四个女生请王一吃火锅,陪他喝酒。一向淡定的王一那天很激动,没多久就喝醉了,嘴里翻来覆去地嘟囔了一番“无冕之王”之类的话,就不省人事地溜到桌子底下去了。

毕业后,王一凭着大学期间发表的几篇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和精彩的试讲,被某重点高中录取为语文老师——“极品”的王一连英语四级都没有过,算是破格录取,实在令我们艳羡不已。两年后,王一竟把那个优厚的工作辞掉,跳槽去了一家新闻杂志。王一说,毕业的两年时间里,他总共向各个新闻报刊发送简历和自荐信不下八百次。

王一醉酒的那个晚上,我终于明白,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和“无冕之王”的梦想。洛克菲勒曾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对于王一,我真想不出他这个“极品”以后还会干出什么事儿——但我很期待。

老师,我相信石头会开花

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因为先天的智障,方言曾被许多学校拒收,直到她十二岁那年,遇到了热心的赵老师,才成为那所乡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方言在班级里年龄最大,学习成绩却最差,许多很简单的问题,她都不明白,有的学生背地里叫她傻瓜,让自卑的她听了更难过了。

一次,赵老师在课堂上领着学生们做造句比赛,看谁造的句子精彩。同学们兴趣盎然,一个个不甘落后地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造出了许多漂亮的句子,赵老师兴奋地不住地点头赞许着。

忽然,老师微笑的目光停在了一直沉默的方言脸上,老师热情地鼓励道:“下面请方言同学给大家用‘相信’造一个句子,好吗?”

方言站起来,吭吭哧哧了好半天,终于小声地说出一个句子——我相信石头会开花。

她的话音还没落地,同学们便立刻笑成一团。这时,赵老师将一根手指竖到嘴边,示意大家安静。然后,他走到方言跟前,亲切地抚摸着她的脑袋,大声宣布:

“方言造的句子最好!”

同学们马上不服气地跟赵老师争论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辩解——不管什么花,都只能开在泥里、水中、树上等,只有方言那样的傻瓜,才会相信石头是会开花的。

“可是,我也相信石头会开花。”老师慈爱的目光里透着坚定。

“老师,您也相信?”同学们困惑地望着他们一向敬佩的老师。

“是的,事实会让你们也相信方言说的没错。”赵老师走到黑板前,用红色粉笔认真地写下了方言的造句。

一个月后,赵老师把一块满是窟窿眼儿的石头拿进课堂。同学们全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原来,那石头上面竟真的开着一朵同学们熟悉的小花,鲜艳得和窗台花盆中的一模一样。

“同学们,方言说对了吧?记住-石头也会开花的。”随着赵老师的目光,教室里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方言也开心地笑了,笑得跟花朵一样灿烂。

此后,尽管方言的学习成绩依旧不好,但再也没有谁说她傻了,她跟同学们愉快地度过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后来,方言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童话作家,创作了许多漂亮的故事,感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

“没想到,我随意说出的一句话,赵老师竟然深信不疑,还千里迢迢地托朋友弄来那块火山岩,让我和同学们坚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多年以后,谈及往事,方言依旧感慨万千。

是的,相信石头会开花,就是相信奇迹会诞生。慧心的赵老师深深懂得——给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送上一份热情的鼓励,或许因此会挖掘出许多蕴藏的潜能,会照亮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如果上帝为你开错了窗

上帝有时候也会打个盹,为你开错窗,如果你认命,便会顺着错误的方向走下去;如果你不服输,拼命地在铜墙铁壁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打开另一扇窗户,上帝也拿你没有办法,因为,上帝也喜欢不顾一切的人。

1982年的春天,阳光明媚的日子,在罗马尼亚某个城市郊区的一座临时监狱里,一个女孩子的心情却万分悲痛,这个像极了男孩子的女孩子,写了一部描述罗马尼亚当局腐败行为的禁书《低地》,一时间竟然受到了读者的高度追捧,这也是她被捕的主要原因,所有的统治者,最不喜欢那种玩世不恭、不可一世的人,不管他是女人,还是男人。

政府当局正在寻找各种证据,以正式批捕她,用来警告所有那些对政府有攻击行为的人。

她不停地啜泣着,瘦弱的身体有些挺不住这世间的风风雨雨,但她转念一想,正义的力量又顷刻战胜了邪恶,自己做的没有任何错,相信上帝也会帮助自己的。

这样想着,她便抬眼寻找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机会逃出去,外面,她的最爱正在橡树下苦苦等待她的身影。

她终于发现这座临时监狱有一扇窗,居然没有装玻璃。她身材修长,足以越狱逃出去,她欣喜若狂地感谢上帝为自己留下一扇可以逃生的出路,她费了好大的劲儿,将自己的身体缩成一小团,然后勉强钻出了窗户,她拼命地向前疯跑着,不管前面有路或者是无路。

但上帝还是为她开错了窗,她竟然误打误撞地进了政府军的司令部。那一伙政府军,正在商量着如何治她的罪,旁边的茶几前,摆着她的大幅画像。正在此时,她却意外地出现了,这令现场所有的人大吃一惊,然后他们变本加厉地将她关进了一座地下室里。

上帝太不帮自己的忙了,好不容易逃出龙潭,居然又进了虎穴,她颓废到了极点,想找个方法将自己的生命马上结束。

她以为自己没有任何出路了,这样一座地下室,不可能有出路的,她胡乱地在地上打着滚,万念俱灰的样子令人胆寒,连续几个昼夜,她一直在想着,如何让自己的生命马上凋零,因为自己实在不想再活下去了。

但她后来转念一想,不行,自己的最爱一定在等着自己,只要有一线的希望,便要逃出去,自己没有任何罪过,错误的只是当局政府。

这种正义的力量促使她开始振奋起来,她盼望着能够找出一线生机,她不相信上帝不垂怜自己,上帝开错了一次窗,下一次还会开错吗?

她终于发现了地面上有一处疏松的土壤,她开始挖它,三天过后,她找到了一条隧道,勉强可以容下自己的身体,她不顾一切地钻了进去,然后通过八个小时的努力,终于逃出了魔窟。

她就是赫塔·米勒,这个备受争议的德国籍作家,于2009年10月份爆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

上帝有时候也会打个盹,为你开错窗,如果你认命,便会顺着错误的方向走下去;如果你不服输,拼命地在铜墙铁壁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打开另一扇窗户,上帝也拿你没有办法,因为,上帝也喜欢不顾一切的人。

地狱里的天堂花

曼陀罗名副其实地成为开在地狱里的天堂花。

她出生在仰光,时间是1945年,出生时雷电大作,接生的邻居大妈抱她出来时,笑呵呵地夸奖她:哭声十足,是个不同凡响的女孩子。

她果然与众不同。上学的时候,就喜欢演讲,与生俱来有演讲天分,且思维灵活。她敢于打破学校里的传统习惯,不让谈恋爱,她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高中的时候,就领着个男孩子公开大胆地在校园里逡巡着,根本不顾及路人疑惑的眼光。

在许多师长的眼里,她疯狂且执着,特立独行,想别人不敢想。

她桀骜不驯的性格终于给她招来了牢狱之灾。在她的带领下,学校里的许多学生参加了一次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这可破了大忌,校长拼命地出来堵截,但她却坚持自己的政治观点:缅甸崇尚自由,鼓励公民反映自己的正确观点,有何不可?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学生们全部缄口不言,那国家还有没有希望?

武装部队施用了催泪弹,烟雾弥漫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倒在尘埃里,对她的惩罚是入狱十五天。

她第一次进入了监狱里,没有阳光雨露,没有新鲜的空气,她第一次尝到了磨难的味道。当清晨的第一声钟响催她起床时,政府人员进入了监狱里,他递给她一张纸,让她写下自己的罪行,然后根据表现反省状况决定是否可以提前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