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金融学
290900000007

第7章 是谁导演了经济活动 (3)

从另一个通俗的角度说,货币危机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一国的货币丧失信心,大量抛售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的汇率在短时间内急剧贬值的情形。如1994年墨西哥比索兑美元的汇率和1997年泰国铢兑美元的汇率骤然下跌,都属于典型的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它既包括对某种货币的成功冲击,即导致该货币的大幅贬值;也包括导致某国国际储备大幅下降而未导致该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对于国家而言,货币危机的程度可以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标来衡量,该指标是汇率月变动率与国际储备月变动率相反数的加权平均数。当该指标超过其平均值的幅度达均方差的三倍时,就将其视为货币危机了。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汇率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实施相配套的经济政策,已成为经济开放条件下,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

当代国际经济社会很少再看见一桩孤立的货币动荡事件。一国货币危机常常会波及别国。货币危机在国际社会中的扩散现象被称之为“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增长的停滞已不再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过高的汇率、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出口下降和经济活动放缓等都是发生货币危机的先兆。就实际运行来看,货币危机通常由经济泡沫破灭、银行呆坏账增多、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过于庞大、财政危机、政治动荡、对政府的不信任等引发。

金融调控:借助于“看得见的手”

“冬去春花次第开,莺飞燕舞各徘徊。疾风骤雨旦夕至,高唱低吟有去来。”这首古诗说的是自然界自有其生杀消长、生生不息的规律,市场经济也有着同样的运作规律。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会出现种种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和的作用。在宏观调控中,金融调控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1978年以前,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大财政、小银行”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业务仅仅是作为对财政职能的补充,既无调控理念,更无调控主体,金融宏观调控的概念自然无从谈起。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陆续成立,旧有的“大一统”格局被打破,中国人民银行最终于1984年彻底摆脱了具体银行业务,开始集中精力有效发挥中央银行职能。与此同时,货币政策问题开始受到决策部门及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对其手段、目标等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宏观调控”的概念逐步形成,并付诸实践。此时,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操作不再是普通银行行为,而是通过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传导,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导向及调控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而政府的引导被称为“看得见的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的配合运用,寄希望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就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多种调控手段中,金融调控往往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金融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节金融市场变量,保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实现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

通常,中国的金融调控主要从五方面入手。首先,央行将着力于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需、投资的依赖。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的宏观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扩大消费内需,降低储蓄率,增加进口,开放市场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二是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环境,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催化金融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转换政府经营管理,完善间接调控机制,维护和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有效利用和顺应市场预期,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

四是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根据各自分工,着眼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期发展,努力促进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

五是进一步提高金融资金主动、大力拓展债券市场,鼓励债券产品创新,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加大交易主体和中介组织的培育,加快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金融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战略引导、财税调控一起构成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彼此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共同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相对而言,金融调控侧重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和近期目标,但是为宏观经济内在的规律所决定,其作用也必然地影响到结构和长远目标。

从“看顾券”的故事中看货币政策的产生

有一则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货币政策:

在美国的一个社区,有一些年轻夫妇组成了一个互助社,相互帮助照看孩子。因为在美国,把小孩单独留在家里是违法的。因此这些年轻的夫妇们共同想出了一个妙计:今天汤姆家夫妻俩要出门,就把孩子交给辛迪家,辛迪夫妇反正也要照顾自己的小孩,多照顾几个也花不了多少工夫;改天辛迪家两口子要出去,就可以把孩子交给汤姆家照顾。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竟然有150对年轻的夫妇报名参加。这有一点难办了,怎么才能保证大家得到的机会是公平的呢?也就是说,怎样让每对夫妇照顾他人孩子的次数和自己孩子被照顾的次数相等呢?结果互助社的管理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发行“看顾券”给每对夫妇。大家凭“看顾券”互相帮助。比如,汤姆家的孩子要让辛迪家照顾两个小时,那么汤姆夫妇就得给辛迪夫妇两张“看顾券”。这样,只要没人伪造“看顾券”,每对夫妇的付出都会大致等于回报。

但不知为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发现手上的“看顾券”越来越少了,于是夫妇们开始警惕,攒“看顾券”以备不时之需,并且他们不再像往常那样热爱出门了,因为这样就要使用“看顾券”。因为一对夫妇的外出是另一对夫妇赚“看顾券”的机会,所以大家都感到“看顾券”越来越难得到了,于是更加不愿意外出了。结果这一个互助社就陷入了一种类似于总需求不足,产出低于生产能力的“经济衰退”。

无奈的夫妇们于是达成了一个协议,让每对夫妇一个月至少外出两次。但仍没有解决问题,大家还是不愿意出门。最终还是经济学家出了点子,让互助社增加发行“看顾券”。这样流通中的“看顾券”多了,夫妇们就减少了外出的顾虑,于是照看孩子赚“看顾券”的机会又多了起来……于是,合作社一下从“经济衰退”中走了出来。在这里,印“看顾券”这就是一个形象又简单的“货币政策”。

金融学中,货币政策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如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等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而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等,也就是规则的改变。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通常每一个货币政策出台,都会引起广泛的争论。因为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而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的,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货币政策的威力更为强大。货币政策又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中央银行一般会选择一些中介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以此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一般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这是因为: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的理由是: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4.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

贷款量也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相关性。流通中现金与存款货币均由贷款引起,中央银行控制了贷款规模,也就控制了货币供应量。另外,它的准确性也较强,作为内生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有正值相关;作为政策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也是正值相关。这三个中介目标的共同特点是数据易于收集掌握。

财政政策成就欧元的光荣与梦想

一国政府财政部门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财政部门如何与银行部门协调使用为经济服务也从来是政府摸索的问题之一。1837年,美国总统马丁·冯·伯伦接手白宫后,为了克服由于国际货币紧缩所造成的严重危机,试图建立独立的财政系统,将财政部所控制的货币从银行系统中全部抽取出来,存放于财政部自己的系统中,这一政策被称为“财政与银行的离婚”。冯·伯伦提出的政府财政的钱应当与金融系统脱钩,就是为了保护政府财政的支配力量,确保经济的公正和稳定。历史发展到今天,政府财政和银行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单凭货币政策,是无法确保经济的稳定的。这一点我们从欧元的成功之路中可以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