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谋略宝库1
2915400000027

第27章 乱世出英雄(14)

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要完成伐魏的大业,只有第四次形势最好,却被一个反间计给断送了。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感叹诸葛亮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不惧虎豹,却未必不惧蝼蚁蜂虿,反间计虽小,其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姜维不负诸葛亮的厚爱和重托,含辛茹苦,进攻中原,但他四次进攻中原,其中就有两次毁于反间计,失去了绝好的时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姜维出征,真可谓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在后主准他出征伐魏后,有的将领就曾对姜维说:“曹魏立国久了,很难动摇,我国土小,财力簿,进攻难保必胜,还是严守疆界,保全军力的好。”姜维叹道:

“诸葛丞相早知三分天下,但他还是六出祁山,进取中原。我受了丞相的遗命,只能继承丞相的大业,尽忠报国,死生成败,都顾不得了。”

姜维出征,正遇魏国名将邓艾,二人交手,姜维败多胜少,多次退守,但不久又整顿势力重新进攻。好不容易以斗阵法取胜,大败邓艾,邓艾险些丧生,幸亏司马望引军救援,邓艾才得以退回寨中,保全了性命。但姜维连日围寨,邓艾心中烦闷,觉得如此下去,必被姜维生擒,就向众将问计。司马望说:“近日蜀国的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又日夜沉溺于酒色享乐之中,不明事理,如果能施以反间计,必可成功。”邓艾问众谋士说:“谁可入蜀交通黄皓?”言未毕,一人应声愿往,此人是襄阳人党均。邓艾十分高兴,就派党均带了许多财物,迅速来到成都。

党均到了成都,到处散布流言,说姜维对后主不满,早晚要投降魏国,并用重金贿赂黄皓,让他在刘禅面前多多设法。不久,成都城里众口一辞,都说姜维要投魏国,再加上黄皓的旁敲侧击,后主便命人速召姜维回军。

姜维撤围,回到成都,见了后主,其情形如当年诸葛亮被召回时一样。姜维责备后主,后主无言以对,只是对姜维说:“我不怀疑你,你暂且回汉中去,等到魏国内部发生了变乱,你再伐魏罢。”姜维听了,只好叹息而出。

果然,魏国的内乱真的到来了。司马昭大权在握,借口魏王曹髦不尊臣子,发动叛乱,杀了魏主及一些大臣,立曹虽为新君。姜维高兴地说:“魏国内乱,人心未定,正是伐魏的好时机。”他来到成都,奏准了后主,准备出兵,临别之时,姜维又对后主说:“这次出兵,一定要立了功回来。请陛下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免得我有后顾之忧。”当是,黄皓正在旁边,姜维拿眼瞅他,把他吓得直往后主的背后钻。姜维这次出兵,果然顺利,杀得邓艾应接不迭,连连败退,不仅损兵折将,差点自己的命也丢了,后来退据寨中防守,被姜维紧紧围住。

邓艾苦守半月,眼见不能支持,就又想起上次施反间计的党均来。

邓艾把党均叫来,让他多带财宝,再去贿赂黄皓。党均星夜来到成都,求见黄皓,黄皓见了许多财宝,已有五分高兴,便对党均说:“你家邓将军又被姜维围住了吗?”党均却不慌不忙地说:“被围了,邓将军准备退守渭水。听说姜维扬言,说公公在朝内专权,等他取了祁山,立了大功,便来整肃朝廷。上次多亏公公帮忙,所以邓将军怕公公有危险,所以差我前来报信。”

黄皓一听,慌了手脚,不用党均散布流言,他自己忙着逢人便说姜维怨恨后主,要投魏国去了,没出三天,流言就满布成都了。这时,黄皓忙来奏知后主,后主不思前次教训,竟又同意了黄皓的建议,连下三道诏旨,派人星夜送往祁山,要姜维火速班师。姜维直到接到了第三道诏旨,才长叹一声,退兵而去。邓艾的军马十分疲惫,也不敢追击。

姜维在汉中歇了人马,自己跟使者回到成都,后主却一连十余日不上朝。姜维遇到大夫卸正,他便把黄皓造谣的事全说了。姜维心头火起,直闯入宫中,见后主正在开怀畅饮,黄皓在一旁斟酒。黄皓一见姜维来了,惊叫一声,吓得往山洞跑去。等姜维责问后主,后主却一点理由也说不出。姜维要杀黄皓,后主反而请求姜维饶恕了他。见此情景,姜维只好长叹一声,出官而去。后来,姜维听了卸正的建议,前往沓中屯田,一则可以积储军粮,二者可以掌握军权,三者可以不怕暗算。姜维由围困敌人而至遭谗避祸,反间计效验之神,也真令人惊叹了。

在整部《三国演义》的种种计策之中。利用人际关系而设的计谋。

恐怕首数反间计,次为诈降计。即使放在所有的计谋之中,反间计也应算首屈一指的。反间计的第一个特点是防不胜防,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不辨是非,屡中反间计倒也罢了,曹操倒是一位专用计害人的主儿吧,可他居然也中了反间计,这说明此计对任何人都适用,只要用得恰当。

反间计的第二个特点是效用极大,一旦成功,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成败,乃至整个国家的存亡。第三个特点是“成本低”,反间计基本上是利用人们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思想行为,一般不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即使失败了,也无太大的损害。

反间计何以能屡屡成功呢?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计谋利用了人类的重要本性之一——猜疑。猜疑是一种情感与理智混和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人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或者是宁愿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人又总是常常处于这种心态之中,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不能例外。所以,这种建立在人的深层心理之上的计策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不过,说了这么多智谋计策,想想也令人困惑,传统修身做人的理论教人诚实,而传统建功立业的方法却又教人智计,到底该怎样才对呢?

二者是相容的呢,还是相悖的呢?是做一个诚实的谦谦君子好呢?还是做一个功业卓著的人好呢?其实,历史和现实都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走向成功的关键点

刘备事业的发展实际上只在于他采用了诸葛亮和庞统的谋略,进取了西蜀,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性的决策,仅凭着他在荆州的那几个人马,与曹操、孙权抗衡,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尸暴荒野,哪里还会有蜀汉的昭烈皇帝?下面的这一段话,实在足为千古之鉴。

庞统向刘备言说:“荆州荒芜残破,人才稀少。东有孙吴,北有曹操。要想在这里实现三国鼎立的局势,恐怕是很难做到的。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有人口百万,郡中兵马粮草众多,物资丰富,各种珍货宝物无需外求。现在应争取过来,以定三国鼎立的大计。”

刘备说:“这正好说明了我与曹操的为人犹如水、火一样不同,曹操为人急躁,我待人以宽缓;曹操对人暴虐,我待人以仁爱;曹操为人狡诈,我待人以忠厚。我处处与曹操相反,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现在,如果因小事而失信于天下,这是我所不取的。”

庞统说:“权变之计,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春秋五霸,兼弱吞愚,逆取顺守,大家都认为这是义举,没有人认为那是不应该的事;等到事情成功了以后,再封以大国,又有谁会说我们不符合信义呢?我们今天不取益州,终究有一天会落到他人的手中。”

刘备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关羽把守荆州,准备自己率兵取巴蜀。

此时,正值刘璋听说曹操准备出兵汉中,要征讨张鲁。感到非常害怕,这时张松对刘璋说:“曹操兵强马壮,天下无故。如果得到了张鲁的土地做为资本,再进一步来攻打蜀地,我们怎么能够抵挡呢?而刘使君是宗室之亲,是曹操的冤家对头,如果能让他去征讨张鲁,一定能够成功。如果攻破了张鲁,益州就强大了,即使曹操打来,也无能为力了。”刘璋同意他的意见,派法正去迎接刘备。刘备与刘璋在涪地见面以后,刘璋就回成都去了,刘备就做好了准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

庞统又向刘备进谏说:“您可暗地里选派精兵强将,昼夜兼程,直袭成都。刘璋既没有打仗的本领,又无戒备,大军突然而至,一举便可成功,此为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都依靠强兵把守着关卡,听说他们曾经屡次上书进谏刘璋,劝刘璋把将军送回荆州。现在,将军可派人送信给他们,就说荆州吃紧,我军将回荆州救急,并安排部队装作要回荆州的样子。这二人素来佩服将军的英名,又为您撤军离去而高兴,一定会轻骑简从来见将军。于是可乘机把他们抓起来,夺其士卒,发兵指向成都,这是中策。退返白帝城,甚至回到荆州,再慢慢地思索图谋的办法,此为下策。而如果犹豫不决,迟迟不行,将会陷入严重的困境,后果不堪设想。不可耽误太久。”

刘备觉得上策太急,下策太缓,同意施行庞统的中策。依庞统之计,斩了杨怀等人后,从速攻击刘璋。

这时,刘璋的谋士郑度向刘璋进言说:“左将军袭击我们,但他兵不满万人,士民来附,只能靠吃野谷过日子,形势其实是十分艰难的。依我之计,不如将巴西一带的人都赶走,将涪水以西地区的食物野谷一律焚毁,筑起高垒,挖掘深沟,静以待变。他们如果请战,我们不和他们交战,把他们困久了,他们又没有粮食供应,不过百日,必将撤兵自返。等他撤兵的时候,我们再攻击他们,这样一来,一定能生擒刘备了。”刘璋是愚暗之人,不用郑度之计。刘备于是长驱直人,所过必克,占领了巴蜀。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众臣劝刘备称帝,刘备不答应,

诸葛亮劝他说:“以前吴汉等人劝世祖刘秀即位,刘秀推辞,前后数次,耿纯进言说‘天下英雄都十分仰幕你,希望有所依靠。如果您不接纳大家的建议,士大夫们都要各自回去另找新的主人去了,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使人再跟从您了。’刘秀深感耿纯的话恳切深刻,就答应了人们的请求。现在,曹操篡夺了汉朝的江山,群龙无主,大王您是刘氏后裔,继世而起,现在登基即位,正是非常适当的事。士大夫们跟随大王长期辛勤劳苦,也如耿纯所说的,无非是想建立一点功勋。”

刘备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不再推辞。于是登帝位,封诸葛亮为丞相,说:“我遇上家室不幸,继承帝业,兢兢业业,不敢安居,想让百姓平安,但又恐怕不能使他们安宁。丞相诸葛亮是知道我的心意的,你辅佐我不要懈怠,一定要补救我的过失,帮助我重新昭示汉室的光辉,用以普照天下。你要勉励而为啊!”

于是,刘备称帝。

刘备仁义?俗话说,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真是无风不起浪,刘备历来是个道德形象,怎会收买人心?不过,如果看看历史,就知道这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吕布叛变,替袁术出力,派高顺去小沛进攻刘备,刘备被击败。曹操派夏侯惇救刘备,被高顺战败。曹操亲自征讨吕布,抵达下坯城下,给吕布写了一封信,为他分析了祸福利害。吕布打算投降,陈宫认为自己负罪太多,阻拦他的计划。吕布派人向袁术求援,并亲自率领一千多人马出战,失败后回守城池,不敢出来。袁术也不能来援救,吕布尽管勇猛,但没有谋略,而且遇事猜测疑忌,只相信几个将领。而将领们又彼此意见不一,互不相信,所以每次战斗大多失利。曹操挖了壕沟,围困下坯三个月,吕布部下离心,绑了陈宫,投降了曹操,吕布也只好投降。曹军于是活捉吕布并将之捆绑。

吕布说:“捆得太紧了,稍微松一点。”曹操说:“捆绑老虎不能手软不紧啊!”吕布请求说:“您忧虑的不过是我吕布,今日我已降您,您争夺天下已用不着忧虑了。您率领步兵,如果您能让我率领骑兵,那么,用不了多久,天下就可以平定了。”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犹豫不决。这时,刘备恰好在旁边,就说:“您难道不知吕布是怎样对待丁原和董卓的吗?”原来,吕布曾先后归附过这两个人,但后来都把他们杀害了。曹操听到这里,耸然一惊,立即下令杀了吕布。

吕布向刘备求情,没想到刘备不仅不替他讲情,反而一句话葬送了吕布的性命。怪不得吕布责备刘备说:“大耳儿真是忘恩负义之徒,你不记得辕门射戟之事了吗(吕布曾用辕门射戟的方法替刘备解除了一场危难)?”

不过,这样的“小节”并不影响刘备的大方向,他取汉中这一步成了他成功的关键。其实,就是在取汉中的的问题上,刘备也是使用了诈术,并没有遵守以前的约定。“同宗相残”,本不是刘备这样的人干的事,但他却因此而获得了成功,也并未影响他明君的形象。这,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