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
2915900000015

第15章 散文诗(1)

匆匆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九二二、三、二八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曾用笔名余捷,松香,知白,白晖,白水等。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教授,更是一位民主斗士。1916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新诗杂话》等。现有《朱自清选集》等行世。

【阅读提示】

凡夫俗子为生存享乐而恨时不我与,哲人志士则因想有所作为而惜时如金。人们害怕时不我待,无数次思考过如何珍惜时光,也无数次描述过时光。但很少有人能像朱自清这样,用一个小小的散文诗文本,沟通古今,融和物我,对比有限与无限,把这不可捉摸,不可直观的时光描画得如此细腻真切、隽永而又深蕴理趣。让读者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去真真切切地感受,让你在平平常常的观感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在《匆匆》中,作者先用一系列物象呈现来比衬,且反复咏叹,传递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限留恋,无限伤感和深深的不安。燕子、杨柳、桃花,是青春的使者,是活力的象征,是美丽的代名词,也是人们一年中的期盼,一年中的最爱。虽然人们常常为它们的离去而伤感,但它们毕竟是—年一度依时而来,给人们带来惊喜,带来快乐。但人生不两回,青春不长驻,日子一去不复还。作者化抽象为具象,用极为纤巧婉丽的、诗—般美丽的文辞,描摹出一组如画一样美丽的物象,造成—种意境氛围,形成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击,让读者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陡然生发一种强烈的伤感,并从中领悟到一种理趣。

其次是用描述替代议论,把一个对于时间的抽象的思考,描述成一个个的画面。其中有的是用巧妙的比喻、新颖的想象,呈现一种虚化的感觉性画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入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情境很淡,但意味却很浓,饱含着无限的惋惜与惆怅。有的是借助于具体的物象,用拟人化、情趣化的描写,展示—种具体的生活实感画面:“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作者借太阳这个可感物象,并使之人情化,把无形无影却又“逃去如飞”的时光写得可触可感。而且是追逐递进的文句铺展,从洗手——吃饭——凝眸默默——遮挽,一层比—层紧凑,一层比一层更具震撼力。在平常中不经意时光流逝,当你意识到它的流逝而叹息伤感时,它又在这种叹息伤感中消失。轻轻巧巧地描述,却是深刻而有强度的警示。而且,在叹息中对时光流逝所感受的伤痛比平常的无意识、无感觉更能震撼人。同时,作者选择人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情景来清清楚楚地展示时光流逝的状态,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读者于平常的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惊异之感。

接着,作者对自己的人生作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反省和自勉,借描述匆匆而过的时光来抒写自己彷徨苦闷的心境。年轻的朱自清和当时许许多多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渴望光明,追求进步。在那昏乱的年代里,却无法找到正确的前进道路,他们苦闷彷徨,徘徊犹豫,但他们又不甘寂寞平庸。这种时光匆匆飞逝与自己的逡巡徘徊是多么不协调,所以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极为矛盾与痛苦。当然,这种痛苦更主要的是来自于作者对人生的价值与时光的价值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是一个看似平常而思之肃然的问题。作者没有回答,但答案是明确的,肯定的,不能白活一回。这一问,开拓了文本的新境界,使文本在美的意境意味的层面上,更加深了理性哲思的蕴涵,增加了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给读者以深刻的教益和警策。

【思考与练习】

1作者是如何用描述替代议论,把一个对于时间的抽象的思考,描述成一个个的画面的?

2本文不仅描绘了美妙的意境,而且蕴涵着理性哲思。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那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五四”运动以后开始创作《斯人独憔悴》、《超人》等一批提出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后转写诗歌和散文,以“爱的哲学”为创作基调,讴歌母爱、童真、自然。1923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不久去美国留学,1926年回国,曾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38年去昆明,1940年到重庆,1946年到日本,执教于东京大学。1952年回国,曾任中国作协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往事》、《寄小读者》、《归国以后》、《樱花赞》、《小桔灯》等,先后翻译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等。其散文成就在诗歌和小说之上,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三集·导言》)

【阅读提示】

这是冰心早期的—篇作品。作品以小见大,捕捉的虽是人类常见的神情——微笑,表现的却是人类的重要情感——爱,这非常吻合作者向来所张扬的“爱的哲学”的创作主旨。

在夜雨乍停,云散月出的情境中,作者眼前浮现出三幕微笑的情景。由室内墙上向她微笑着的安琪儿,联想起五年前古道旁边赤脚男儿抱花的微笑,又有十年前海边茅屋老妇倚门抱花的微笑。以精巧的构思,细腻、柔和、委婉、清丽的文笔,将三个画面有机融合,客观物境与主观情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诗一般的境界。三幕微笑相呼相应,如同一曲音乐的一唱三叹,如同一首诗歌的三章,如同影视画面的三次叠印,构成这篇作品的结构。

文章表现手法委婉细腻,以轻盈灵秀的文字描写世间“微妙的神情”,传达作者“微妙的心境”,实在是散文诗中的妙品。

【思考与练习】

1本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2这篇散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草木篇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1956年10月30日成都

【作者介绍】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县人。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20世纪50年代有诗集《农村夜曲》和《告别火星》。1957年因散文诗《草木篇》而罹文祸,被遣回原籍劳动。1979年复出后,有诗集《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等出版。

【阅读提示】

《草木篇》刊登于1957年1月《星星》诗刊创刊号。是“双百”方针提出前后诗歌探索潮流中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草木篇》通过草木的品格,隐喻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立身处世之道。诗人抨击缠死了丁香,又窥视着另一株树的藤,揭露“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的毒菌,赞颂白杨、梅花的高洁不屈。诗人从某种草木的自然属性中开掘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使这些诗作具有丰富的现实启示意义。《草木篇》形式上并无奇特之处,但在思想上显示了其探索的可贵。

【思考与练习】

1试分析《仙人掌》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2藤,在这篇作品中是作者所抨击的对象。你能否从另外的角度来写藤?

门槛

——梦屠格涅夫

我看见一所巨大的建筑。

正面的一道窄门大敞着,里面阴森昏暗。高高的门槛前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的女郎。

这望不穿的昏暗发射着寒气,而随着寒气从建筑的深处还传出一个缓慢的、重浊的声音。

“呵,你想跨进这门槛来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和人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而且你的亲戚,你的朋友都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

“是……便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毁掉,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不要人怜悯。我也不要名声。”

“你还准备去犯罪?”

女郎埋下了她的头。

“我也准备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暂时停止了。过后又传出这样的话语:

“你知道将来你会否认你现在有的这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年的生命?”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的帘子立刻放了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这样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这个回答。

(巴金译)

【作者介绍】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曾担任《现代人》的撰稿人,但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分歧,于1860年脱离《现代人》。曾长期侨居西欧,1883年在巴黎病逝。

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1847—1852)包括25个短篇。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到乡村行猎时所写笔记的形式,描述了农奴制度下的外省城镇和乡村各个阶层的生活,如不同类型的地主、农奴、磨坊主妇、县城医生、在草原上看守马群的农家孩子,直至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的贵族知识分子等。其中也有纯粹描绘大自然景色的抒情散文,如《树林和草原》。这部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但大都贯穿着一定的反农奴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