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291700000010

第10章 德育:历代皇室子女的品性教育(1)

第二部分 帝王之道——成就伟大帝王的教育方法

教子之道,当以正心为本——明太祖朱元璋的教子之道

朱元璋虽然是文盲出身,妻子也并非名门闺秀,但孩子们却都非常出色。这得益于朱元璋对孩子的教育。元朝灭亡的教训让朱元璋更明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道理。辛辛苦苦打来的江山岂能在自己百年之后就付诸东流。因此朱元璋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他认为,“德”既能补体,也可补智。他既重视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视帮助他们“正心”,即品德教育。

一天,在大殿上,太子、诸王静候一旁,朱元璋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你们知道‘进德修业’的道理吗?古代的君子,德充于内,又表现于外,所以器识高明,善道日多,恶行邪僻都退避三舍。自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贤者集拢你的周围,不肖者远避。能进德修业,则天下国家未有不治,不然就没有不失败的。”勉励诸子德才俱进,为日后治理国家奠定基础。

为了达到使诸子“进德修业”的目的,朱元璋还亲自为孩子的老师们制定了对孩子的教育方针。他说:“好师傅要做出榜样来,因材施教,培养人才。我的孩子们是要治理国事的,诸功臣于弟也要当官管事。教的法子,最重要的是正心,正了心,什么事都可办好;正不了心,各种私欲便乘虚而入,很要不得。你们须以实学教导,不要学一般文士,只是背诵辞章,毫无好处。”

根据这一方针,开国以后,朱元璋除在宫中建大本堂,收存古今图籍,聘请各地名儒,以儒家典籍教育诸于外,还精心挑选了一批有封建德行的士人,充当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对诸子进行严格的、系统的封建“德行”教育,尤其注意发挥师保们的作用。基于“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壁,不以付拙工”的思想,洪武元年(1368)立皇太子后,他便委开国重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分别兼任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让他们“以道德辅导太子”,“规诲过失”,使太子有长足进步。特别是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对于太子的“德行”修养影响最大。

朱元璋还命令臣下将古人行孝和他自己艰苦创业的事迹绘成图书,给诸子观阅。并且对儿子们说:“我本是农家出身,祖父辈俱是长者,积德养善,以至荫及于我。现在绘成这个东西,要使后代子孙们知道创业的艰难,不敢以富贵自矜。”

他不仅要子孙们懂得创业艰苦,而且在思想行为上要求他们“戒骄侈”,“恤民情”,“用仁义”,“安养百家”,以便守业。而“戒骄侈”,就应该表现在“恤民”上。他指出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元朝末年,君臣荒淫,苛刻百姓,引起了农民起义,所以,他经常向诸子灌输“戒骄侈”和“恤民”的思想。

朱元璋对太子说:“你了解农家的辛劳吗?农家勤四体,种五谷,身不离田间,手不释犁杖,一年到头勤勤恳恳,不得休息,而国家经费都由其负担,所以,要使你明白,常想到农家的辛劳,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至于饥荒,才尽到为君之道。”

古人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中国历代仁人志士莫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认为,为人持身处世,总要心正行端,严于律己。立身处世若不能保持超然的态度,就好像在泥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濯双脚,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处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余地的态度,就好比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哪会使身心感到愉快呢?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即使不能成就非凡事业,也不至于完全失败,因为大家会信任他、帮助他;相反,一个品格堕落、道德水平低下的人,也许有很好的能力、很多小聪明,能取得一时的胜利,却不会赢得人们长久的尊敬。

良好的德行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在人的生命中意义重大。借鉴明朝朱元璋的经验,要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言行习惯,基本上就是父母的反映。父母是儿童心目中最早的偶像,儿童最先学习的是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甚至是生活习惯。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当父母的如果以身作则,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就可以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子女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如果家长自己行为不检点,有不良的言行习惯,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使孩子也形成父母所具有的不良行为习惯。

2.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良现象

(1)养而不教。只管孩子的吃饱穿暖,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状况,只要孩子的身体好,过得去就可以,这种家庭的学生容易犯错误,走邪路。

(2)溺爱娇惯。现在的独生子女受到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任性懒惰的生活习惯,怕苦怕累,讲究吃穿,在学习、劳动、体育中反映不能独立作业,没有责任心,胆小怕事。

(3)棍棒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孩子稍有过失,不问青红皂白,棍棒相加,越打越厉害。这种孩子皮肉“久经锻炼”,与父母、老师不讲实话,常常不守纪律,有打人等不良行为。

(4)片面求智。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过重负担,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严格,成绩第一。家长重智轻德,重智轻能,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无限地给孩子增加负担。这种学生学习可能很出色,但对集体、对他人漠不关心,比较自私,同学关系也不融洽。

3.父亲要同母亲一起培养孩子

青春期子女与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评价缺少一致性,家庭中的“父亲”普遍缺位,造成青春期子女问题的原因,尤其是男孩。青春期的孩子普遍觉得父亲较为“冷漠”,认为父亲主要是“放任型”养育,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保护,在家庭教育中常常“缺位”。因为父亲是男孩子性别整合的直接榜样,如果父亲缺位,则青春期男孩子此时将遭遇更多的困惑。而对父亲的不满,也会迁怒到母亲身上。

4.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李渊教子宽容

李渊教育子女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他常说:“常怀宽容之心,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唐太宗李世民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这是李渊教子成功的一个典范。

李世民少时爱好习武,经常和哥哥弟弟一起练习。有一次在和弟弟的比武中,弟弟李元吉眼看着就要支撑不住了,李世民便慢慢停止进攻,准备退到一边。这时李元吉趁李世民不注意,发动突然袭击,李世民猝不及防,一下就被李元吉摔倒在地上。按照他们定下的规矩,摔到地下就算输,没办法,李世民只有乖乖地认输。但是心里很不服气,准备冲上前去和哥哥理论。这时在旁边观看的李渊阻止了李世民的举动。

李渊说:“孩子,你输了!”

李世民说:“为什么?是他偷袭我!”

李渊说:“虽然你弟弟在武艺上是输给你了,但是你去理论就是你输了,输在没有一颗宽容的心。”

李世民说:“这本来就是弟弟的错,我只是不服气而已!”

李渊说:“历史上有个典故: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大宴功臣,从早晨一直喝到黄昏还未尽兴,醺醺大醉的楚庄王为了表达君王对臣子的信任和慰劳,命令点烛夜宴,并且让自己最心爱的嫔妃许姬轮流向文臣武将斟酒祝贺。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所有的蜡烛都被吹灭了。一位官员酒后失德,拉住了许姬的手欲行调戏,拉扯中许姬挣脱出来,并且乘机扯下了那人头盔上的红缨。立即跑到楚庄王,让楚庄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不但没有发火追究,反而传令宫女们先不要点燃蜡烛,说:‘今日全无君臣礼节拘束,寡人与卿等平等相待,请大家都摘掉帽缨以示君臣平等。’于是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7年后,楚庄王率兵攻打郑国。不幸身陷重围,万分危难之际,一名楚将奋不顾身的杀入包围圈,不避斧斫,身负重伤救出楚庄王。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打算重重赏这位楚将。但他表示不要丝毫赏赐,并且坦承7年前酒后失礼的无耻之徒就是自己,拼死救驾全为报答当日君主不究之恩。楚庄王宽容臣下酒后失礼,并巧妙地为失礼者遮丑,暗地施德于臣,因而取得了失礼者的忠心,换来了以死相报的忠臣。所以,宽容对于成大事者来讲就是一种力量。”

李世民说:“我明白了,您是要我有宽广的胸怀,对人对事多包容与接纳。有了这种气度、这种胸怀,就会气宇轩昂、大气磅礴,就会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有了这种品质、这种境界,就会变得豁达,变得成熟。”

在李渊的教育下,李世民饱读诗书,勤习武艺,人品得到极大的提高,终于从众兄弟中脱颖而出。

李世民的宽宏大量和雄才大略,为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玄武门事变后,性格大度的李世民决定采用明智的安抚政策,他一方面禁止秦府人员滥捕滥杀,另一方面以高祖的名义诏赫天下。对于不敢出面的一些官府集团的成员,李世民几次遣使“谕之”,用一片诚意,解除了他们的顾虑。他的大度让官府集团的人放下武器,自动向朝廷投诚,并开始转而效忠李世民。其中最杰出的人才如魏征、韦挺等人,都成了枢要大臣。

有一次,李世民在九成官宴请近臣,有的大臣提出:“魏征等人以前是李建成的亲信,我们看到他们就像仇人,实在不愿意和他们共聚一堂。”

李世民说:“魏征等人过去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们能为当时的主人尽力工作,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桀犬吠尧,各为其主,这是可以原谅的。我提拔重用他们,就是看中了他们的这种态度。况且他们已处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地位,只要我能以诚待之,他们也一定会以诚相报的。”

由于李世民的宽宏大量,他起用的“仇人”都尽心竭力地为朝廷效力。

李世民博大的胸怀在民族政策上更具王者风度,表现了居高临下、宽厚仁慈的包容力。唐朝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而这一历史进程的开端,就是在李世民时期奠定的。李世民以泱泱大国的气势征服了周边国家,保持了边境地区的安宁,制止了少数民族贵族对人民的骚扰,恢复了同西域各族人民以及同中亚、西亚地区国家人民交往的通道。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在战争结束以后,注意缓解民族间的矛盾,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做一个能宽容他人的人,需要胸襟开阔。胸襟是否开阔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重要标准。胸襟狭小的人,只能看到蝇头小利和眼前利益;胸襟开阔的人,才能眼光高远,不计小利,以大局为重。

一个人的胸襟如果足够开阔,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和他的做人原则,一定是很有特点的。青少年就应该养成这种宽以待人的良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都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缺少宽容精神。有专家指出,孩子们之所以不会宽容,是因为别人没有给他们宽容的机会,在生活中,也很少有人向他们提出这种要求要培养孩子的宽容品性,父母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