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291700000033

第33章 附录2中国帝王家训摘要(2)

【译文】

谄谀奸佞的人,那是国家的大患。他们只知道贪财谋利,窃取权势,争一时一世的荣华富贵,从来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他们只会阿谀奉承,不满忠良贤能的地位在自己之上;这种人总是怀着奸猾险恶的心,唯恐自己不能早于别人先得大富大贵。奸佞小人拉帮结派,施展阴谋诡计,无孔不入,无深不至;他们来往密切,没有高尚的志趣,但总是穷其所好。奸佞的人总是花言巧语,想方设法去亲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察言观色,迎合人主的意趣,以此取悦人君。昭公国亡逃到齐国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朝廷有那么多贤臣,而自己不听他们的建议而落此下场。而宣王从来不知道,臣下欺骗他自己的弓箭根本没有九百石。宋国寺人惠墙伊戾做太子的内师时,离间平公跟太子的关系,结果被发现处死;楚国正直而温和郤宛被鄢将师和费无极居心不良的人迫害了。这就是那些昏庸不明的君主,荒迷惑乱,远拒贤良,听信小人的谗言的结果,从而把许多忠臣孝子推到了绝境,甚至伤其性命,造成许多冤案。兰花一旦长得茂盛,就会被凄冷的秋风吹落。这就像忠良之臣往往被小人用谗言陷害一样;君王本来很想明察是非,但往往被小人蒙蔽耳目,不能成为英明之主。这就是奸臣、谗佞之人的危害。

奸臣、谗佞是国家最大的隐患。人君如果想磨炼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近正直的臣子,倾听忠直言语;败坏道德,损伤人心的,没有再比谗佞小人更厉害的了。一个人的容颜相貌能看得见,人还无法审视自己,更何况是非得失这种无形的东西,怎么能够轻易觉察呢?人们在修饰打扮自己的容颜的时候,都懂得去照镜子。在修养自己的德行的时候,就应该去向明道的哲人请教。拒绝善良愚弄自己,是多么愚蠢的啊!一般人都不爱接受逆耳良言,而愿意听从顺自己心意的话。那些你不爱听的话是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啊!那些你爱听的话就是鸩毒的美酒啊!明德的君主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像人有了病而去吃药,疾病就能够被消除;昏暗的君主却听从谄佞小人的阿谀奉承,就好像喝味道甘甜的鸩酒一样,因此断送性命。

为人君者,一定要警惕谗佞祸乱的危害啊!

崇俭篇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五关近闭,则令德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是以丹桂抱蠹,终摧曜日之芳;朱火含烟,遂郁凌云之焰。故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身,不遏则身丧。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

【译文】

处在太平盛世的君主,心中应该常存节俭的美德,拥有四海的君主还厉行节俭,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就不节俭。君主不应该因为自己身份尊贵而不懂得谦卑,也不要因为自己功德伟大就恃才傲物。明君圣主们,用茅草盖房子,都不去修剪,用柞木做了柱子,都不去砍削得光滑一些,坐的车船没有装饰彩绘,穿的衣服也一点都不华丽。他们还不去建造高大豪华的厅堂,吃饭就为了饱腹,不求味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嫌弃荣华,讨厌甘美,是希望能率先垂范,为天下百姓做榜样。于是,民风俗纯正厚朴,这都是节俭的美德呀!

骄奢还是节俭,是荣辱的开端。骄奢还是节俭,关乎平安和危乱,这一切都是由人自身所决定的。如果能清心寡欲,好运就会长久地延续下去;如果欲望横流,就必然要生出祸乱。所以,丹桂尽管美艳芬芳,如果生出蠹虫,最终也会变成朽木;红色的火苗虽然明亮,倘若被细微的烟尘所覆盖,终究也将熄灭。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防微杜渐、始善敬终,骄奢就会不请自来,恶欲就会急速生长。骄奢和恶欲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就势必会导致身死国灭的结果。夏桀商纣因为纵肆情意、倒行逆施,从而引火烧身,自掘坟墓;唐尧虞舜却因为约己修身,顺乎民心,从而使帝业辉煌,江山永续。比较一下桀纣的败亡和尧舜的兴盛,难道不应该更好地躬行节俭的良方吗?

《太祖洪武实录》明·朱元璋

人有精金,必求良治而范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子弟有美质,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邪?盖师所以模范学者,使之成器,因其材力,各俾造就。联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功臣子弟将有职任之寄。教子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苟道之不以其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

【译文】

人有精美的金子,必然要找好的能工来加工;有好看的美玉,必然找巧匠来雕琢。至于说孩子有良好的品质,而不找明贤的老师来教他,那里有爱孩子不如爱金子的父母呢?老师就是孩子的楷模,在老师教导下成才,因孩子的资质不同而培养。朕的孩子肩负着治理天下的责任,大功臣的孩子有担大任的职责。教育孩子的方式,应当注重他们德行的培养才是根本呀!如果孩子不走正道,众人都会反对他,危害不可言说呀!

《庭训格言》清·康熙

训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緼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译文】

皇训说:老子说过:“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又说:“知道满足不会遭到屈辱,知道(做事)适可而止就没有危险,(这样)便可以保持长久。”无奈世俗的人们,穿衣服本不过为了覆盖躯体,可是穿价值千金的毛皮衣服还不感到满足,他们根本不理解贤人们身穿破旧的衣服,也十分自如的;吃饭只是为了充饥,但置办着价值万钱的饭食还觉得不满足,他们不了解贤人即使箪食瓢饮,也是自得其乐的。我每想到这里,经常自觉很满足了。尽管我贵为天子,可是衣服不过适体而已;尽管我富有四海,可是每天正常膳食,除用来赏赐的外,所吃的菜,从来没有两样。这并非我勉强自己这么做.实在是本性使然。你们都见到我是如此俭朴的,希望你们也能够以此共同勉励。

训曰:养生之道,饮食为重。设如身体微有不豫,即当节减饮食,然亦惟比寻常稍减而已。今之医生,—见人病,即令勿食,但以药物调治。若或内伤,饮食者禁之犹可:至于他症,自当视其病由,从容调理,量进饮食,使气血增长。苟于饮食禁之太过,惟任诸凡补药,鲜能资补气血而令之充足也。养身者宜知之。

【译文】

皇训说:养生之道,饮食为重。假如身上有些小病,就应节减饮食,只不过比平时略有减少而已。现在的医生,一见人生病,就让人不要吃饭,仅用药物调治。如果是内脏伤病,禁绝饮食也还可以理解;至于别的病症,应该看具体是什么病,慢慢调理。适量进食,使血气增长,体质恢复。如果过分禁绝饮食,只凭各种药来补养,很少能滋补气血使身体强健的。养生应该懂得这些道理。

训曰:药品不同,古人有用新苗者,有用曝干者,或以手折口咬摄合一处。如今皆用曝干者,以分量称合。此岂古制耶?如蒙古有损伤骨节者,则以青色草名绰尔海之根,不令人见,采取食之,甚有益。朕令人试之诚然。验之,即内地之续断。由此观之,蒙古犹有古制。药惟与病相投,则有毒之药亦能救人。若不当,即人参人亦受害,是故用药贵与病相宜也。

【译文】

皇训说:药品不同,古人有的药材用的是新苗,有的用晒干的茎叶,有的手折口咬将其撮合在一起使用。如今全用晒干的,按一定分量称了配药。这难道符合古制吗?例如在蒙古人那里有人损伤了骨节的,就用一种青色草名叫绰尔海的根,也不让人看见,采了吃下,很有效。我让人试一下果然有效。查验一下,原来就是内地的续断草。由此看来,蒙古还保存着古制。药物只要与病相投,那么有毒的药也能救人。如果用药不当,即使吃人参人也会受害。所以用药贵在与病相宜。

训曰:天下之事物之来不同,而人之识见亦异。有事理当前,是非如睹,出平日学力之所至,不待拟议而后得之,此素定之识也;有事变倏来,—时未能骤断,必待深思而后得之,此徐出之识也,有虽深思而不能得,合众人之心思,其间必有一当者,择其是而用之,此取资之识也。此三者,虽圣人亦然。故周公有继日之思,尧舜亦曰“畴咨”,“稽众”。惟能竭其心思,能取于众,所以为圣人耳。

【译文】

皇训说:天下的事情出现的形式各不相同,人应付这些事的见识也应各不相同。有的事理摆在当面,是非就像看眼前之物一样一清二楚,这种见识在于平日学习,不需要临时再去思考,这叫素定之识;有的是事情突然来了,一时不能马上作出判断,一定要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得出判断,这是徐出之识;有的虽经过深思熟虑仍弄不明白,集中众人的认识,这其中一定有一种合适的,你就选取其中的正确的加以采纳,这是取资之识。这三种见识,就是圣人也不例外。所以周公旦有时夜以继日地思考,尧舜也还说“谁呀、谁呀”去问臣下,又说“要考察一下众人说的话”。只因他们能竭尽自己的心思去思考,又能采纳众人的意见,所以才是圣人。

《圣谕广训》清·雍正

生人不能一日无用,即不可一日无财。然必留有余之财而后可供不时之用,故节俭尚焉。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则一泻无余而水立涸矣;财之流不节,则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我圣祖仁皇帝躬行节俭为天下先,休养生息,海内殷富,犹兢兢以惜财用示训。

【译文】

活着的人不能一天没有所需的费用,也就是不可一日无花费的钱财。然而,必须留有多余的钱财才可以供给意外所需的费用,因此节约勤俭非常重要。钱财就像水一样,节约勤俭就像水的积蓄。倘若水在流淌中不注意积蓄,那就会一泻无余而水就会立即干涸;钱财的花费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用之无度而使钱财立即缺乏。我父亲康熙皇帝身体力行、实行节俭为全国作出了榜样,他休养生息,国内殷富,仍然兢兢业业、紧缩开支,以爱惜钱财而示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