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送给了马云一份厚礼:一本署名阿里巴巴集团选编的《马云内部讲话》,由颇具官方权威的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
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早年,它是出版党和国家领导人文选的指定出版社,具有一言九鼎的政治权威。
据媒体报道,“6万册《马云内部讲话》甫一上架,就遭到了市场疯狂的追捧,出版社不得不再次加印10万册”。
马云终于从各种报纸杂志和眼花缭乱的屏幕上华丽转身,以这样一本书的形式,为自己上半生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他也把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神话和他那些看上去怪异的想法,通过这样一种盖棺定论的颇具官方色彩的方式来为自己正名,从而也完成了自己走向神坛的法理论述,从马云宝典变成马云讲话,从马云经验变成马云思想。这本书的副标题则是这样写道:关键时,马云说了什么。
马云完成了惊险一跃。
正如他在无数次重要场合一直重复的这句话:If not now? when?! If not me? who?(此时此刻,非我莫属!)
然而历史总是如此的诡异,就在马云借助一本书声誉再次重返神坛两个月后,阿里巴巴的第三次重大人事震动再次跌破人们眼镜。
在阿里巴巴股市表现整体不佳的背景下,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B2B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B2B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的请求,原B2B公司人事资深副总裁邓康明引咎辞去集团CPO,降级另用。B2B董事会任命陆兆禧兼任阿里巴巴B2B公司CEO;集团任命彭蕾兼任集团CPO。近100名销售人员及部分主管和销售经理,需要对其故意或疏忽地容许骗子规避公司的认证措施以及在国际交易市场上有组织地进行诈骗的商户店铺负直接责任。
“引咎辞职”、“降职另用”,这些官方重大人事变动中才会出现的用语,再次罕见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
外界一直忽略的是,马云选择2月21日,这看似一个平常的日子,但马云想必是意有所指。
从记者当年调出的摄影录像日期中不难发现,正是12年前的这一天,马云在湖畔花园自己家里召开了阿里巴巴历史上的第一次“全代会”,2月21日,其实才是阿里巴巴真正的诞生日。
马云创始人身份再次得以彰显。
随后马云在一封给员工内部邮件里称: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很痛苦,很纠结,很愤怒。
分析马云的大淘宝布局中不难发现:大淘宝执行计划中的关键角色,牢牢地控制在他可以信任的人手中。这也是马云手中唯一将来可以和大股东雅虎谈判的筹码。毕竟任何的恩怨都是围绕着自身利益展开的。
马云在这封邮件中宣称:阿里巴巴从成立第一天起就从没以追逐利润为第一目标,我们决不想把公司变成一家仅仅是赚钱的机器,我们一直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意味着我们宁愿没有增长,也决不能做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更不用提公然的欺骗。
这项人事一公布,马云再次成为焦点。单凭以价值观为依据,并不足以让卫哲下台。卫哲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用一贯的宣扬和一次地震式的高管斩立决,并不能够为诚信提供任何保证,阿里巴巴缺的是有效的保障体系与认证制度。这个责任并不应该由卫哲承担,而是马云自己本人。
现如今,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增长乏力已是众所周知,从股价看,自从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来,阿里巴巴的市值最多时缩水超过60%,目前虽然有所反弹,但缩水幅度仍接近一半。电子商务领域观察家认为,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市场导向不明确。
而阿里巴巴B2B如何突破真正的天花板,或许才是马云面临的最大挑战。
卫哲是典型的新商人,温文尔雅但逐利而为,他以天价的年薪和不菲的股权代价,完成了阿里巴巴的自身使命后,便黯然出局。作为主席的马云热情易激动,而卫哲则慎重且有条不紊。他们两人一个负责台前,而另一个则居于幕后。从资本市场选项来看,卫哲更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一个创始人。这本质上的差异,也为二人上演了一场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最后的曲终人散的职场悲歌。
卫哲的离去,无疑为马云因资本市场和股东带来的压力解了套。这一次的人事布局,可谓一石三鸟。
但坊间并没有停止对马云的质疑,马云究竟想干什么?难道他不需要承担管理责任而同样“引咎辞职”?
2005年马云在深圳与网商交流时,曾这样说道:只有两个情况下你是CEO,第一你做决定的时候你是CEO,平时你不是CEO;第二个在你犯错误的时候,你是CEO,你说这是我的错。而不是说成功的时候是我,失败的时候是你们执行不力,你的组成团队不好。
就是这个人,你很难从他的表演和演讲中严格区分开来。当然,在他正常逻辑行为的背后,表演似乎也是他的天赋。
除了那封已经付诸各大媒体内部邮件,那个曾经能说会道的马云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