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农业经营管理
2921100000017

第17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管理体系(2)

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痩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法律、法规缺失、检测及环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中国的食品怎么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中国质量报在2004年下半年曾经报道,2004年上半年,全国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逾两亿元。同时还报道,中国奶业协会的《中国居民奶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在质量信任度方面,有4 4%的消费者已经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奶品质量的承诺,45%的消费者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原料奶来源有很好的控制。

(2)对人的生理健康造成的危害。我国的食品安全隐患比较多,从监测的结果来看,我国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食品不安全的极端表现是食物中毒。据卫生部的信息,因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食物中毒总数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死亡率极高。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为2万~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0%,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万~40万人。

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几乎100%是化肥、农药和杀虫剂配置生产出来的。人们每天吃的肉类、蛋类和鱼类,在饲养过程中注入了很多的激素(生长素)、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了强烈的耐药性;激素在农业上的大量运用,造成食品污染,大大降低了人体的免疫力,也是构成今天高发病疑难病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人们食用的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中也不同程度地含有防腐剂、添加剂、香料和色素等,也会对人体构成比较大的伤害。残酷的现实已经表明,当人类漠视生态平衡,而用农药、杀虫剂去破坏这种平衡时,当人类无视生命的生长规律而用激素、生长素去对抗规律的束缚时,当人类忽视环境的价值而肆意污染环境时,人类就注定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2.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对行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前些年疯牛病在英国等1个欧洲国家蔓延,欧盟为疯牛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首先,欧盟牛肉消费市场遭到重创,疯牛病导致欧洲牛肉市场一蹶不振。其次欧盟肉骨粉加工业遭到重创,这一项的经济损失达12.9亿美元,而且还要为焚烧动物下脚料支付25.8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欧盟的牛肉事件已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并引起市场萧条。1999年比利时“二囉英”事件发生后,比利时所有的猪、牛及其相关产品(包括奶类和牛油)出口被禁止,1000万只肉鸡和蛋鸡销毁,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200年爆发的甲类传染病“五号病”(口蹄疫),仅英国就有达100万头牲畜被宰杀,估计损失为129亿美元。我国的情况也不乐观,近几年发生的有毒大米、含“痩肉精”的猪肉、劣质奶粉等的销毁也造成了上千万元的损失,并对本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3.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条件(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条件。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出口农产品遭到进口国的拒绝和扣留。以出口美国为例,美国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在1999年8月到2000年1月的5个月内,就扣留了634批从我国进口的食物。其原因是: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色素问题,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污染等。另外,我国近年来出口的食品也有多起因为食品卫生问题,纷纷被进口国退货。货物被扣或退货不仅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使我国食品丧失了良好的信誉。除此之外,我国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情况还很多:

(1)2世纪80~90年代,美国停止进口我国蘑菇罐头,致使罐头企业被迫停业。

(2)2000年欧盟提高茶叶农残标准,严重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和出口金额。

(3)2002年1月开始,欧盟各国长时间中断进口我国的畜禽肉类产品。

(4)2002年1月,欧盟委员会做出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决定。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违法经营,人为故意地生产制造不安全农产品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2.农产品污染问题近年来食物受到污染的机会日益增多,除由于农产品意外地被大量农药、铅、砷等有害物质污染而引起急性中毒外,目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真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3.化肥、农药等残留污染严重近年来农业的化学投入品的数量急剧增长,而且由于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使用的农药品种大多数属于有毒有机物,其中有的还是国家已明令禁止的,这些化肥、农药、兽药、渔药等化学有害物质的残留对农产品所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4.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化学添加剂,导致食物中毒现象时有发生我国不少农民为争取果蔬早上市大量使用催生剂和激素、滥施化学剂,使农产品质量下降,造成水果、蔬菜和肉类口感和安全性较差,有的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5.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6.新技术、新资源、新工艺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四)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商品的监督抽查力度。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三是加强道德、诚信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增强食品安全建立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全国食品质量标准制定和认证。建立权威性的国家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全部工作,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配以高效运作机制,是中国食品安全的前提条件。

3.建立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强化操作规范实行良好的操作规范,是减少经济损失,降低安全风险,提高食品质量的预防为主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现代食品质量控制已从单纯检验把好最后一道关发展到监督食品生产环境、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和销售全过程,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预测,建立起全方位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实践证明,这套食品质量控制体系行之有效,能够较好地保证食品安全。完善食品检测制度、强化标准执行、制定食品质量标准是为食品安全构筑了平台,更大量的工作是通过食品质量检测制度;使食品符合规定标准,让标准落到实处。一方面严把人情关;另一方面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检查做到制度化。

4.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推行认证制度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与标准化体系是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发布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行业标准各约1000项,包括食品加工及农副产品标准、食品工业基础及相关标准、食品检验方法标准、食品加工产品卫生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六大类。国家质检总局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统一协调管理,推进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仔细评估给我国带来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标准,并在整个食品行业(包括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贮运、销售等,即从土地到餐桌)大力推行HACCP、GMP、GAP、IS09000、IS014000及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认可工作。

5.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对质检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6.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国家的食品安全控制不是一项权宜之计,也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有众多政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部门、生产和经营企业共同负责的长期任务。

(1)进一步理顺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明确责任,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投入。主要是加强食品安全研究,改进食品监管技术;加强对基层监管组织的投入,提高监管的实效;加强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

(3)加快食品安全企业信用的建立。在安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坚持宣传教育与制度规范并重的原则。通过建立对企业有效的等级评定制度、完善的信用奖惩制度、公开的信用披露制度等,提高企业的信用。

§§§第二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其认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营养、健康、安全的高品质食品已经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一类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严格限制(或禁止)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使用的安全食品。这些食品的生产规范从原料产地环境到农药、化肥、兽药、食品添加剂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从食品品质、卫生到包装、贮藏及运输等方面,都采用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即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这种按照严格生产规范要求生产的食品比普通食品品质更高、更营养、更健康、更安全。

一、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及其认证

(一)“三品一标”及“三品”的关系

1.什么是“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安全质量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的要求,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