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样说就对了
292700000066

第66章 脱掉尴尬的外衣

不小心说破嘴时怎么办

马有失蹄,人有失“口”。说破嘴,是难免的事情,关键是要及时弥补,消除误会。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

“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听众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的说法显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师起身反驳:

“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而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会场有人轻轻鼓掌,然后是一阵静默,而静默似乎比掌声对校长更有压力和挑战意味。校长没有恼怒,反而“嘿嘿”地笑起来,他说:

“大家都看到了吧,王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既要撤退,就不宜做任何辩解,辩解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

当然,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不是最巧妙的,最好能借题发挥一下,把错漏补起来。

诚然,推卸责任是我们找借口辩解的一种方式,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找借口辩解,而在于我们辩解时不能太直率、太尖锐。

得体面对别人的“揭短”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短处,难免被一些心怀恶意的知情人揭出来。这时,你要采取一定的言辞,来应付这种恶意为难的时刻。

首先,你要做到安之若素,不要羞怯万分,也不要狼狈不堪。要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别人“揭短”的事搁在一边,用言谈举止表示对对方“揭短”行径的轻蔑态度。比如,与别人说笑,或以冷漠的举止和眼光表示自己的厌恶。

其次,你千万不要以牙还牙。有人被别人揭短后,就马上还以颜色,如法炮制地揭起对方的短来,结果变成了互相揭短,以致丢人现眼,还给旁人留下了心胸狭窄的印象。

尤其是在职场上,你与别人互相揭短,不论是谁的错,就算你有理,也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因为揭短这种行为本身就比较低劣,稍有风度的人都不会做这种事。

最后,你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尽量不要怀疑他人别有用心。因为在职场上,有时候你所感觉的恶意冒犯,也许是对方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没想到会碰巧击中你的痛处。即使对方真的是居心叵测,你用君子的待人之道对待他,他也就没有发挥的余地了。

总之,别人对你揭短时,你千万不要大发雷霆、反唇相讥。你可以一笑置之,这样那些恶意揭短的人也就没有了借题发挥的机会。

不要被恶意的冒犯哽住喉咙

每个人都会被人冒犯、冲撞,其中有些可能是无心的,但有些却是明显带着挑衅性的。对待别人的恶意冒犯,一味地针锋相对并不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要视情况的不同采取多种对策,以避免事态的恶性发展。

下面的语言技巧很值得效仿。

1以柔克刚言辞法

“锣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这是一句流行甚广的俗语,但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时,无谓的辩解和争吵,不仅不能解决矛盾,而且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恶果。这样,倒不如以软制硬、以柔克刚,从而达到友好相处的目的。

一位日本政治家在演讲时,有个记者问他:“听说你和两个女人发生了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顿时,所有在场的群众都屏声敛气,等着听这位政治家的桃色新 闻。

政治家并没有感到窘迫难堪,却十分轻松地说:“不止两个女人,现在我还和五个女人发生了关系。”

这种直言不讳的回答使听众如坠雾里云中,迷惑不解。然而,政治家继续说:“这五位女士,在年轻时曾照顾过我。现在她们都已老态龙钟了,我当然要在经济上照顾她们,精神上安慰她们。”

结果,这位记者无言以对,顿时场上掌声如雷。

这位政治家并没有替自己强行辩护,反而淡化争论,将计就计,掌握主动权,使对方失去还击的力量。如果这位政治家与记者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恐怕难以收到这种效果。

这就是以柔克刚的优势。借着对方的话先承认自己有问题,话锋一转却使对方认为自己的问题不成问题,封住了对方的刁难之心。

2转移话题言辞法

当对方的问题很难回答、问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错时,那就不要回答,把问题再还给对方,从哪个地方踢来的球,再踢回到哪儿,将对方一军。

一位英国电视台记者采访梁晓声,说:“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

此问之刁,分明是诓人上当。梁晓声灵机一动,立即发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

他巧妙的回答,把球又踢给了对方。英国记者一怔,无言以对。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如果梁晓声按照那位英国记者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什么都会落入英国人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用对手的办法制服对手,这种谋略的运用,往往会使对手无话可说,有苦难言,从而使你自己迅速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斗争的胜利。

3顺水推舟言辞法

顺水推舟,是借人之口,为己所用,不作正面抗衡,而是在认同、甚至赞美的言语中出其不意、巧妙制敌。

有次,毛拉和几个人在野外行走,突然传来“哞——哞——”的牛叫声。这几个人不怀好意地对毛拉说:“牛在叫你呢,快去听听,看它要对你说点什么?”

毛拉去了一会儿,回来告诉他们:

“牛问我:为什么要和几头野驴出来溜达?”

对那些人的攻击,毛拉不是直接与之对抗,而是顺水推舟,借牛之口将对方说成野驴。

顺水推舟推出的结论往往是荒谬的,这主要是建立在论敌荒谬的前提上。其实,正是这样,是对论敌的攻击。因此,运用此法时,要处理好“顺”与“推”的转换关系,巧妙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

一位记者问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到30亿美元!”蒙博托听后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哈哈大笑,反问道:“你是否还听说过,一位比利时的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

记者的提问是荒谬的,面对荒谬,总统先生不是怒上心头,而是“哈哈大笑”,表示了自己的大度情怀,然后巧妙过渡:“你是否还听说过”,给对方来一个更为夸张的反问,荒诞不禁的结果当然让记者自觉失言。

总之,顺水推舟巧在对对方攻势的利用,化论敌之力为我之力,可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话不投机,及时转弯

话不投机有多种情况。其一,某种言谈举止使人为难,那就要及时转换话题,协调气氛。

两个青年去拜访老师,在谈话中提到:

“老师,听说您的夫人是教英语的,我们想请她指教,行吗?”

老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说:“那是我以前的爱人,前不久分手了。”

“哦?对不起,老师……”

“没什么,喝点水吧。”

“老师,您的书什么时候出版?快了吧?……”

这样转换话题,特别是提出对方很愿意谈的话题,就会使谈话很快恢复正常,气氛活跃起来。

话不投机的第二种情况,是有人有意或无意地和你开玩笑,带有挖苦意味,使你窘迫甚至生气。如你的头发脱落许多,快成秃子了,有人很可能挖苦你是“电灯泡”、“不毛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恼羞成怒,伤了和气;也不能忍气吞声,硬装没事。最好是一笑置之,豁然大度地来两句:“好啊!这说明我是绝顶聪明。没听说吗?热闹的大街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这样答复,话题未转,内容却引申、转折了,既摆脱了窘境,又自我表扬,岂不妙哉?

其三是双方意见对立谈不拢,但问题还要解决,不能回避。这种话不投机的情况就需要绕路引导。

在找对象的问题上,母子有矛盾。儿子不愿也不能和母亲闹僵,只好等待时机再说。这天吃饭时,母亲又唠叨起来:“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妈的话呢?人家局长的女儿,人长得不错,又有现成的房子,你为什么不和人家谈,偏要……”

“妈,快吃饭吧,菜凉了不好吃……”儿子先回避话题,意在绕路引导。

联系工作,洽谈生意,也可能话不投机,陷入僵局。只要还有余地,就可提出新的话题,绕弯引导。如甲方推销四吨卡车,而乙方不要四吨的,想要两吨的。这时,甲方若硬着头皮争执,只会越谈越僵,不欢而散;如能转移话题,绕弯引导,从季节、路途、载重多少与车辆寿命长短等各种因素来促使乙方考虑只用两吨的弊病,或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开辟新的途径。

自我调侃,低调退出

如果下不了台的事因自己不慎而发生,当然不能怨别人,只有自己承受了。这时,最好采用调侃自嘲、低调退出的办法。

一群二十年后相见的老同学中,有一男一女曾是同桌,因而说话遮拦便少一些。但女同学不久前丈夫因病去世,男同学并不知道,因而在玩笑中一无顾忌地提及其丈夫。另一同学知情,慌忙阻止,让他不要再说了,但他不知其详,玩笑开得更为厉害。阻止的同学只得说出实情,这个男同学可谓无地自容,非常尴尬。不过他迅速回过神,先是在自己脸上打了一下,之后调侃他说:“你看我这嘴,几十年过去了,还和当学生时一样没有把门的,不知高低深浅,只知道胡说八道。该打嘴!该打嘴!”女同学见状,虽有说不出的苦涩,但仍大度地原谅了老同学的唐突,苦笑着说:“不知者不为怪,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可以不提它了。”男同学便忙转换话题,从尴尬中解脱出来。一旦因自己失误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聪明的办法是:多些调侃,少些掩饰:多些自嘲,少些自以为是;多些低姿态,少些趾高气扬。像上面的无意中触人隐痛的男同学那样,用调侃自嘲之法,低调退出,便容易轻松地找到可下的台阶。

总之,谁都有可能碰上难下台阶的情境,但只要能多想办法,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也并不是太难的事。要给自己找个台阶,就要在窘境中及时调整思路,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改变眼前的被动局面,想方设法争取主动。这样就能比较自然地在窘境中给自己找到一个可下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