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虽然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对外扩张野心由来已久。明治政府初建时,天皇便已在诏书中宜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这种扩张思想的发展及其理论化,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了“大陆政策”。1874年,日本政府初试锋芒,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975年制造朝鲜“江华岛事件”。1882年和1884年朝鲜发生壬午事变和甲申政变,由于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及清朝政府对朝鲜的支持,日本企图控制朝鲜的阴谋连连受挫。此后,日本政府加紧扩军备战,准备十年后与清朝决一死战,从而彻底控制朝鲜。第二次伊藤内阁成立时,对中国作战的准备已进入最后阶段。
为准备对中国的战争,第一次山县内阁和第一次松方内阁都曾制订过以增加军备开支为主要内容的财政预算案,结果均被议会否决。伊藤上任后,坚持政府的既定方针,又提出了以扩充海军装备为主的预算案。第四次帝国议会审议时,提出削减开支11%,即900万日元的修正案。
伊藤的老练表现在,他没有像他的前任那样继续采取解散议会或贿赂议员的做法,而是策动天皇颁布诏书:“国家军防之事,倘缓一日,或遗百年之恨。朕兹省宫廷之费,六年之内,每年支出30万日元。并命文武官僚,……于同期内,献纳其俸十分之一,补充于造舰费。朕望阁臣与议会,……依和协之道,辅翼朕之大事。”迫使议会在“圣断”下让步,首开以天皇压议会的恶例。
为准备甲午战争,强化国家机器,伊藤主持推行了重大的官制改革,裁减文武官员3272人,削减人头费等政府开支170万日元。与此同时,还公布了大本营条例。
长期悬而未决的修约谈判问题,也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和政府的积极交涉而取得重大进展。根据1894年7月日英达成的新《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英国在日本的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并承认日本有部分关税自主权。此后,日本援引日英新约,先后同其他诸国缔结了新约,开始以独立国家身份,一步步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1894年7月,日本乘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之机,蓄意挑起准备多年的甲午战争。伊藤作为战时首相,先后两次向议会提出追加临时军费的政府方案,并获得通过,共支出临时军费2.5亿日元,保证了日本赢得这场战争。他作为内阁首相,是唯一参加大本营会议的文职大臣,直接参预、策划和指导了这场战争。“攻占威海,略取台湾”的作战方针,就是由他提出的。
在中日媾和谈判中,伊藤作为日本方面的全权代表,强迫清朝政府接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耻辱的丧权辱国条约。清朝承认朝鲜脱离宗属关系“独立”;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等。这个条约的底本及其苛刻无比的条款,正是由伊藤博文亲手圈定的。
与军方一意孤行,执意扩大战争的想法不同,伊藤主张打一场“有节制”的战争。他十分清楚日本的国力尚薄,没有能力把战线拉长、打更大规模的长期战争。认为把战火烧到北京,迫使清朝签订城下之盟的做法,很可能会引起日本与列强的对抗,而使日本前功尽弃。《马关条约》签订后,发生“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日本舆论哗然。面对强大的主战势力,伊藤态度冷静,反对“对俄一战”,力主妥协退让,结果日本采取了“对俄、德、法三国全面让步,对清国寸步不让”的方针。
“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吐出了到嘴的肥肉,扩张主义者认为是“千古未有之大辱”。伊藤内阁在“卧薪尝胆”口号下,马上制订了以扩军备战为主要内容的“战后经营”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增设六个师团,建立主力舰和巡洋舰各六艘的“六六舰队”,现役军人由7万人增至15万人,舰艇总吨位由6.2万吨增加到26.4万吨。该计划还包括为解决军用钢材自给问题而建立八幡制铁所的内容。由于有清朝赔款和国家财政拨款的特殊支持,10年后国营八幡制铁所正式投产,此后长期保持钢铁生产占国内总产量一半以上的重要地位。
为解决甲午战后膨胀开支引起的财源不足,伊藤内阁制订并实施了新登记税、营业税,增加酒税,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加紧对人民的搜刮。
伊藤执政时还先后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富国强兵”的经济法律。取消棉花进口税和棉制品出口税,对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和扩大外贸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制订《航海奖励法》和《造船奖励法》,强烈地刺激了航海、造船业的发展,在日本近代海运、造船史上具有划阶段的意义;实施《日本劝业银行法》、《农工银行法》,加强和完善了金融制度,对产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1898年,伊藤博文第三次组阁,起初拟拉自由党领袖板垣退助、进步党领袖大隈重信入阁,建立所谓“举国一致”内阁,强化统治基础。但这一计划因板垣、大隈争夺内务相要职而落空。由于缺少政党势力的支持,伊藤内阁提出的预算案和增收地税案,被自由、进步两党议员控制的议会否决。伊藤粗暴地解散议会后,激起民党更加强烈的反政府情绪,6月22日,分别由板垣退助和大隈重信领导的自由、进步两党召开合并大会,宣布组成宪政党(成立4个月后,分裂为以原自由党为基础的宪政党和以原进步党为基础的立宪本党)。在宪政党的强大攻势下,第三次伊藤内阁不到半年便告瓦解。
为对付民党,伊藤博文可谓软硬兼施,机关算尽。从屡屡失败的教训中,伊藤痛感“雇佣军不可靠,必须有自己的御林军”。因此,辞掉首相后,伊藤不顾山县有朋等人反对,不惜辞官纳爵,也要亲手建立一个政党。
1900年,伊藤博文巡游日本各地,发表了28次演讲,阐述他的举国一致主义和建党宗旨。同年9月15日,以伊藤为总裁的立宪政友会宣布成立。该党以官僚政客为基干,刚一成立,便瓦解了宪政党(前身是自由党),分裂了宪政本党(前身是进步党),拥有会员100万人,成为势力最大的保守政党。
10月,伊藤博文东山再起,此番以政友会骨干为班底,组成“政友会内阁”。内阁提出的以增加非直接税为特点的预算案在政友会控制的众议院顺利通过。但出乎意料的是,预算案被一贯支持政府立场的贵族院否决。对此,伊藤奏请天皇下令让贵族院休会,开内阁制以来钦命贵族院休会之先例。接着伊藤故伎重演,再次请出天皇“圣旨”,迫使贵族院就范批准了预算。
然而,在初建的政友会中,总裁还不具备绝对权威,政友会内阁也无法实现意见统一。身为政友会副总裁的大藏相渡边国武就反对政府的募集公债政策,坚持削减乃至取消募集公债,甚至主张放弃国营企业。伊藤无力调解内部分歧,只好再次辞职。
日俄战争结束后,伊藤自荐出任韩国统监,任职的三年多时间里,为日本统治阶级早期经营朝鲜殖民地效尽犬马之劳,双手沾满朝鲜人民的鲜血。但这个朝鲜的太上皇,却总是装出一副和善谦恭的面孔。他在结束每次演讲之前,必不忘对在场的朝、日官员说:“现在我提议,请诸君随我三呼韩皇万岁。”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点,伊藤博文卸掉韩国统监后赴满洲旅行,在沙俄财政大臣等一群俄、日官员陪同下,满面春风地走出哈尔滨站台。然而,就在伊藤走出检票口的刹那,随着几声枪响,他倒在血泊中。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射出的三颗子弹,击中了伊藤的要害。这位明治政府的元勋,侵略中、朝的元凶,结束了69年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