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滏阳河史料集
2930400000009

第9章 滏阳河流域的水系及生态环境(8)

滏河在城东十五里,源出磁州鼓山南岩下,涌沸如汤,故名滏,东汇神麋山黑龙洞水,经州城东北又东入邯郸,会渚、沁二水,东北过郡城,又东连曲周北至马疃村入县界,旧城营北至邢家堤,又北至东于口,入顺德府平乡县界,北流至天津青县,通漕入于海。

漳河,漳有二源,清漳出山西乐平沾岭,浊漳出长子发鸠山,至河南涉县合流曰交漳口,东经磁州入河南临漳,自成安、肥乡达曲周,与滏河合流入县境。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漳水东徒,复与滏分,自此境内无漳,其故道在县东二十里,自曲周五间房入县境罗官营,入里至韩宁村,于次口仍入曲周界。

兴隆河在县东,自滏河西岸邢家堤开渠,西至吴官营,西北至张路固,西至台头北,又西至东关外入城濠。乾隆十六年,知县王光燮新浚。按县境旧城营,旧有闸座,开渠通濠,名文明河。明季湮废。乾隆九年,奉旨兴举直隶水利,特命大臣查勘前令李世基,集众义欲复旧城渠闸,里民虑地险为患,乃建闸於邢家堤,名曰利民,开渠自吴官营村,内至台头村,前归文明故河,以入城濠,河道纡曲,水不顺流。辛未春士民王翰等呈请缵旧营新度地,得此。自东南至西北高下,适宜三月兴工,众皆踊跃趋事,阅一月而工毕,由是水势通行,直达城濠。次年于河之南北挑浚子沟七道,各达小闸计可溉田三百顷。但滏水入境,其流甚微,夏初播种时,水或不至。水涝之年,闭闸惟恐不谨。惟秋末开闸灌田可以多种二麦,且水性肥厚,能变斥卤为膏腴。因其利而导之以时,经理是所望于后之同志者矣。

文明河在县东,乾隆九年知县李世基复浚。(说见前)《平乡县志》所载滏阳河史料。

滏河在城东七里,发源于山西鼓山下,泉源奋涌,若釜扬汤,故名。滏东行三里与黑龙洞水汇其源始,大黑龙洞即神□出也。经磁州城东北又东流入邯郸,会渚、沁二河,又东北经广平府城南,转而东经曲周县东,又北经鸡泽县东始流入平乡界,下抵任县之邢家湾。按滏水至平邑,已经上游疏引,水力稍微,虽秔稻未宜而夹岸畦园若干顷,灌汲之利于斯普焉。旧漳河在城东南十五里,新漳河在旧漳河东十五里。按漳有二源,清漳出山西太原府平定州乐平县沾岭,浊漳出山西潞安府长子县发鸠山,至河南彰德府涉县东南合流曰交漳□。经磁州广平等处,入平乡境西位村至东北马鲁村,入巨鹿界数折至武邑县东,与滹沱会。明成化十七年东决自麟儿村,至苏家庄入广宗界,自是旧漳无水。考曲周县东桥向系漳滏合流。

《任县志》所载滏阳河史料

康熙初年河道

百泉河发源府东南葫芦套,至南和贾宋村,东入任县地至王村方西,有牛尾等河合入至塔圪台入鸡爪河,东南有澧河、殷陈沟河合入至邢家湾,合入滏阳河。

沙洺河发源府西栲栳洪山曰洪河,下合沙河县西北之温泉,至鸡泽县合流,经南和县之北高村迤西,入任县地至石家沟入滏阳河。

澧河发源自府西路罗诸山,其源有二。一自猪庄之北川来者曰乌梅河。一自温泉之南川来者,乃洪河分流,至南和郝桥北五里入任县地,至塔圪台前西合百泉入鸡爪河。

滏阳河发源磁州,至平乡中义疃桥入任县地,统泄大陆诸河之水,今沙土淤高水反内溢。

汦河源自临城县西山,旧经唐山隆平至宁晋入滏阳河,今自唐山西南向大市口、贾村、魏家庄、大庄头入任县地,由张村、郑家庄、王村入泊。

牛家口河,漳河支流也。自曲周经平乡中义疃,入任县地南新庄,至邢家湾合入滏阳河。

留垒河,滏阳支流也。自南和县之北高村,入任县地三里至双蓬头,三里至留垒村三十里,至甄庄方西入沙洺河。

鸡爪河在大陆泽为诸河尾闾,通滏阳河,直北有沟名小鸡爪,亦可去水,今滏水反内溢,随浚随淤。

黄家沟、杨家沟俱在鸡爪河南,张滋沟在鸡爪河北,石家渠在邢家湾,各沟渠分泄众水达滏河。今滏水內溢淤不能疏(以上旧志)。

道光初年河道

滏阳河入县境辛店至邢家湾出境。

今日现行河道

滏阳河原名滏水,宇文周置县于滏水之阳,因以名县后,乃以县名转称于河。其水出今磁州西北境,有南北二源。北源出石鼓山,南源出神麋山,源分流合,东北径磁州、邯郸、永年、鸡泽、平乡沿道受三十水,自平乡庞家庄西北入距县,治东南四十里辛店之东南境内巨川也,东北流经辛店堡东五花辛庄,西折而直北至北定村,西南折而西至辛兴庄村南,复折而迤北径天口、田玉庄、宁家庄、甄庄、边家庄、东西黄庄等村,至邢家湾之北分二支。一折而东流,行三里入巨鹿县境。一稍北折而西,会鸡爪河合流而北,会新澧河(此河在本境,面宽六丈,底宽三丈,深丈余,行四十余里,惟春末夏初水多浅涸,余时则水常流通,能行大小船筏,两岸田亩皆资灌溉)。

百泉河一名湡水,发源府东南葫芦套黑龙潭,多泉涌流,直至南河县贾朱村,东入任县地至王村方,西有牛尾等河合入,至塔圪台入鸡爪河,东南有澧河、殷陈沟合入至邢家湾,合入滏阳河。

洺河在县东二十五里,发源太行山,由临洺关至鸡泽县浮屠店东北,与沙河合流,下为沙洺河,经南和县之北高村迤西,入任县地至石家沟入滏阳河。

滏阳河在县东二十里,一名浊漳,发源河南彰德府之磁州,至平乡中中义疃桥入任县地,统泄大陆泽诸河之水,经隆平束直北下,达天津入海,今水势变迁,沙土淤高,水反内溢。

牛家口河漳河支流也,自曲周县经平乡中义疃入任县地南新庄,至邢家湾合入滏阳河。

刘累河滏阳支流也,一名小漳河,起于广平府西南开村闸,永年县西乡、胡贾等村引水泛滥,环府北堤外束下,由南和县之北高村,入任县地二里至双鬃头,三里至刘累村。里至甄庄方西入沙洺河,地势洼下,受害独多,故河名刘累。

《巨鹿县志》所载滏阳河史料。

滏阳河

按河源出磁州神麋山,东行至磁州,南绕城东北行至阎家浅,入邯郸县界,又东北至广平府城南桥,转至城东桥东北,至曲周县东桥北,经鸡泽县,自鸡泽县三十里,至平乡县夏庄桥四十里,至任县新店桥三十里,至任县邢家湾河,折而东又折而北,经巨鹿境三百余丈,北至隆平县牛家桥,又九十里至宁晋县铺头,又十里至孝口入漳河。嘉庆二十二年,邑今吴公查明滏阳河源出磁州神麋山,滏泉经邯郸、永年、曲周、鸡泽、平乡、任县等处入县境张家庄,仍由张家庄出境入隆平范家庄,计长一里一百七十三丈九尺。明正统二年,开挑东岸,建偏闸二座。张家庄闸一座,乾隆九年建。范家庄闸一座,乾隆十二年建,均系灌溉民田。

《隆平县志》所载滏阳河史料。

按隆邑无名山巨镇,四望平畴,旷然大野,邑以此得名《旧志》载“隆平岩壑特起,似非本地面目”。《通志》云“永堤长镇,新澧环流可以度其形胜矣”。

大陆既作《禹贡》。

大陆孙炎云:“今巨鹿北广阿泽也。”《尚书正义》。

赵州昭庆县有大陆泽。杜佑《通典》。

大陆泽,在县东三十里杜家庄,北有大陆处庙或即其地也。《旧志》记赵王游此,而梦神女。有明大学士石瑶题大陆诗见《艺文志》。

大陆泽,在县东三十里,隋置县,取此图经云大陆,大麓、大阿一泽异名。

大陆泽受水之处在任县、巨鹿、隆平一带,每水发时浩淼无际。陆龙其《畿辅地图记》。

大陆泽亦曰广阿泽,自顺德府巨鹿县流入至宁晋县为葫芦河,县有广阿、大陆之名以此。《方舆纪要》。

大陆泽一名广阿泽,在任县,土人谓之张家泊。《元和志》

大陆泽一名巨鹿,在县西北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二十里,葭、芦、菱、莲、渔、蟹之类充牣其中,即南泊也。百泉、牛尾、野、澧、沙、洺、刘累、程二寨、圣水、顺水、蔡、马、柳林等河咸入马。北有穆家口河,泄之于北泊。东有鸡爪、张、滋等五沟,泄之于滏河。《县志》明弘治时,溷水沟泽九河举发,冲决堤防,下流隆平县。淤窒壅塞者四十余里。隆平、巨鹿均被其害,而任县居多。嘉靖六年,发正定、顺德二府,夫役同浚之自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深、广各丈,余水得其性。隆、巨复膏壤而任之水患亦息。

本朝顺治十八年重浚,日久堙塞,而五沟亦淤,其三只有鸡爪、张、滋不绝如缕,有所受而无所泄。伏秋涨溢为濒,泽居民田卢害。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奉命查勘委员,开穆家口河,长四十里,挑河之上即以夹筑长堤,导泽水而注之北泊。其鸡爪等沟亦加疏涤,于是水患既除,水利亦兴。邢家湾南边家庄北引流,种稻营田数百顷。见《通志》

广阿泽一名大陆,一名巨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川,在巨鹿西北五里。《寰宇记》

广阿泽亦曰大陆,接赵州、隆平县界,瀦而复流,即宁晋之葫芦河也。

广阿泽在县东二十五里,《尔稚》曰:晋有大陆,广阿又大陆别名。《淮南子》白巨鹿、大陆、广阿咸一泽也。《元和志》

滏阳河在县东,俗呼清水河,自顺德任县流经县界又东至宁晋县,与漳河会流入葫芦河。

滏阳河历曲周、隆平,入大陆泽,俗呼清水河。《名胜志》

滏阳河自任县四十里,至隆平县之牛家井,又九十里至宁晋县之铺头,又十里至宁晋至孝口,漳、滏遂合流为一。《磁州志》

按滏阳旧于曲周入漳,康熙二十三年,漳徒西南至宁晋复与滏阳会。

旧澧河在县东十里,唐仪凤中易度令李元开以溉田、通运,今淤塞。

新澧河今称滏阳河旧河,淤。明嘉靖十六年知县王冕改疏于此,上下接旧河,至青县入玉河东,至天津入海,由天津可达。

神京县治止闻滏阳之名,而《一统志》载隆平有澧水,及间所谓澧水不知也,岂二水合流。民但知有滏水而不知有澧水耶?按滏阳源出磁州,而漳水、百界、泜水俱泄而入滏,滏不能受,势必泛滥,滏东西皆为水国。地之高者仅得种麦,春二月尚不得耕,民之苦于河患有如此。见《旧志》

老僧河在东北六里,下流入槐武河,相传有老僧寻水至此,以枚卓地泉涌成溪故名。《名胜志》

神泉河在县北五里,一名百泉,献会相通,涝则泄水,旱则灌田。

泜河在临城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本县敦舆,山东南流合沙河入顺德府内丘县界,又自顺德府唐山县,流入隆平县入滏阳河。

泜河源出元氏封龙山,每秋雨霪则泛滥,自临城过唐山经县南魏家庄至邢家湾,入澧河。康熙七年水泛滥,奔溃不由故道,复徒唐山官庄,起经县北五里,至黄家庄村南出境入宁泊。

槐武河即槐午河,在县北三十里王桥村,即柏乡县野河之别流也,亦曰沙河,由县东北注宁晋县葫芦河。

槐武河在县北即野河也,亦曰沙河,自柏乡县流经此,又东北入宁晋县。《方舆纪要》

澧水在县东十里,原自漳河分流,经县界俱沙河水,合入葫芦河。见《府志》

王福堤在县东十五里,按隆地洼下且受滏、泜诸水,其两岸河堤计十余处。明天启六、七年间,尽为水街。崇祯元年知县陈所学重筑。见《旧志》

永赖堤在县东三十里,一起任县甄庄至宁晋徐家河西,一起任县邢家湾,至宁晋孟家庄,各蜿蜒长四五十里,知县关燫劝民并筑,障水灌田二千余顷,泽国变为桑麻免漂没流离之患。

开河堤在县东十八里,西邻澧水,东临滏水,南接任泊,一遇云雨,横流绵亘数千里。昔有长堤以御水患,数千年来被洪波冲塌,田庐漂没,居民苦之。乾隆二十八年,知县袁文涣巡视,再三劝民修筑,自开河阎庄杨家楼以至马拦、任村、白家寨等处,次第兴修,众心踊跃,三月告成,自是可免滏澧之患。

新沟在县北八里,乾隆二十七年知县袁文涣开浚。

《宁晋县志》所载滏阳河史料

滏河源发河南磁州境,或曰神麋山,经邯郸、曲周、任县、隆平至宁晋,由青县达卫河入海。

滏水居禹贡九河之一,即覆釜也,历彰德、顺德、广平至曲周县境,与漳水合。康熙二十三年漳水南徙,滏水独流。(以上见赵州属邑志)自任县四十里,至隆平县之牛家井,又九十里至宁晋县之铺头村,又十里至洨口村,漳滏遂流而为一(见磁州志),由侯家口入新河界,至李家庄归入海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