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1
2936500000039

第39章 器物(10)

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出现了类似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都能令人对商代的酒器充满无限的遐想。

促使酒器与食器剥离的是酿酒业的发展,同时酒器质量的好坏也开始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专门制作酒器的工匠也应时而生。在现今山东的大莲鹤方壶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包括罐、瓮、盂、碗、杯等。酒杯的种类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这些酒器是后世酒器的模型。

“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随着夏商周时期酒礼的受重视,酒器也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酒器主要是陶器和青铜器,少数为漆器。器形有陶觚、爵、尊、罍、鬻、鬶,铜爵、斝和漆觚等。

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贵族墓地中出土的漆罍、漆觚等酒器,色彩华丽,装饰鲜艳,器体上镶嵌有各种形状的蚌饰,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螺钿漆酒器,为西周时期漆酒器中的珍品。

东周时期漆器与青铜器共同发展。青铜酒器有尊、壶、缶、鉴、扁壶、钟等。漆酒器主要有耳杯、樽、卮、扁壶。另有少量瓷器、金银器,陶酒器则较少见。无论从洒器的材料还是品种数量上。夏商周三代的酒器较前代都有了质的飞跃。

酒器中的壶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等,大致特征为:有盖,两侧有耳,腹部较大,颈部较长。商代青铜壶多扁壶,周代时器形渐趋于成熟,东周时则以扁圆壶及方壶作为当时青铜器的代表,外形、纹饰也更加丰富。

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公大墓出土。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原器通高126厘米,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器型雄浑大气,装饰华丽,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器身上下有各种附加装饰,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布满壶体。有的单体出现,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圈足上每面装饰有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有曲纹装点。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的样子,有花冠形角;体积很大,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翅膀的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的样子。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树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

壶盖上部有重瓣莲花形装饰,向四周翻仰,有力地烘托出盖心一只展翅欲翔的鹤。鹤的形象生动真实,为早期青铜器艺术中所罕见,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独特的莲鹤造型,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升腾着舒扬的美感,那种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感觉,让人为之倾倒,堪称青铜时代的绝唱。

莲鹤方壶构图极为复杂,构形设计非常奇妙,铸作技艺卓越精湛。郭沫若对莲鹤方壶评价极高,认为莲鹤方壶不仅代表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还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商周以后,随着青铜酒器的逐渐衰落,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东汉则以瓷器为主。在历史上,还有由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极具观赏价值。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按酒器的材料可分为:

天然材料酒器(木,竹制品,兽角,海螺,葫芦);陶制酒器(彝族五嘴救护酒壶);青铜制酒器;漆制酒器;瓷制酒器;玉器,水晶制品(唐代玉方形杯、玉合杯、玉竹筒形杯);金银酒器(唐代金杯、唐代银杯、明代金壶、宋代银壶);锡制酒器;景泰蓝酒器;玻璃酒器;铝制罐;不锈钢饮酒器;袋装塑料软包装,纸包装容器。

干将莫邪剑

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携带用以防身或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两周时期,人们佩剑还表示身份等级。《考工记》记载,士阶层的人,所佩剑的长短重量不同,称之上制、中制、下制,身份对应的是上士、中士、下士。

剑由剑身剑柄两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各有称谓。分别为锋、脊、从、锷、腊、茎、格等。初始剑形短小,有短平茎,无管筒,脱胎于短匕首,古人将其插在腰间,剑轻便易使,运用自如,是社会各阶层必备之兵器。

剑最著名的莫过于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于故宫,至今仍很锋利。

干将、莫邪是一对挚情之剑。关于他们的传说,这里摘录一二,与大家分享: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很勤劳,莫邪很温柔。干将为吴王铸剑的时候,莫邪为干将扇扇子,擦汗水。三个月过去了,干将叹了一口气,莫邪也流出了眼泪。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干将依旧叹气,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却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将突然害怕起来,干将知道莫邪为什么笑,干将对莫邪说:莫邪,你千万不要去做。莫邪没说什么,她只是笑。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干将如万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儿。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地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泪水也同时流了下来。干将也流下了眼泪,在泪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飘然坠下,他听到莫邪最后对他说道:干将,我没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吴王。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像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丰城县令雷焕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从地下掘出一个石匣,里面有一把剑,上面赫然刻着“干将”二字,雷焕欣喜异常,将这把传诵已久的名剑带在身边。有一天,雷焕从延平津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正在雷焕惊愕之际,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雷焕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脖颈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在丰城县世代生活的百姓们,发现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泪张望据说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龙突然不见了。而在第二天,县城里却搬来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铁匠,技艺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锻打挣不了几个钱的普通农具却拒绝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干活的时候,他的小妻子总在旁边为他扇扇子,擦汗水。

关于龙泉剑也有这样的传说:

龙泉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渊剑是龙泉剑最初的名字。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龙渊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

铸剑大师欧冶子。在龙泉市的南溪村,今天还有一座欧冶子将军庙,供奉着这位铸剑大师的塑像。

传说欧冶子是福建闽侯人,他铸造刀剑的技艺,闻名遐迩。为了给勾践铸剑,他来到龙泉。在冷兵器时代。剑是战场上决胜的利器之一,它的品质至关重要。

古人用天上飞来的陨石来制作剑的刃部。因为陨石中所含的铁质远比青铜坚硬,但这种陨铁非常稀少。欧冶子一直在寻找一种与陨铁性能相同的替代材料铁砂。

就是在瓯越之地的秦溪山,欧冶子发现了他苦苦找寻的铁砂矿。之后,秦溪山就成了他的铸剑基地。

关于太阿剑的传说是这样的: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为图谋霸业,楚王厚待欧冶子之后,请其前往盛产恶金之地的棠溪,铸神兵利器。

欧冶子耗三年,铸三剑,分为龙渊、工布及太阿。

楚王问:“为何叫龙渊、太阿、工布?”欧冶子之子风胡子说:“欲知龙渊,观其状则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工布,爪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欲知太阿,观其爪巍巍翼翼,如流水波。”楚王将三剑作为国宝,以昭尊位。又将它们作为武力的象征,四方征讨,平削诸候。

晋郑王知道楚王有龙渊、工布、太阿三柄神剑,派使者前去索要,楚王不但不给,反而把使者责骂一顿,轰出楚境。

晋郑王大怒,发兵十万,将楚城团团包围。楚王举太阿之剑开城迎敌。

这太阿剑,当年剑师欧冶子炼铸时,雨师扫洒,雷公击橐(tuó),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乙下观,经过干锤百炼始至成形。挥动如虎啸龙吟,劈山山开,指水水涸,飞起来能取万人首级,晋国之军怎攻得这神刃利器?楚王挥动太阿宝剑,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云、挂、撩,如割草切菜一般,杀得晋军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干里,猛兽殴逐,江水折扬,尸骨遍野。晋郑王带领残兵败将逃回本土,从此大伤了元气。

遂太阿之神兵威名扬天下。

剑以侠士而扬名,侠士以剑而称雄。早期的青铜剑成形于商朝,发达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吴越两国都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剑身的花纹神秘华丽,即便是经历了两千五百年黑暗的辗转,依然难掩其锋锐,就如英雄,隔着多少世的岁月,依然在被人景仰。

中国刀剑最高的工艺水准在东汉时代出现的“百炼钢”。百炼,就是“将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一百次,使得杂质尽出,最后锻造出最精纯的钢”。终因太过耗费不实用,“百炼钢”的技术也失传了。

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也爱刀剑,而且曾经不惜人力物力,制作了一批款式精美的刀剑,使得当时冶炼刀剑的技术大幅提升。但是清朝扣鸣刀上花纹钢的技术是从日本、东南亚、中东、印度学习过来的。尽管在两干五百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使青铜剑不生锈的技艺,尽管清朝的剑上也有花纹钢。但中国的花纹钢在唐代之后就失传了。世界上最好的花纹钢不在中国,我们古代刀剑的铸造技术,没有流传下来。

和氏璧

世代的传说为和氏璧与传国玉玺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和氏璧是块美玉,人们送给它的赞誉是“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和氏璧的传说与楚人卞和有关。

相传,春秋时,楚人卞种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做石头,忠贞之士被当做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四百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五十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人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不管是真是假,和氏璧在世间的传说中完成了一次飞跃,它成为了权利的象征——传国玉玺。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其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问世后,依然难脱其神秘色彩。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八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说完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始皇。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