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2
2936700000017

第17章 科技(16)

关于番薯怎样传入中国,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万历年间,吴川有位医生叫林怀兰,他医术精,交游广,常在粤西、桂南一带行医。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他医好了交趾国守关大将的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国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关大将就介绍林怀兰医生给公主治病,几副药就痊愈了。国王非常高兴,为了答谢林医生,国王设盛宴招待。席间有熟番薯,林医生第一次吃番薯,觉得很好吃。他听说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个生番薯,吃了几曰,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里了。林医生出关时。半截番薯被查出来了。当时交趾国规定,番薯是严禁出境的,违者要杀头。这件事使守关大将左右为难,放医生出关是对国王不忠,依法办事对老朋友不义,于是他毅然送走了林医生就自杀了。后来林医生顺利回到了家乡,番薯就在吴川、电白一带安家落户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种,产量高,很适合粤西地区种植,从此,粤西人民再不挨饥受饿了,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庙”,以纪念林怀兰医生引种番薯的功绩。

烟草的引入

美洲土著居民有很长的吸烟历史,据考古分析,在3500年以前美洲居民就已经有吸烟的习惯。相传,吸烟同宗教有关。烟草有醉人的香气,具有消除疲乏和提神的作用,甚至能治疗疾病。人们认为烟草得到了“神”的帮助,是一种“神草”。

烟草是明代万历末年,由福建商人从吕宋岛引入。方以智《物理小识》对此做了记载。烟草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后来传到菲律宾,菲律宾传入时的音译为“淡巴菰”由于它能使人嗜好成瘾,获利很快,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明代崇祯年间,吸烟为乐已经成为一种习俗了。

我国关于种植烟草的专著,以陆耀《烟谱》最有名。分生产、制造、器具、好尚、宜忌五章,后附烟草歌。汪师韩的《金丝录》、陈琮的《烟草谱》、褚逢春和顾禄同的《烟草录》等也都记载了烟草的栽培技术,可供参考。

其他农学成就

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农书,据不完全统计,约150多种。规模最大的是《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授时通考》是官修农书,以汇集资料为主,没有什么新创造。而大量的地方性农书却在农学上很有价值。如清杨岫的《知本提纲》,是以陕西、山西的耕稼、桑蚕、树艺、畜牧为重点,内容切实可行,很有实用价值。

明代袁黄的《宝坻劝农书》,是作者任河北省宝坻知县时所撰。全书包括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候等八篇。“田制”中写到井田、区田、围田、涂田、沙田。皆有附图;“灌溉”中有大水栅、水闸、陂塘、水塘、翻车、水转翻车、牛曳水车、筒车、木筒、架槽、戽斗、高车十二幅图,都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资料;“粪壤”中写了踏粪法、窖粪法、蒸粪法、酿粪法、煨粪法、煮粪法,都根据北方制粪的特点,给以总结,因地制宜,颇为实用。

清代祁寓藻的《马首农言》中,分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铲、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畜牧、备荒、祠祀、织事、杂说十篇,叙述了山西省寿阳(古称马首)县的农业生产技术,引用了大量当时人的言论与经验,是颇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书籍。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农产品日趋商品化,经营地主日渐增多,有些经营地主把自己经营管理的实践总结成书,也是农学中的一项成就。这类著作首推《沈氏农书》。

《沈氏农书》,由湖州人“涟州沈氏”所撰,清初张履祥校定,收入《杨园先生全集》中。全书分五部分:“逐月事宜”,是一篇农家月令提纲,分天晴、阴雨、杂作、置备四目;“运田地法”,讲水田耕作技术;“蚕务”讲养蚕种桑和六畜饲养;“家常日用”,是经营地主的日常家训”;“区田法”,讲北方抗旱保墒的种植方法。《农言著实》和《山居琐言》也是此类著作。

明清时期的救荒类专书也是农学的新成就之一。如朱柿的《救荒本草》,记载了河南省境内的救生植物414种,见于前代的138种,其余为作者采自各地的植物园圃,亲自观察性状、生长情况,记载了产地、名称、形状特征、性味、烹调方法等。特别是对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皆有逼真的插图。被誉为中国15世纪具有科学性的植物著作。

明代王磐的《野菜谱》、周履靖的《茹草编》和清代顾景星的《野菜赞》都属于此类著作。

明清时期的治蝗专书的大量出现,也是农学的特点之一。如顾彦的《治蝗全书》、芷龄的《除蝻八要》、李惺甫的《捕除蝗蝻要法三种》等。《除蝻八要》分挖荒地、开壕沟、偿麦收、置抄袋、勤脚踏、恤夫役、责常侦、加修省八种除蝗办法。这些专书是明清时期人们向蝗虫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他出生于医药世家,自幼喜欢大自然的旷怡。热爱医药学,但并不热衷于科举,14岁中秀才,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时珍决心打消“科举”的念头,决心学医。他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时李时珍23岁。他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在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在太医院里,浩瀚藏书扩大了他的眼界,提高了他的学术水平。但他不愿因为为皇室服务而丧失了济世救人的学医之初衷。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像《本草纲目》成书历程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李时珍在读书和医疗实践中,也发现了许多中医药书籍的错讹。如《本草衍义》的舛谬,《名医别录》的差错,掌禹锡的不慎,苏倾的欠明等等。最严重者,如天南星和虎掌本是一种植物,却误为两种药物;萎蕤和女萎本是两种植物,却混为一种药材;水银本有巨毒,却认为久服可以成仙等等。有鉴于此,他开始于嘉靖31年(1552)收集资料,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外出。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药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都热情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的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就这样李时珍上考三坟五典,诸子百家,下查历代本草所收药物、方剂;又跋山涉水,亲自采药,走访药农,虚心求教,经27年的艰辛,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编成了《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总括

《本草纲目》全书52卷,卷1—2为序例,包括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诸家用药凡例等,为全书总论;卷3—4为百病主治药,列举了一百多种疾病的常用药卷5-52为药品各论,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16部,60类,共载药1892种。每药物下面,又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各项叙述。附方一项,各种药方竟达11096种之多,有些药方还附有治愈的实例。另有图谱三卷,收图1160幅。该书规模之宏伟,材料之丰富,考证之说明,为任何前代之本草所木及,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该书集16世纪以前药物学之大成,为以后药物学之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数百年来,成为用药之圭臬,临证之津梁,医学家评价,众口皆碑。

《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杰作,而且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质学、化学等也有贡献。该书对植物分类学的认识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丰富得多,并早150年。对生物进化的认识,肯定了生物界有一定发展变化的顺序,分类反映了进化的顺序。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郭沫若称李时珍为“中医之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把李时珍与伽利略相提并论,可见他对世界科学影响之深远。

《本草纲目》的流传

《本草纲目》,于万历年间流传到日本,在日本翻刻过9次,以后又传处朝鲜和越南,17世纪至18世纪传入欧洲,先后德、法、英、拉丁文、俄文的译本。它的影响遍及了全世界,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就引用了《本草纲目》关于金鱼颜色形成的史料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李时珍除《本草纲目》,还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父亲《四诊发明》和前人《脉诀》的基础上,写成了《濒湖脉学》一书,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阐述精辟,言简意赅。为历代医学所宗,奉为津梁。1927年译为德文,1929年在莱比锡刊行。

明隆庆六年(1572),李时珍又著成《奇经八脉考》,阐述奇经的循行路线和生理、病理变化,确立了奇经辨证论治的初步规范,为经络学说之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还有《脉诀考证》、《人傀论》刊行于世。见于记载的还著作有《白花蛇传》《濒湖医案》《命门考》等。可惜,都已失传。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祖辈都是仕途中人,由于父亲徐有勉对官场深恶痛绝,虽满腹经纶,却发誓不再当官,只愿做名洁身自好的隐居之士。据说,有一次,两个官员慕名而来,想要与他结交。霞客的父亲闻后竟从后门溜走,悄悄穿过竹林,乘船到太湖游玩去了。在父亲的影响下,徐霞客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经常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不禁眉飞色舞。徐霞客的母亲是一个目光远大,支持儿子做地理考察的贤淑女人。十几岁那年,徐霞客的父亲死去,他很想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亲年事已高,家里没人照顾,徐霞客不敢提及出游一事。但知子莫如母,母亲还是觉察到了霞客的心事。于是就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在母亲的支持下,徐霞客踏上了出游之路。

徐霞客出游旅程

徐霞客出游,自22岁开始游太湖,到54岁从云南抱病而归,用30余年的时间做地理考察,这30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遍访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南河、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和自治区。早期游泰山、天台山、雁荡山等,写下名山游记17篇。这个时期旅行的特点是每次出游的时间较短,路程较近,稍远一点的也是交通比较方便之地,出游的时间也有间隔。这是因为在他40岁以前有老母健在,所以是“定方而往,如期而还”。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老母亲死后,徐霞客就把他全部精力扑在游明吴彬《罗汉图》历考察的事业上。在他50岁那年,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他化了整整4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4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有一次他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猴子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游历了西南各省是他科学收获最大的时期,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各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情况,特别对岩溶地貌的分布、类型和特点作了广泛的考察与描述,使这方面的认识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徐霞客在考察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除了大自然的悬崖峭壁,深涧急流,还有出人意料的毒蛇猛兽,强盗贼人。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他曾豪迈地说:“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徐霞客的地理发现徐霞客通过长期的地理考察,写出了一部内容丰富的《游记》,对所经各地的山脉、河流、岩石、地貌、气候、生物、物产、交通、工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城镇、风俗习惯等,做了详细记载,是一部学术含蕴丰富的著作。

徐霞客在地理学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岩溶地貌的考察和研究。1636年至1640年,他对广西、贵州、云南做了考察,对岩溶地貌的分布、类型、特征和成因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研究。他记述了峰林、孤峰、石芽、溶沟、落水洞、漏斗、竖井、岩溶盆地、岩溶洼地、岩溶天窗、盲谷、干谷、天生桥、穿山、溶帽山、溶洞、石笋、石柱、地下河、洞穴瀑布等20多种岩溶地貌的特征,给以定名和分类。

在对比分析各地岩溶地貌的差异后,他将西南三省分为三大区,即云南高原南部、贵州高原南部、广西盆地,这既和现代地貌学的分类基本相符,也有地貌区划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他通过观察地表水与地下水对石灰岩的溶解作用,对岩溶现象的成因和发育做出了正确解释。

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对桂林七星岩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当年徐霞客踏察过的15个洞口大部分可以找到。他们绘制的七星岩平面图和描图也证实了徐霞客描述的准确性。徐霞客是中国和世界系统研究岩溶地貌的先驱者,他的游记是世界上研究岩溶地貌的最早的宝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