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2
2936700000043

第43章 建筑(23)

古城的第三宝是双林寺。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北宋时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改为双林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历经维修,现存多为明代作品。整座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15000平方米。东为禅院、经房,西为庙群,由风格迥异的10座殿堂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唐槐、宋碑、明钟、壁画交相辉映,构成一方胜境。各殿内共保存了宋、元、明、清历代的2000多尊金刚、观音、罗汉等彩色塑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除了上述三宝之外,古城文物众多,不胜枚举。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清虚观。观内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龟彩缤纷的各种琉璃实物。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古城内现存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

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平遥古城,展示了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古城丽江

丽江古城又称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海拔2400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称号。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古城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了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1271~1368),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11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丽江木府建筑群十九年(1601),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古城地理位置重要,它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世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因古城处在上通西藏、印度,下达大理、昆明的咽喉位置而成为抗战物资运转的要津,商贸活动一时盛极,至今商贾云集。由于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汇交、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境内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璀灿夺目。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

丽江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丽江纳西古乐曾应邀赴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由于乐队成员多是来自民间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怫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中国四大名亭

在我国古建、园林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与古建、园林相伴而生、相适发展,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建筑形式之一。在我国从千里冰封的塞北,到四季常青的海南;从西部的大漠,到东部的海岛,到处可见到亭的英姿。至于中原地区,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更可谓亭亭玉立,星罗棋布。“亭”以它优美的身姿,高超的建筑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为人们所赞誉,使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题诗作赋,从而使”亭”在华夏文明史中留下了浓重的笔墨,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散发出缕缕馨香。我国著名的四大名亭分别为安徽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五公里的琅琊山下。琅琊山主峰高317米,其山势逶迤起伏,层峦叠嶂。山上奇石茂林,景色秀丽。山中曲径通幽、沟壑纵横、流水潺潺;又有濯缨泉、归云洞、雪鸿洞、石上松、南天门等自然景观更增其迷人的神采。自唐代大历年间(766~799)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在这里创建了琅琊寺(原名宝应寺)后,来此游山的人便与日俱增。以后历代又对琅琊寺重修或增建。因而寺内外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悟经堂、明月观、三友亭、翠薇亭、无梁殿、拜经台等建筑。此地还有历代摩崖、碑刻,遍布山间路旁,保存了大量的古人真迹轶文。醉翁亭,就建在这里的入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