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4
2936800000034

第34章 艺术(19)

《西厢记》一经问世,便备受瞩目,元明时人称它为“杂剧之冠”“天下夺魁”,有人甚至把它与《春秋》相提并论。尽管王实甫《西厢记》的原本已经失传,但自明代以来,坊间出现了大量《西厢记》刊本,版本不下百种。清代以后,昆曲、京剧等各种地方戏都曾演出过《西厢记》,它对后来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剧中结尾唱出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更是成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

汤显祖与《牡丹亭》

传奇开始是用来指称唐代的文言小说,这些小说或讲历史故事,或叙世俗奇闻,大都情节曲折离奇。明代戏曲一般也称为明传奇,而明传奇最重要的代表是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生活于明代后期,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江西临川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21岁中举,28岁进京赴考时已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但是,因为不愿受高官罗致,不肯依附权贵,汤显祖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张居正。1577年,汤显祖进京会试时,当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为了使自己儿子及第,又欲罗致一批青年才俊,一来显出自己礼贤下士的风度,二来可把英才收在自己麾下,三来以陪衬其子的学识,让天下人无话可说。张居正罗致的就有汤显祖及其好友沈懋学。汤显祖拒绝了邀请,而沈懋学则成了相府贵客。此次考试的结果是:汤显祖名落孙山,沈懋学状元及第,张居正的次子嗣修榜眼,一甲第二名。这次不第经历对汤显祖打击沉重,也给他以人生启悟。又过了三年,汤显祖四度进京会试,张居正的三儿子懋修也参加这次会试,又一再邀请汤显祖,然而汤显祖对张府的垂青仍很冷淡,且以“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回复张府的邀请,以标示自己人格清高。这一次汤显祖仍旧落第,张懋修则以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独占鳌头,荣登状元高位。张居正的长子敬修也榜上有名,同登进士之列。汤显祖四次考试均遭落榜,直到34岁才得中进士。他正直而有才干,任职于朝廷时,目睹官场腐败,便上书弹劾权臣、抨击朝政,被贬为县官。在任五年,他把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政绩斐然,却又因触怒地方豪强而招致上司非议。汤显祖弃官而去,回归故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还亲自导演排练剧本,成为戏剧界的领袖。明代末年,不少人追随他的戏剧风格,形成了戏剧史上的“临川派”。

汤显祖流传下来的戏剧主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四部戏的内容都与梦有关,汤显祖又是临川人,故被称为“临川四梦”。这些剧作不但为我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邯郸记》据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它的成就仅次于《牡丹亭》。主角卢生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大官僚从发迹直到死亡的历史,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阶层的无耻和淫逸行径。《南柯记》据唐人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与《邯郸记》一样,借以评议现实,但存有较多的虚幻色彩。《紫钗记》据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改编,但情节多有改动,如把小说中原来名义上是郡主而实为妓女的霍小玉改为良家女子,新科状元李益拒不参见卢太尉而被派到边境,也是小说中所没有的。汤显祖的这些粉饰,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汤显祖像“临川四梦”中尤以《牡丹亭》的成就最高,堪称绝世之作。汤显祖也自认为“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此剧共55出,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座花园,花园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前世姻缘。梦醒后,柳梦梅便经常思念这位女子。与此同时,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春日从塾师读书,学到《诗经·关雎》章,不满塾师的陈腐说教,到后花园散步,见到满园春光,感叹年华易老,遂生伤春之感。回房便做了一梦,在睡梦中她见到一名书生,手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幽会于牡丹亭畔。丽娘醒来后依梦中所记。在园中找到了一株梦中的梅树。自此,丽娘相思愁闷,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3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偶然借住园中,在太湖石下拾得丽娘的自画像。发现画中女子即是梦中佳人,不觉放声呼唤,丽娘的幽魂听到呼声,出来与柳生相会,两人冲破阴阳阻隔,私成欢爱。但丽娘不满足于两界相隔,要回到人间。应丽娘之请,柳梦梅掘墓开棺,沉睡了3年的杜丽娘幽姿如故,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柳梦梅前往临安应试,受丽娘之托,送信给杜父,传报丽娘还魂的喜讯。杜父认定他在胡言乱语,将之囚禁。发榜后,柳梦梅高中状元,杜宝将其放出,但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最终闹到皇帝面前,二人姻缘才得到圆满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于《牡丹亭》的创作主旨,汤显祖自己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记题词》)《牡丹亭》高扬与讴歌的正是至美至真之情。戏曲以情为美,写情之真,是明代戏曲的一大特色与突破,明代以理学为文化主导,但明代中叶以后,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对于宣讲礼教信条、倡导理学观念的戏剧十分排斥,他们力图以丰富热烈的“情”来对抗单调冰冷的“理”,遂在戏曲史上开创出一股充盈着个性解放精神的写情热潮。《牡丹亭》正是这一热潮的巅峰之作,杜丽娘也正是这样一位以情为生命的女性,情至处,可以为之而死,也可以为之而生。从这个意义看,《牡丹亭》之所以能打动人、感染人,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于杜丽娘这一舞台形象,她对爱情、自由、幸福的执著向往,她为了理想而不惜付出生命的精神,使得这部剧作得以超越时空,感染无数代观众与读者。

仅有动人的主题当然不足以成就一部名作,曲词之美是《牡丹亭》另一重要迷人之处。《牡丹亭》中很多曲文都典雅清丽、文采斐然,不少曲子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著名唱段。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宝黛共读《西厢记》后,黛玉独自回时,走过贾府戏班所在梨香院,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唱的正是《牡丹亭》中的“惊梦”一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感慨缠绵”,“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其实此时黛玉心里已隐隐明白自己将来的命运了。三四十年代,南京秦淮河畔昆曲名角蓝田玉凭一曲《游园惊梦》打动了一个老将军钱鹏志的心,蓝田玉做了他的续弦;她随他去了台湾,后来老将军去世。她的生活也日渐落魄。当她又见到当年的姐妹,回首姹紫嫣红开遍的繁盛季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荼蘼开尽,已是无言……。

《牡丹亭》一经推出,即广受大众欢迎,其影响迅速超过了《西厢记》,“《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剧中杜丽娘的形象尤能引起女性的共鸣。据说,当时曾有少女读此剧后,伤心断肠而死。杭州有一女伶在演到“寻梦”一出时,因感情过于激动,竟猝死于台上。明清以来,关于《牡丹亭》的改编和续书层出不穷,评点者、转引者、模仿者更是不胜枚举。直到现代,《牡丹亭》依然魅力不减,京剧大师梅兰芳曾专门排演过昆曲《游园惊梦》,完美演绎此剧。作家白先勇半生痴迷文学,晚年却苦恋昆曲,《牡丹亭》从宝岛演至内地,每一场都“姹紫嫣红开遍”,他的心里有着无尽喜悦和怀念。

汤显祖以《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三百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能像他那样受到后人如此之高的敬仰和推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其作品中就将《牡丹亭》作为发展情节、烘托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元素。汤显祖去世于1616年,英国的莎士比亚也在这一年去世,正因为汤显祖卓越的艺术成就,他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精品,登上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中国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一般指在印章上刻制文字的方式。其字体多以篆体为主,故称篆刻、玺印、印、印章等。从近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可知篆刻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战国时期的古印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战国以前的印章统称为“玺”,秦统一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玺,官员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用印。以后封建社会中历代王朝大体沿袭这一制度。汉代开始出现在官衔下加“章”或“印章”的印,如“广汉大将军章”等。而唐武则天,因“玺”同息灭的“息”谐音,遂改称“玺”为“宝”,如“皇帝之宝”等,此外,还称作记、朱记、图章等。

先秦及秦汉时期,人们就多用印章来封印物品,如简牍写的信要用封泥封住,然后在上面盖印,防止私拆。用纸写信后,这一习惯依然留存下来,只不过封泥被朱红色的印泥取代。此外,印章也常用作商业上交换货物时的凭证。在政治领域中,印章更是十分流行,官印成为了权力的一种象征。特别是唐宋以后,大小官印十分普及,但唐宋以前,印章上的篆刻主要出于实用的目的。宋元以后,文入画盛行,诗、书、画、印结合,印章逐渐成为了书画艺术中木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直至明代以前,篆刻艺术主要还是作为书画的一种附属品而存在。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与书法一样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是在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印章的字体、章法、刀法、内容等都真正趋向了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