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小实验
2937100000012

第12章 “垃圾”再研究

●庄诣群

在学校、家庭打扫卫生,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垃圾问题。我常常想,为什么现实生活的垃圾问题一直无法很好地得到解决?垃圾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它是环境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呢?垃圾处理的困境是什么?症结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所见所闻及近期的系统调查,我发现社会各界对垃圾问题存在着诸多常识上的误区、研究上的盲点,从而导致垃圾处理管理措施上的诸多弊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敦促我将这些年来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思考写下来,以唤起社会各界对垃圾意识、垃圾分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一、研究过程

1.整理与垃圾相关的问题,对“垃圾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垃圾处理的困境是什么”等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发现人们的垃圾处理意识淡薄,从而确定了从垃圾意识这一社会垃圾污染水源学视角为切入点,展开“垃圾”再研究。

2.从人类文明、经济进程、文化价值、商品经济、人性等多个角度就垃圾意识的演变进行剖析,透过这些现象看本质,从而总结出垃圾问题的历史根源与垃圾的本质特征,并指出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垃圾意识,推行垃圾分类”。

3.基于社会学角度,从垃圾意识、生态制度、行为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有效解决“垃圾问题”的对策,并选择有关社区作为试点,开展以“垃圾分类,我在行动”为主题的活动,付诸于实践。

二、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开展垃圾治理与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研究,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宣传活动;访问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垃圾处理的现状,以及更好地处理垃圾问题的思路、方法与可行性;访问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针对垃圾治理问题进行有益的咨询与探讨,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推动垃圾治理和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1.访问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建言献策。为了使垃圾分类、垃圾治理、环境卫生等方面对策能有效地实施,我多次同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充分的咨询讨论,关于垃圾治理的愿望与措施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与支持,部分建议得到采纳。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本人的呼吁、努力下,福州市拟出台餐厨垃圾大类收运措施;福建省最大的垃圾处理场—红庙岭垃圾处理场中长期规划中,将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更科学的调整:吸收了部分合理化建议;泉州市泉港区在2008年开展了专项治理垃圾的“一号行动”等。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积极的现代垃圾文化观念和意识。提高居民的垃圾意识是有效实施垃圾分类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能在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的观念,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实验,到校园、社区等人群集中的区域借助网络、多媒体、主题班会、现场演示等方式展开宣传,得到了同学和居民的积极响应,效果明显。

3.进行社区试点,探索适合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途径。在福州市台江区相关街道办、环卫处的帮助下,我对台江区的部分社区进行了调查,就垃圾分类的具体工作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并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

从这次实践中,我结合福州市社区生活垃圾的特点,初步构思了一个社区生活垃圾回收的新模式,即政府统筹、政策扶持、民间经营、部门监管的运营模式。

三、项目小结

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近年来治理垃圾所追寻的目标。针对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垃圾问题仍然难以较好地解决的现状,本项目从文明发展、经济进程、文化价值、人性等角度对“垃圾”进行研究,以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治理垃圾的途径,提出从垃圾的产生、流通和消费等源头进行垃圾产生量的制约或限制,例如限制过度包装、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资源形成的垃圾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对大类垃圾、有害垃圾进行不同的收运和处理;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宣传,让垃圾治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垃圾治理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在每天的生活中多一些对垃圾治理的“举手之劳”,使垃圾减量化。将研究结果在社区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研究结果可与垃圾治理技术进行结合,形成垃圾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