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博览1
2937200000010

第10章 西周的建立(1)

西周时代以封建的政治制度而著称于史。所谓封建,就是国家政权封而建之,通过封王、封地来治理一个国家。封建制度以宗法制度为基础,西周的宗法制度很有特色,一般来说,它是由相对而言的大宗和小宗的树状而结构组成。这种树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各个权力阶层嫡长子式的世袭制度。也就是说,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辅相成,保证了周的权力存在和运作。

西周的国家机器也有着比较周密的设计。周天子是国家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天子之下的各级机构和各种官职,实际上都是为天子个人服务的。天子的主要左右手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三公之下是负责日常政务的百官。封建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等级制。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制,不得不采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其中主要包括军队和法制。

与殷商相比,西周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与井田制相适应的集体劳动是周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周人本身就是以农业起家的,因此,农业发展一直是西周经济的重中之重。农业工具、农作物品种和初步的农业技术相结合,使得西周的农业发展强盛一时。与此同时,以纺织、染织、酿造、烧制和冶炼为主的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商业贸易方面,虽然说货币交易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以货易货的贸易方式已经十分流行。这一切,不仅使西周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胜前人,而且比周边其他部族也高出了几筹。西周经济的相对发达,为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保障。

周人先祖的传说

周部族的始祖后稷是与尧舜禹同时的人物。后稷,姬姓,名弃,意思就是被丢弃的孩子。弃的母亲叫姜嫄,是有邰氏(今在陕西武功西)的女儿。相传姜嫄一天与同伴们到野外去游玩,忽然见到路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大脚印,姜嫄将自己的脚踩到了这个大人的脚印里,她的脚踩上去后,感到肚子里有了什么东西似的,结果怀孕了。孩子生下来以后,姜嫄认为这个没有父亲的小孩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便将他丢弃,让他自己慢慢地死去。一开始,她把孩子丢在狭窄的小巷子里,好让经过的成群牛马把他踩死。但是众多的牛马穿过小巷子时,都小心地躲开了孩子,没有一只牲畜踩他碰他一下。于是姜嫄抱回孩子,又丢到了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正巧遇到密林中来了很多人。姜嫄又将孩子抱出山林,丢在河面的冰块上,这一次又从天上飞过来许多鸟落在孩子周围,用毛茸茸、暖烘烘的翅膀覆盖在孩子身上,为其驱寒。姜嫄看到孩子大难不死,认为他一定有神保佑,也就改变了初衷,将这个孩子抚养下来。因为曾经想把他丢弃,所以就给他起名字叫做“弃”。

弃从孩提时起,就喜爱种植麻、豆等农作物。他所栽种的麻类、豆类作物长得非常好。弃长大成人之后,能够分辨土质的优良,能在适合各种不同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上种植各种不同的庄稼,收获的时候总能获得很好的收成。周族的百姓们看到弃特别善于种庄稼,也纷纷学着他的样子去耕作,都增加了产量。所以周族以善于经营农作而著称于天下。

弃种植庄稼很有学问这件事就传开了,后来传到了尧的耳朵里。尧便让人把弃请来,任命他为管理农业的农官,教人民种田耕作,弃便将他种植庄稼的一套好办法向各地区推广。舜时,天降大雨,弃又参加协助大禹治理洪水的事业。大水退去后,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弃又受舜之命帮助百姓种植百谷。刚参加了治水工程的弃,又踏上了广阔的田野,教百姓耕种庄稼。

弃为管理种植黍稷的农官,所以人们又称他“后稷”,我国以农立国,后世人们将他作为农神而长期奉祀。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首专门歌颂后稷的诗《生民》,诗中唱道: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生民》记载了后稷诞生的神异,以及他成长的过程。他也由此成为中国人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

公刘居豳

周族自后稷时期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后稷利用周人对他的敬重,逐步地把姬姓部落划归为周族。后稷死后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窋。

不窋末年,夏王朝走向衰败。当时夏朝统治者太康,政治腐败、生活奢侈,国内诸侯间矛盾尖锐,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不窋继承父亲后稷的职务,做主管农业的官,但夏朝统治阶层无心过问农事,以致后来干脆把这个官给罢免了。不窋被罢官后,率领姬姓部落迁移到戎狄地区。不窋死后,君位便传给了他的儿子鞠。鞠死后,又传给儿子公刘。

公刘身处戎狄之间,以放牧为业,但始终对畜牧业不感兴趣,时刻想念着高祖后稷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传统。公刘为了能恢复农业生产,整天在田间劳作,带领部落里的人平整土地,春种秋收。一年下来,部落里的粮食获得大丰收,各系家族也有自己足够的积蓄。

公刘不满足于这种现状,他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渭河对面豳地是个种植庄稼的好地方。为了能得到这块土地,公刘率领着部落里的人,手持弓、矢、斧、钺在武装男子的护卫下到了豳地。部落里的人来到豳地后,看见这里有山有水,土地肥沃,远远比戎狄富庶,便都安心定居下来。公刘让大家辛勤建造房屋,命令杀猪、宰羊,一起痛快地欢庆胜利。当村民们安定下来后,公刘又率领大家去伐树除草,开垦荒地,为种庄稼做准备工作。公刘登上山顶,利用太阳的影子测量土地,观察土地的变化情况。后来,他将土地分给父系氏族的家庭,并按照每个家庭的土地多少交税。从此,豳地逐渐被开发,百姓也一天天地富有了。与公刘一起到达豳地的部落成员都有了一定积蓄,而留在戎狄地区的人们,也因公刘在时,学会了种植农作物,也有了存粮。豳地的人民和戎狄地区的人无不称颂公刘。

公刘在豳地居住时,开发荒地、种植庄稼,使周族的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据说此时的人们已学会了使用天然的陨铁制作农业生产工具了。这样更促进了姬姓部落的向前发展。由于部落的不少家庭有了剩余的粮食、牛羊,因而私有财产就产生了,氏族社会开始向高一阶段前进。

由于公刘继承了后稷的传统,重视农业的开发,为后代周族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周族的后代铭记公刘的伟大功绩,为之作《公刘》一诗。诗中唱道:

笃公刘,匪居匪康,迺场迺疆,迺积迺仓,迺裹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啓行。……

古公迁岐

公刘死后,到第十代时,古公亶父被拥立为姬姓部落的君主。古公亶父依然延袭着后稷公刘重视农业和治理部落的方法。姬姓部落的经济因此发展较快。古公亶父为人谦和、善良,因而当时的政事稳定,百姓也安居乐业。

临近的戎狄部落看到姬姓部落的富裕,渐起贪心。熏育戎狄公然对公刘所在的豳地大举进攻,抢劫姬姓部落的财物,古公不得不把许多财物白白地送给这些“野蛮人”。但是这样做并没有换来豳地人民的安宁,反而使熏育人更加变本加利。古公部落的成员得知这些苛刻条件后,个个怒气冲天,决心要与戎狄部落决一雄雌。他们纷纷到古公面前请战,古公面公刘像对部下说:“大家推举我做君王,为的是让我能多为你们做些好事。眼前戎狄要发动战争,目的是想强占我们部落的土地和人民。你们在我管理下生活与在戎狄那里生活有别吗?你们如果决心要与戎狄拼一死活,难道不是为我而战?你们当中有的人的父亲,或儿子会战死的,他们为我战死,与我把他们杀死有何区别?我绝不忍心让你们干这样的事。”古公便带着部落人众离开了居住多年的豳地。

古公一行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渡过了漆水和沮水(今陕西麟游县),爬过了梁山(今陕西麟游县东南一带),来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在这里安营扎寨。岐山之阳自古就是一片水美土肥的地方。人们称这里为“周原”,传说连苦菜生长在这里也是甜的。古公向上帝和祖先举行占卜,得到的是好兆头。于是就在这里建起房子定居了。从此,姬姓部落的人就被称为“周人”。

古公亶父在周原上带领人民开垦荒地,修筑沟渠。古公亶父还命令官吏修建起一座座宗庙和宫殿。在宗庙和宫殿的外围又垒起坚固的城墙。古公亶父废除了戎狄的一些习俗,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等官位。这样,周人向阶级社会大大迈进了一步,而古公亶父便成了这个新生国家的君主。

由于古公亶父迁到周原,使这个原来野兽出没,到处荆棘丛生的荒野,变为人口兴旺,土地肥沃,庄稼丰硕的美好乐园。周部族也日益强大。所以《诗经·大雅·绵》说古公之后,周人强盛,“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从而形成西方一支强大的力量。

文王求贤

周族日趋强盛,引起了商王朝的恐惧。以致商王文丁借故将周部族首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王位。姬昌被封为西方诸侯的首领“西伯”,后人又称文王。周与商王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文王一方面继承后稷、公刘的治理方针,努力发展农业;一方面按照古公亶父、季历的办法,努力把周国治理强大,以报商王朝的杀父之仇。在治理朝政时,牢记古公亶父的遗训,广为招贤纳才,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倍加敬重,甚至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好,一沐而三握发,一饭而三吐哺,也要招待“贤才”。不少的人听到周文王广求“贤才”的消息都纷纷跑到周国归属于他。

这时,商王朝的大臣崇侯虎把周人聚集人力、物力准备反商的情况报告了商纣王。商纣王听后十分恼怒,马上把周文王抓来,关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周文王手下想出了一条妙计,把美女、好马和大量的财宝奉献于纣王,以示周国对商朝的忠诚顺从。贪婪的商纣王果然中计,释放了文王,还赐给他弓、矢、斧、钺等仪仗,授与文王对小国有自行征伐的权力。文王出来后,对商纣王更加仇恨,加强了早日复仇的信念。他为了能找到辅佐周国讨伐商纣王的人才,不惜余力。

一次,文王出去打猎,在渭水的南岸看到一个垂钓的老者。他与这个白发苍苍两鬓斑白的老人交谈,愈谈愈投机。那老人滔滔不绝地谈论治国安邦的精辟见地,使文王意识到他正是自己需要的贤才。周文王兴奋地对老人说:“像你这样有本领的人,我们老太公望盼好久了!”自此后,把这个老者称为“太公望”。周文王把他请上了车子,与他一同回到王宫,封他为专理军事的太师。这位老人姓姜,名尚,字牙,又叫姜子牙。他老家住在东方,祖先在舜时当过大官,曾与禹一起治水,立过大功,被封在吕,所以又姓吕。到夏朝后,吕姓子孙逐渐分化,很多成为穷人,吕尚家里也很穷。他年轻时,为了维持生活,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后又到孟津开酒铺。在商朝徒有才华,没有施展之地。转眼已成为七十多岁的老人,但还存有一线希望,想找到用武的机会。当听说西方的周文王广求贤德,便每天在岐山西南渭水支流的一条小河钓鱼,等待着能碰见周文王。自周文王得到吕尚后,事事与他商量,用各种计谋动摇商朝的统治基础。周文王不仅加强本国的治理,还与周围各小国联盟,使虞、芮等小国都归属了周朝。同时又对西面的一些少数民族大举征伐,吞灭了犬戎和密须(今甘肃灵台),消除了周国的后患。紧接着东渡黄河,灭了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又攻占了邢(今河南沁阳),从邢又回师灭掉了商西部重要的同盟国崇,抓到大批俘虏。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周国不断强大,经济上也有很大发展,并在沣水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陕西长安西北)。从此后,天下三分,周文王占其二,政治、经济、军事等力量大大地超过了商王朝,一步步向商都朝歌逼进。

文王衍《周易》

《周易》也称《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是一部有关古人卜筮的书籍。它是中国儒家典籍,被称为六经之一。“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而“周”字,有人认为,它是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人认为它是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关于《周易》的成书,过去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周易》是古代卜筮长官长期积累的卜筮记录,它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周代初期。《易经》的具体内容,是由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的兆象符号(即卦图)部分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以及384爻和爻辞语言部分部分所组成。卦图的结构,主要由称作阳爻和称作阴爻两个基本符号组成,三行一组排列而成八个“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又由八个经卦两相重叠组合成六十四个“重卦”,如乾卦、坤卦、屯卦等。这些卦象是用来占卜,判断吉凶的主要依据,它们各有卦辞、爻辞加以说明。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可分成三类:一类涉及自然现象的变化,一类是讲人事的得失,另一类则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易经》虽属卜筮之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之中蕴含着一些合理而深刻的思维和观念。八卦的制作,原是自然界物质现象概括的象征。现在易学学者普遍认为,易卦中的阳爻和阴爻两种基本符号的最初含义是来源于一、六、七、八等几个数字。中国历史上最早反映阴阳的观念,就是通过《易经》的卦爻所表现。八卦象征着由阴阳构成宇宙物质世界的八种基本成分,而万物都是由它们衍生而来的。可见,《易经》中蕴涵了朴素唯物论和无神论世界观的萌芽。《易经》的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这反映了古人从对自然与社会矛盾运动的长期观察中,萌生了对立统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此,《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殷纣王的暴虐

商朝帝乙的长子叫启,由于他不是王后所生,因而不能立他为太子,只能称庶子。帝乙的小儿子叫受,为王后所生,称为嫡子。帝乙原打算立启为太子,但朝中太史官极力反对,说这是“嫡庶”不分。帝乙只好立受为太子。封长子启于微(今山西潞城东北),后人称他为“微子启”或“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