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博览4
2937300000031

第31章 清朝(8)

八月丁亥,以彭有义为河南巡抚。己丑,免化、茂名四州县及商州所上年灾赋。庚寅,免武冈上年灾赋。丙申,云南车里土司刁木祷来降。戊戌,以沈永忠为挂印将军,镇守广东。辛丑,以爱星阿为定西将军,征李定国。壬寅,皇贵妃董鄂氏死,辍朝五日。甲辰,追封董鄂氏为皇后。己酉,降将郝承裔叛,陷邛州,围嘉定,官军击败之。辛亥,以穆里玛为镶黄旗满洲都统。

九月癸丑朔,安南国王黎维祺奉表来降。甲子,以佟凤彩为四川巡抚。丁卯,伪将邓耀据海康,官军击走之。壬申,以王登联为保定巡抚。甲戊,免保昌六县及南、韶二所十四年灾赋。戊寅,幸昌平,观故明诸陵。己卯,还宫。

冬十月丁亥,以觉罗雅布兰为刑部尚书。戊子,罢朝鲜贡鹰。辛卯,幸近郊。甲午,还宫。己亥,以郭科为工部尚书。丁未,免睢、商丘十一州县及归德、睢阳二卫上年灾赋。

十一月甲寅,免赵、柏乡四州县及真定卫上年灾赋。乙卯,免宁、上饶四十六州县上年灾赋。丁巳,撤直省恤刑官。安南将军明安达礼师还。辛酉,大学士刘正宗以罪免。壬戌,复遣御史巡按直省。乙丑,敬谨亲王尼思哈死。戊寅,免睢、虞城六州县灾赋。庚辰,免五河、安东上年灾赋。

十二月癸巳,免邳、宿迁四州县灾赋。戊戌,免庆都灾赋。甲辰,皇第八子永干生。

是岁,朝鲜、喀尔喀部丹津喇嘛,土谢图汗下万舒克诺颜、七旗,厄鲁特部鄂齐里汗,达赖喇嘛、班禅胡土克图,阿里禄克山托因,虎尔哈部宜讷克,俄罗斯部察罕汗,使鹿索伦部头目布勒、苏定噶、索朗阿达尔汉子查木苏来贡。朝鲜再至。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遗诏曰:“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考宾天,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憾。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厪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宗室诸王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晋接既疏,恩惠复鲜,情宜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才有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已延纳。於于人之际,务求其德与己侔,未能随才器使,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才,是朕之罪一也。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於廷臣,明知其不肖,不既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国用浩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诸王大臣会议,未能别有奇策,止议裁减俸禄,以赡军饷。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逾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朕性耽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人之行事,孰能无过?在朕日理万几,岂能一无违错?惟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纳。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工缄默,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过,每自刻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省改,过端日积,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歧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尊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尽,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三月癸酉,上尊谥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葬孝陵。累上尊谥曰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清朝定都北京

清朝发源于东北地区的建州。十六世纪末,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四方征讨,至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起后金汗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开始向明朝发起进攻,并在几年之内攻占了辽东的大部地区,迁都至沈阳。崇祯九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即皇帝位,继续攻击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夺得松山、锦州等地,明朝在关外仅存宁远一城,至此,清朝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入主中原的实力。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农民军李自成部进军北京,向明王朝发起总攻击。清朝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摄政王多尔衮感到时机成熟,遂于这年四月率大军西进,准备乘战乱伺机夺取明朝天下。此时李自成农民军已经攻克北京,明亡。原明平西王吴三桂据山海关降清。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和吴三桂军联兵在山海关内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农民军溃退回京。多尔衮于当日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统马步兵一万隶之。第二天即向北京进军。

清军及吴三桂部在西进京师的途中发布榜文告示,宣传“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多尔衮也极重视部队的政策与纪律,向诸将提出“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这种做法消除了许多汉族官僚地主的疑惧,因而在向北京进发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这样,清军兵不血刃,轻易地占领了北京这座故明都城。

入关后的清军把大顺农民军看作自己的主要敌人,进京后立即马不停蹄地继续深入攻击围剿。而对故明势力,清方则采取了安抚拉拢的政策。在清军的政策攻势下,直隶和山东、山西等地的大批官僚士绅归顺清朝,清朝在京畿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初步巩固。

摄政王多尔衮在占领北京后就以北京作为对关内军事、行政发号施令的指挥中心,常驻下来。

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在北京行登基礼。宣布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初十,顺治帝于皇极门向全国颁即位诏书。诏书除宣布自己作为天下最高君主的无庸置疑的合法性之外,还提出五十五款。其主要内容有:加封亲王宗室及满洲开国功臣;察叙满洲将领及入关后降顺之文武官绅;赦免十月初一日以前的罪犯;加恤出征兵丁;地亩钱粮俱照前朝原额,而加派辽饷、新饷、练饷、召买等项悉行减免;大兵经过地方免征正粮一半,无大兵经过者免三分之一;各直省拖欠钱粮,自五月初一以前,凡未经征收者尽行减免;等等。

清朝迁都北京,顺治帝在北京行定鼎礼,标志着清朝政权在中原地区统治的初步确立。尽管清朝统治者又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真正统一了天下,但其新的统治中心北京地区却一直是相当巩固的。北京作为清朝的首都,也就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清朝灭亡,二百多年中始终没有改变地位。

剃发令

满族习俗,男子将头顶四周的头发剃去一圈,只留顶心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背后,除家丧国丧要百日不剃外,四周头发不可蓄长。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国后,要求投降或归附满洲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民都必须剃发。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沈后,传令百姓,凡自行剃发者收养不杀,已经把剃发与否当作是不是投降的标志了。在辽东,这种强迫汉民剃发的做法曾经激起过汉民强烈的反抗。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大举入关,对于剃发问题仍然坚持传统做法。引起民众极大的不满。这种局面对于刚刚入关还立足未稳的清朝统治者显然是不利的。

在清军入关后不久,南京的故明官员建立起弘光南明政权。为了争取民心,一统天下,清廷接受吴三桂等人的建议,一度废除剃发之令。

但是,清军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的不断胜利刺激发展了满洲贵族的偏狭骄虚心理。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十五日,清帝命礼部传谕京城内外,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各直省地方以部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法;有迟疑争辩者一律严惩不贷;各地方官中要严行核查,不许再以剃发事件上奏;剃发后衣帽装束也随之改易,悉从满洲制度。这就是所谓的“剃发令”。

剃发令下达之后,一些地方官吏又采取层层加码的方法,对于抗拒剃发令的民众,各地官吏和清军大都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杀戮政策,这种滥施刑罚引起各地人民极度不满,一些地区的人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头可断,发决不可去”的口号。

清朝统治者在初入江南,统治完全没有巩固的情况下,强行推行毫无实际意义的剃发令,严重伤害了汉民的民族感情,实在是做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剃发令颁布后,江南地区许多已经归顺或即将归顺的地方纷纷举行起义,江阴、嘉定、苏州等地人民武装抗清达数月之久。尽管各地起义最后都被残暴镇压,但抗清的风潮却由江南传播到全国各地。

剃发和着满洲衣冠的规定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这种制度虽然依靠暴力维持下来了,却一直作为民族压迫的象征,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清代的历次起义与反叛,差不多都要断辫恢复前明衣冠,以争取人心。

顺治帝亲政

清崇德八年(19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突然逝世于盛京(沈阳),死前没有对皇位继承问题做出任何安排。于是,清皇室内部为了争夺皇帝继承权,以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为一方,以皇太极的异母弟睿亲王多尔衮为另一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为了保持清皇室内部的团结,斗争双方达成妥协,共同拥戴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而由济尔哈郎和多尔衮共同辅政。

八月二十五日,福临即位,改第三年年为顺治元年。不久,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称摄政王。多尔衮机智狡诈,富于政治斗争经验,在掌握摄政权力后积极排挤异己势力。

四月初九,多尔衮自任“奉命大将军”,统率满蒙八旗部队三分之二及汉军全部向中原进军。清军在山海关战败李自成大顺军,于五月初二进入北京城。多尔衮因战功卓著,且为入关清军的最高统帅,其声誉和权力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关内迎降的明朝旧臣甚至有的只知顺治帝像有摄政王,而不知有顺治皇帝。这年九月,顺治帝自盛京迁移至北京,于十月一日行定鼎登基礼,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建碑记绩,而济尔哈朗仅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至此,多尔衮已经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诸王已无力与他相抗衡。

顺治四年十一月,多尔衮受封为“皇父摄政王”,一切政务均出其手,而年幼的顺治帝只能“拱手以承祭祀”而已。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受了重伤,于十二月初九死于喀喇城。多尔衮死讯传至京城后,顺治帝诏臣民易服举丧。柩车至京,顺治帝率诸王百官孝服迎于城外。数日后,追尊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但与此同时,在多尔衮临终前曾与其密谋的英亲王阿济格回京后立即被囚禁,其亲信都被治罪。

次年正月十二日,未满13周岁的顺治帝在太和殿行亲政礼,诸王大臣上表行庆贺礼,同日颁诏大赦。此前,顺治帝传谕议政王大臣等:“朕年尚幼”,“遇紧要重大事情,可即奏朕,其诸细务令理政三王理之。”理政三王指济尔哈朗和端重郡王博洛、敬瑾郡王尼堪,其中以济尔哈朗辈份最高,声望最重,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济尔哈朗对于顺治朝政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济尔哈朗重新握有大权后的第一个重大政治举动就是追论多尔衮之罪。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乾隆时代,多尔衮才得到昭雪,恢复了王爵,“世罔冈替”。

对于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的皇室王公把持朝政,顺治帝非常不满。他一方面优待济尔哈朗,另一方面,抑制济尔哈朗之权。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顺治帝根据亲信大监吴良辅的建议,于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决定设置内十三衙门,部分地恢复了前明时代宦官在政治上的地位。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在顺治十年前后顺治帝已经基本上全面控制了国家权力。

顺治帝亲政后,清朝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形势都相当严峻。西南军事战线于顺治九年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国家财政危机,民饥饷绌;满汉官僚之间和他们内部派别林立,矛盾重重。顺治帝根据这种情况,整顿吏治,清除朋党,在军事上采取“剿”、“抚”相结合的政策,对百姓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方针。数年之后,清朝的政治、军事局面大为改观,为不久后“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抗击沙俄入侵

顺治七年至十七年(1650年至1660年),沙皇俄国先后派遣哈巴罗夫和斯捷潘诺夫武装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当地清军和各族人民坚决抗击,重创沙俄侵略者,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

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俄国雅库次克督军戈洛文就曾派出以文书官瓦西里·波雅科夫为首的远征军130余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烧杀抢掠,直到顺治三年(1646年),才取道鄂霍次克海返回雅库次克。俄国侵略者的暴行遭到当地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击,全队133人,只有53人生还俄国。

顺治七年(1650年)一月,叶罗菲·哈巴罗夫率领70名哥萨克人越过外兴安岭,侵入我国雅克萨以西达斡尔族聚居地区。哈巴罗夫见当地人民已有准备,自己力量薄弱,乃放火烧毁村庄,撤回雅库次克。

第二年初,哈巴罗夫再次率领他新召募的一百余名侵略军侵入黑龙江流域。他们首先攻占了战略要地雅克萨城,又于同年六月向黑龙江中下游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