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衣卫
2952800000006

第6章 锦衣卫的第一次兴覆(5)

在这里,我们应该留意一下那个“独”字,它足以说明锦衣卫的待遇和其他同级别官员的待遇是不同的。在锦衣卫正式公开挂牌之后,其工作也逐渐从历史的幕后走到了台前,被明朝的官民们所熟悉和了解。

凡是被锦衣卫怀疑并且掌握到“证据”成为了危及明朝政权的人物,那么就难逃锦衣卫的“诏令”,“诏令”是专属于锦衣卫的用以执行任务的指令,除了是锦衣卫身份的证明,也是皇权的集中体现。

京中核心锦衣卫部门的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书出入,“镇抚司”掌刑狱,拥有自己的监狱,即“诏狱”。“诏狱”就是锦衣卫用以关押犯人的牢狱,凡是被“诏令”引入“诏狱”的人,从此必然是九死一生的命运,只要走进“诏狱”几乎就是给判了死刑。不管是“诏令”还是“诏狱”,光看那个“诏”字,就体现出了锦衣卫的威严和严酷。在古代,“诏”是只有皇帝才可以有权颁布的,手持着“诏”的意思就是替皇帝行事,也就是并非锦衣卫要查办你,而是皇帝他老人家在查办你了。

此时的锦衣卫已经不再是挖掘胡惟庸党羽们时那蹒跚学步的规模,它已经成长为成熟的秘密警察组织,在穿着大红蟒衣的锦衣卫们手握着“诏令”耀武扬威的同时,更多的锦衣卫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更加繁忙地工作着。

如果说明朝政权是朱元璋亲手栽种的参天大树的话,朱元璋就是需要锦衣卫成为他手里用来修剪这棵大树的剪子——他必须把影响这棵树生长的多余枝叶都剪掉,用最冷酷、残忍的方法也在所不惜。

所以,锦衣卫们用以维护国家政权的刑法也比其他监狱要严酷得多。《明史》中记载,明朝时锦衣卫的“诏狱”里总共有十八套常用刑具,几乎每一种都是可以让人魂飞魄散的酷刑。在这十八套刑具里,最讲究的莫过于“杖刑”,“杖刑”分三种执行手法:第一种叫做“打着问”,是针对一般案情不是很严重的犯人而言的;第二种叫做“好生打着问”,意思就是要打得重点儿,但是不要打太重,留个活口就成;第三种叫做“好生着实打着问”,就是别管那么多,往死里打吧!最后这一种其实最虚伪,因为打死了还怎么“问”啊!多半都是打死了然后强拉着尸体的手画个押就算了事。

在“杖刑”里,还有一种刑法是最特别的,那就是“廷杖”。“廷杖”就是说在朝廷上直接进行,遇到进谏触怒皇帝或者犯了过失的大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会命令锦衣卫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对犯错的大臣执行“杖刑”。有不少皇帝都觉得“推出午门,秋后问斩”比较好,因为让自己的皇宫大殿溅上血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可是明朝的皇帝们不管这个,特别是朱元璋皇帝,尤其不在乎这些,洪武时的公侯朱文正、朱亮祖,以及重臣工部尚书薛祥等就是直接被“廷杖”打死在了朱元璋大帝的眼皮底下。

虽然“杖刑”名声在外,但是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却不是“杖刑”,下面的几样才真正反映出锦衣卫刑法之残忍:

刷洗:就是在“诏狱”里设置一张铁床,将犯人脱光衣服押上去,不断往犯人身上浇滚烫的开水,趁热再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身体上用力刷洗,一直刷到皮开肉绽露出白骨,只要犯人在疼痛中昏过去就用凉水泼醒,让犯人一直在煎熬中死去。

油煎:锦衣卫的“诏狱”里专门制作有一平方米的大铁盘,在烧热以后,会将犯人放在上面,一直到将犯人活活烧焦。

灌毒药:这是一种无耻而又残酷的刑法,锦衣卫们专门收集毒药灌到犯人嘴里,然后再喂一次解毒药,就这样毒药和解毒药不断地灌给犯人,直到将犯人在无数毒药的折磨中被毒死,整个过程让犯人在死之前感觉到地狱般的恐怖。

站重枷:枷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刑具,但是明朝锦衣卫所用来施刑的枷却与众不同,他们的枷比普通枷要重很多,当然也要大很多,据史料记载,明朝锦衣卫的重枷里最重的有三百斤的大枷。锦衣卫会让戴枷的犯人站立着,不得坐卧,就这样将犯人压死在重枷之下。

据野史记载,除了以上这几样,锦衣卫的十八酷刑中还有剥皮、钩肠等刑法。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去确切地描绘出锦衣卫的“诏狱”中的具体情境,但是仅从目前零星的历史记载中,我们依然可以窥探到锦衣卫那宛如地狱般恐怖阴森的“诏狱”。

当然,看似无懈可击的锦衣卫并不是没有死角,否则朱棣怎么可能在朱元璋尸骨未寒时就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扑向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应天城呢?当然,这不能称之为锦衣卫的死角,而应该是朱元璋的死角,当朱棣逐渐成长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时,恐怕只有老年的朱元璋还愿意深信,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可以绝对相信了,只有他的亲生骨肉才能心甘情愿为他的大明帝国鞠躬尽瘁。

在把他的子嗣们驱逐出应天的同时,朱元璋加快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脚步。完全成熟的锦衣卫在收拾完文臣之后的下一个任务,就是该对那些逐渐骄纵起来的武将下手了。而当所有的帝国战将都死亡殆尽,遗留下来的几个也谨慎经营的时候,恃功自骄的蓝玉迅速成为了朱元璋心里的刺。

四、锦衣卫侦办蓝玉案

当是时,将军蓝玉纵马朔漠,控弦十五万,所向披靡,即使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闻其名亦遁退百里。在徐达、常遇春等这些开国将星纷纷陨落之后,忠于太子朱标的蓝玉成为了未来明帝国的军事支柱。但是弱智的政治思维和好大喜功的得意忘形葬送了帝国将星的未来,亲手给朱标父子拔“刺”的朱元璋,也亲手埋葬了朱标父子最后的倚仗,于是当燕王朱棣站在塞北的烈风里眺望应天的时候,应天城里几乎已经没有可用之将。

1.横扫大漠的帝国天骄

锦衣卫的第一次兴覆

在朱元璋开国的功臣里,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有两个人:文臣刘伯温,武将常遇春。前者被认为是诸葛孔明再世,后者则被民间传说为武曲星君下凡。

常遇春的特点是骁勇善战,他以威勇名冠三军。常遇春投靠朱元璋时,正是朱元璋荡平乱世的关键时刻,常遇春的到来让朱元璋的身边多了一名勇猛无匹的将军。常遇春一生经历百战但未尝一败,当年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在常遇春的手下是那么不堪一击,他简直就是专为朱元璋平定天下而生的,在击退元朝统治者后,常遇春就一病不起,结果病逝在凯旋归来的路上。

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依然在为朱元璋作着自己最后的贡献。和蒙古骑兵的常年作战,让他深深明白这支曾经震慑世界的军队的可怕,虽然元朝的统治被推翻,蒙古骑兵被逐到大漠,但是恐怕没有谁比常遇春更明白,蒙古骑兵只要元气不伤,就永远是大明朝最大的威胁,是朱元璋心上的一根刺。因此,更多的能够对抗蒙古骑兵的军事人才的迅速成长,成为常遇春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常遇春的人才储备方案刚刚在他脑中成熟的时候,一个前途无量的军事天才适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这个人就是常遇春的内弟——蓝玉。

蓝玉最开始效力于常遇春的帐下,此后在征战中慢慢成长起来,不断建立战功,很快就升至大都督府佥事。而常遇春的英年早逝、蒙古残余贵族对明朝政权的睥睨、边境少数民族对新生的明朝政府不时的侵扰,这一切都加速了蓝玉这颗明初将星的升起。

洪武十四年秋,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步骑共三十万出征云南。蓝玉在这次征战中表现出色,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蓝玉真正成长为明朝最出色的将领,还是由于此后对蒙古残余贵族的连续作战。

洪武二十年,元太尉纳哈楚屯兵金山,屡次侵犯辽东,朱元璋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二十万出征。蓝玉在轻兵突袭庆州的战斗中杀元大将元平章果,擒果来子不兰奚,并且迫使元将纳哈楚降明。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初战大捷,让朱元璋开始正视蓝玉的指挥作战能力,于是为了肃清沙漠中的元朝残余势力,在公元1388年,朱元璋委任蓝玉为大将,去征讨脱古思帖木儿。

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北进,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附近)大破脱古思帖木儿的军队,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丞相数十人等逃往喀拉和林方向,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官员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的印章、图书、兵器、车辆等都被明军俘获。脱古思帖木儿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也速迭儿。他和太子天保奴一起被也速迭儿杀死。只有知院、丞相等几个人逃走,南下投降了明朝。

捕鱼儿海之战是北元贵族遭受到的最大的失败,在此之前如果说元朝骑兵还有着再入中原问鼎天下的希望的话,那么捕鱼儿海之战可以说是完全扑灭了北元贵族仅存的希望。此后在脱古思帖木儿死后,蒙古就陷入了常年的内讧之中,其间虽然有过几次短暂的统一,但始终没有再对明朝政权构成威胁。

捕鱼儿海这一战可以说是蓝玉将自己列入与徐达、常遇春等明朝开国名将同列的一战,经此一战,在开国名将或死伤殆尽、或功成身退之后,蓝玉成为了明朝当时的第一战将。当蓝玉迎着边漠的朔风,情怀激荡地体会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荣耀时,他并不知道,一把冰冷的钢刀已经慢慢地伸向了他。

就是在蓝玉忙于征战大漠的时候,朱元璋的锦衣卫已经在遥远的应天城正式挂牌。蓝玉当然不知道,遥远的应天其实并不遥远,遥远的锦衣卫其实也并不遥远。朱元璋在将北征大将的委任书交到蓝玉手里的同时,也将他的锦衣卫秘密地潜进了蓝玉的军营,虽然身在千里之外的漠北,但是戎武出身的蓝玉并不知道他每天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在朱元璋的眼里,而且,朱元璋对他军营里情况的了解,并不逊于蓝玉自己。

在肃清漠北的战斗结束之后,蓝玉开始清点自己的战利品。在这时,他并没有想起常遇春和汤和,没有将战利品在统计之后上报给朱元璋,而是私自将缴获的战利品分发给了自己的手下将领,并私自扣留了数千北元的庄奴假子。“天高皇帝远”,在赫赫战功之下,连蓝玉自己都觉得他有权力拥有这一刻的挥霍与享受。

朱元璋则在捕鱼儿海之战后,给了蓝玉极高的礼遇和评价,甚至把蓝玉的名字和古代战神卫青、李靖的名字放在了一起,还封他为凉国公。自恃功高的蓝玉在这时有些迷失了,一时无两的他觉得自己已经站在了明朝战将的最高功勋簿上了,飘飘然地觉得自己便是大明王朝的“天之骄子”,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来自朱元璋最史无前例的宠爱,他的待遇已经超越了常遇春、徐达、汤和等所有前辈。

于是,蓝玉并没有和顶头上司朱元璋打招呼就私自侵占了东昌(今山东聊城)的民田,并且还打跑了来视察工作的御史。如果说“侵吞兵马”这样的小活动还能勉强算是小打小闹、假公济私的话,那么到此时蓝玉的所作所为就开始有些嚣张跋扈了,他开始明刀明枪地摇摆起了自己的大尾巴,从朱元璋心目中的“骄傲”变成了让朱元璋寝食不安的“肉中刺”,迅速成为了胡惟庸死后锦衣卫重点关照的对象。

2.锦衣卫的第一战

朱元璋与蓝玉之间矛盾的导火索就出现在蓝玉凯旋归来的路上。从漠北到应天的路上,蓝玉夜经喜峰口,可能是征战日少,守关的将士都有些打瞌睡了,开城门的时候慢了点儿,结果归心似箭的蓝玉大将军没有等守城的将士开门,就直接率兵把城门给炸开了,破关而入。

当然,锦衣卫将这条消息在蓝玉回到应天之前就放到了朱元璋的屏风上,此时朱元璋的耐心终于濒临极限。我们天生多疑的朱元璋皇帝本来就对武将们最不放心了,明朝的开国武将无数,但是纵观明朝的开国众将,也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员战将得以善终而已,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过世得早,沐英则是常年驻守南疆,活得最久、距离朱元璋最近的汤和,则是主动告老还乡之后就不再过问国事,才熬到在七十岁寿终正寝。居功自傲的蓝玉显然没有接受前辈们的教训,他似乎根本无法理解他横扫天下的兄长常遇春为何会惴惴不安地度日。

朱元璋对蓝玉的耐心在逐日减退,这些其他臣子恐怕还不能深刻明白,但是锦衣卫不会不看在眼里。其时锦衣卫刚刚成立,在处理完“胡惟庸案”之后,正在摩拳擦掌地等候明朝政坛又一次的风起云涌。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已经不再是平日里要对臣子们低声下气的仪鸾司小头目,而是手握“诏令”的地狱凶神,新上任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献,迫不及待地寻找着为功劳簿添上一笔的机会。

自从蓝玉出征漠北以后,他的情报就成为朱元璋最为关心的内容,蒋献自然明白,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不渴求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也没有一个皇帝不担心能征善战的武将会“功高盖主”。蒋献自然知道,蓝玉获得的荣誉和赏赐越多,就越能够证明朱元璋对他的猜疑和防范。朱元璋越是担心,事情就越是朝着他担心的方向发展,蓝玉没有成长为又一个常遇春,他的自傲和骄纵让朱元璋把矛头对准了他。

可是,在这里有一个疑点,作为朝中大臣,蓝玉不是不知道胡惟庸这样的前车之鉴,朱元璋的反复无常。如果说在他战功赫赫时,他还可以忘乎所以,但是当征战的热血已经逐渐冷却,到此时他还能感觉不到朱元璋对他的警惕吗?当然不可能,蓝玉为了明朝江山出生入死,更是深受常遇春影响的战将,他怎么可能恃功自傲呢?其实,蓝玉之所以注重在部队里不断培植亲信、违背朱元璋的意志,正是因为他效忠于朱明王朝。

蓝玉与太子朱标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太子朱标在位时,蓝玉和朱标的关系很好,经常往来。从漠北回来以后,朱标就请蓝玉到府上,哥俩久别重逢当然就多喝了两杯。借着酒劲,蓝玉对朱标说:“我观察燕王朱棣很久了,这家伙现在言行举止都把自己当皇上似的。而且我认识几个会看相的,都说燕王身上有王者气,所以你得注意点儿。”后来,这事儿就让燕王朱棣给知道了,马上就到朱元璋面前私底下告了蓝玉一状:蓝玉这厮分明是要离间皇族兄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