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2954600000022

第22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3)

阐释

酸味适宜本能益肝,过食酸则反伤肝,肝藏血而主筋,肝伤则筋伤血泄,筋脉失养,弛缓不用;咸味适度本能益肾,过食咸则反伤肾,肾藏精而主骨生髓,肾伤则精髓不生,化育无源,骨失充养,则痿软不立。若恣食酸咸过度,致肝肾皆虚,两虚相搏,精竭血虚,则四肢及筋骨失养而痿软不用。肝为藏血之脏,肾为元气之根,肝肾俱虚,精血衰少,久则累及营卫气血不足,营气虚则气血不能畅通司濡养之职,卫气虚则不能畅行温煦卫外而为固,营卫俱衰,则三焦功能失职(“御”者,统驭,统治也),“四属断绝”者,四肢皮肉脂髓得不到精气血营养,肢体失去营养,身体日渐消瘦,气血循行障碍,湿浊下注,所以两脚独肿大。假如胫冷,不发热,全身出黄汗,而无其他病处,是为黄汗病;若胫不冷,发热,关节痛,即使有黄汗,而局限于关节痛处,此为历节病。

【临床应用】

医学研究证明,吃酸性食物过量是百病之源,酸或酸性盐堆积在关节,可引起关节炎、痛风,提倡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茶叶、葡萄、马铃薯、乳制品、海带、碱性饮料等),限制酸性食品(如面粉、肉类、谷物、油脂、酒类、白糖等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预防历节病措施之一。

二、证治

(一)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脚腫如脫,頭眩短氣,温温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8)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语译

四肢多处关节疼痛,关节肿大,身体瘦弱,两脚肿胀麻木,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心中郁郁不舒且想呕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

阐释

历节之病,由于风湿外侵,痹阻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风湿相搏,故诸肢节疼痛而肿大;病久不解,正虚邪盛,营卫气血耗损,消灼肌肉,故身体逐渐消瘦。湿无出路,痹阻下焦,气血不通,两脚肿胀,麻木不仁,有如与身体相脱离的感觉;风湿上犯,干及阳位,则头昏目眩。湿阻中焦,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中气虚而短气;浊邪干胃,胃失和降,故温温欲吐。病由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筋脉关节,日久不解,逐渐化热伤阴,筋脉骨节失养,浊邪干及脾胃所致。治当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周身关节多偏冷痛,微恶风寒,身体瘦弱,心中郁闷不舒,心烦急躁,低热(38℃以下),或头晕目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游走性多发性关节肿大变梭形,肿处灼热,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浮紧或数。

[病机]

(1)风寒湿痹阻营卫三焦。

(2)虚(阳虚)实夹杂,化热伤阴。

(3)贼风、寒湿、痰浊、瘀血相互影响(从临床角度言)。

[治法]

调和营卫、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宣痹止痛,佐以养阴清热。

[主方]

桂枝芍藥知母涝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黄二兩生薑五兩白术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方分析]

用桂枝汤去大枣调和营卫;其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重用生姜并通脉络。防风祛风;白术健脾除湿;麻黄宣阳通痹而散寒湿;附子温经助阳,祛寒湿痹以止痛。佐以知母,引诸药而不达病所,合芍药清热养阴,利溺散肿;芍药甘草舒筋止痛。

[注意事项]

本方以温经散寒,宣痹通阳为主,唯以知母一味属养阴清热药,但宜佐治之意。全方药性偏于温通,重在温散风湿,若病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或湿热两盛者,非本方所宜。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风寒湿邪痹阻筋脉,阳气不振,气血不畅,郁久化热,均可用本方加减。寒重,加北细辛、羌活、当归、川芎;湿重加法半夏、苍术、白芥子;湿郁化热加苡仁、黄柏、青蒿;化热伤阴,加生地、丹参、粉葛根。

(2)治疗坐骨神经痛,证属风寒湿流注关节,痹阻经络。寒湿重,加北细辛、干姜、独活;风重加乌梢蛇、地龙、威灵仙;有瘀血,加当归、川芎、乳香、没药。

(3)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术后颈椎疼痛,证属阳虚热郁,用本方加威灵仙舒筋和络止痛,透骨草通达骨节、活络止痛,白花蛇解痉舒筋、通络止痛。

[医案举例]

杨某,女,40岁。3年前患两手足麻木,喜热怕冷,每着风寒后两手足关节即疼痛,同时局部皮肤呈现青紫色,经数日后渐消失,疼痛也随之缓解。2年来,虽经治疗,但未见显效。于1962年秋季发展为上下肢关节连续性剧痛。初诊(12月9日):四肢大小关节剧烈疼痛,日轻夜重,阴雨天尤甚,局部肿胀灼热,汗出,两手足皮肤呈现青紫色,行步艰难,手指不能弯曲。经常头眩,恶心欲呕,胃纳不佳,二便正常。有时耳鸣心悸,日晡潮热,脉短细而数。处方:桂枝、芍药各15克,甘草、麻黄、淡附子各9克,白术、知母各24克,防风9克。上药为细末,分10日服完。二诊(12月21日):服药后疼痛肿胀减轻十之五六,手指伸屈较前灵活,灼热、汗出皆止,头眩、恶心未发作,耳鸣、心悸、潮热皆减轻,手足部皮色仍呈青紫,胃纳仍不佳,原方再进(日服量稍增加)。三诊(1963年1月17日):关节疼痛已减十之八九,其他症状完全消失,胃纳佳,手足部皮色好转,但和其他部分比较仍然有别,行走以及缝衣做饭灵活自如。

[赵明镜.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1:30]

(二)寒湿历节(乌头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10)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语译

历节病,关节疼痛剧烈,屈伸不便的,用乌头汤主治。

阐释

以方测证,应有关节冷,剧烈疼痛,不可屈伸,舌质淡,苔白腻,脉弦迟等症。此属寒湿内盛,风邪外侵,痹阻筋脉关节,阳气不通。寒性收引凝滞,主痛,湿性重浊,寒湿俱盛,痹阻经脉,留滞关节,故剧烈疼痛而不能屈伸,或有脚气,两脚不肿不热而疼痛,少腹不仁者,治法当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少气乏力,身倦嗜卧,脚气疼痛,舌质淡或胖嫩、嫩红,苔白滑或白腻或苔少津润,脉象沉弦或沉紧或弦迟。或可兼高热。

[病机]

寒湿痹阻筋脉骨节,经脉阳气不得温通。

[治法]

温经散寒,除湿定痛。

[主方]

烏頭湯方:治脚氟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藥黄耆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川烏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盍服之。

[主方分析]

川乌辛温大热,祛寒湿,温里阳,解疼痛;并以白蜜先煎乌头以缓解其毒性。麻黄辛温,发散寒湿,通阳开痹;同时用黄芪益气固表,一制麻黄之峻汗,二则助乌头、麻黄以温经止痛,达扶正祛邪之效。用芍药、甘草酸甘柔筋,缓急止痛,且制约方中温燥化热之弊。

[注意事项]

(1)乌头汤中乌头有毒,以使用制乌头较为安全。

(2)乌头毒副作用:其中毒症状可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脉搏减少,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或出现多源频繁的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

(3)孕妇慎用;阴虚阳盛者禁用。

(4)解除乌头碱中毒的方法:①高温久煎。②与含有机酸药物(蜂蜜、乌梅)配伍,使结合成盐,溶于水而提高疗效。③生姜、甘草各15克,金银花18克,煎服,抢救生川乌、生草乌、一枝蒿中毒,12小时完全恢复。④心律不齐者,苦参30克,水煎服。⑤有用生川乌30克煎一小时中毒,以生白蜜120克加凉开水徐徐温服之,至500克为止。

[比较鉴别]

乌头汤证与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比较方名项目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相同点①均治寒湿性的历节疼痛;②均用温阳宣痹、舒筋定痛的麻黄加芍药甘草汤不同点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作用特点药物组成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痛处不热,关节不红肿,全身无热象;并兼有脚气疼痛,不可屈伸寒湿外侵,痹阻筋脉关节,阳气不得温通温经祛寒,除湿宣痹祛寒定痛力强川乌、甘草、麻黄、芍药、黄芪、白蜜关节肿大疼痛,全身消瘦,局部可有发红、灼热,或全身发热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筋脉关节,日久化热伤阴祛风除湿,行痹清热祛风除湿力较缓附子、芍药、甘草、麻黄、白术、生姜、桂枝、防风、知母。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治疗慢性关节炎(含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为寒湿内盛,痹阻经脉关节,阳气不通。痛剧寒甚,加北细辛、干姜、威灵仙;湿甚,加苍术、茯苓;关节肿痛灼热,加薏苡仁、黄柏、桑枝;气血瘀滞加当归、川芎。

(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为寒湿内盛,痹阻经脉关节,气血瘀滞,阳气不通者。寒重痛剧者,加制草乌、细辛;畏寒重,患处冷凉甚者,加干姜、熟附片;苔腻湿盛,肢体重着者,加苍术、羌活、茯苓;患处麻木刺痛者,加当归、红花、地龙;郁久化热,苔黄腻者,加地骨皮、黄柏、薏苡仁。

[医案举例]

陈寿永医案:李某,男,32岁。1984年11月7日初诊。主诉半月前曾露宿野外。三天前突然畏寒高烧,周身关节疼痛,遇寒则剧,覆被则减,两膝关节胀肿,屈伸不便。舌淡,苔白厚而腻,脉象浮紧。体温40.5℃。化验:白细胞1.2万/毫米3,中性细胞73%,血沉48毫米/小时。关节肿而不红。诊为烦劳伤阳,阳气伤于内,寒湿袭于外,拟乌头汤加独活、蕲蛇。

处方:制川乌16克,麻黄6克,独活12克,蕲蛇10克,炙黄芪12克,杭白芍12克,甘草12克,蜂蜜90克。

先将前7味药加冷水1000毫升浸透,文火煎20分钟,纳蜂蜜再煎10分钟,倒药汁30毫升,候温,一饮而尽,然后覆被取汗。药后半小时,自觉心胸烦热,犹未得汗。嘱其再喝稀粥1小碗,遂致周身汗出溱溱,持续约20分钟,自觉恙情大减。

11月8日,热退痛除,步履如常。嘱出院后以红参10克,三七10克,蕲蛇10克,米酒2市斤浸泡,文火煎1小时,每饭前喝1小酒杯。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