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2954600000056

第56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5)

表18-7桂枝加黄芪汤与芪芍桂酒汤证治的比较方证桂枝加黄芪汤芪芍桂酒汤症状发热而胫冷,身体肿重,汗出色黄,恶风,舌淡苔薄白润,脉沉迟身体肿重,发热,汗出色黄沾衣,口渴,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无力病机卫表气虚,湿盛阳郁,营卫不和卫郁营热,表虚湿遏治法调和营卫,固表除湿调和营卫,固表祛湿,兼泄营热药物组成桂枝三兩芍药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枣十二枚黄芪二兩黄芪五兩芍药三兩桂枝三兩苦酒一升【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治疗黄汗,常配伍茵陈蒿、栀子、黄柏、白鲜皮、汉防己、赤茯苓、川木通、淡竹叶,以增强清热除湿之力。

②心烦失眠,焦虑,口渴,苔少者,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滋养心脾。

(2)运用范围常用治黄汗证、黄疸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属于卫阳虚弱,水湿外侵,营卫不和者。对放射治疗、化学疗法致气虚的白细胞减少症有效。

[医案举例]

希某,女,19岁,学生。夏日,因搬迁新居,劳累过甚,汗出亦多,遂去江中游泳,归途中又雨淋湿身。次日,始觉周身不适,身疼重,全身浮肿,头昏,烦躁不眠,小便不利,不恶风,胃纳差,口流涎水,其汗出先以腋下为多,继而腰以上均汗出,腰以下无汗,汗色微黄沾衣,洗之不褪色。症见:全身发黄、头面胸腹四肢浮肿,压之凹陷,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两胫冷凉,胸中烦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血、尿、便常规和肝功能均属正常,黄疸指数6单位。合参脉症,诊为黄汗,治宜宣通阳气,排除水湿。方用《金匮》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嘱其温服,药后食粥,以助药力,取微汗为度,共服7剂,肿消黄退,黄汗止,全身皮色复常,饮食增进,诸症悉除,病愈。

[秦书礼等.黄汗治案四则.仲景学说研究与临床,1987(2):26]

(五)气分病

1.阳虚阴凝(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氣分,心下坚,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31)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气分病的治法。

语译

气分病,患者心下按之坚硬,状如杯大,中高边低如复杯,此为水饮凝聚而成,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治。

阐释

气分病是由于阳虚阴凝气滞,水饮不消,积留于心下,所以痞结而坚,如盘如杯,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

本方是“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具体运用。因其病本是寒饮乘阳虚而积结气分,故不直接用破气药,而用辛甘发散、温阳化气之药根治,实乃治疗胀病的关键,可谓“审因论治”之范例。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一身悉肿,心下痞坚,腹满肠鸣,伴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舌质淡,苔白而滑,脉沉迟无力或细涩无力。

[病机]

阳虚饮停,寒凝气滞。

[治法]

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消痞。

[主方]

桂枝去芍藥加麻黄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黄二兩细辛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分温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主方分析]

方中桂枝汤去掉芍药之阴柔以振奋阳气,麻辛附子汤温发里阳,如是可通彻表里,阳气通行,阴凝解散,水饮自消。

[注意事项]

(1)方后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是服药以后,阳气得助,周行于身推动阴凝之邪解散的现象。

(2)脾胃湿热证慎用。

(3)本方用炮附子或制附子,且要先煎,以不麻口为度。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脾虚呕恶者加法夏、陈皮和胃止呕。

②手足不温者加重制附子用量。

③兼气滞者加枳实、香附、广木香行气导滞。

④食少纳差者加神曲、麦芽、谷芽、鸡内金健胃消食。

(2)运用范围本方用于治疗阳虚寒凝,水饮不消,积留于心下,致使心下痞坚如盘如杯,或恶寒,肢体厥冷,胸满,脉沉之气分病,临床常用于因此而致的水肿、痰饮、鼓胀、胃痛、痹证、喘证、感冒等病证。

[医案举例]

董某,女,49岁。周身皮肤肿胀,随按随起无凹陷,腹部胀满明显。肚脐周围出现如栗子大小包块十余个,按之软,随按而没,抬手又起。腹部皮肤发凉,间或嗳气上逆,面色黧黑不泽。脉沉无力,舌苔白。病属“气分病”,为寒邪内搏气机。处方:桂枝9克,生姜15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麻黄6克,细辛4.5克,附子9克,川椒3克。服3剂后腹中气动有声,矢气甚频,腹胀随之消减,脐周之包块亦消。但腹中胀满尚未尽愈,改用李东垣寒胀中满分消汤3剂而愈。

[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4]

2.脾虚气滞(枳术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心下堅,大如盤,邉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术湯主之。(32)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气分病的另一种治法。

语译

病人心下坚满,其大如盘,边如旋盘者,为水饮凝聚而成,用枳术汤主治。

阐释

本证因于脾弱气滞,失于转输,水气痞结于胃脘部,故见心下坚大,边如旋盘。治以枳实行气散结,白术健脾利水。

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行水,以水行气亦行也”(《景岳全书》),为本条行气利水法的进一步发展。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身肿,心下痞,坚大如盘,食少倦怠,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腻,脉沉弦有力。

[病机]

脾胃虚弱,气滞饮停。

[治法]

行气散结,健脾利水。

[主方]

枳术涝方

枳實七枚白术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肯散也。

[主方分析]

方中枳实苦泄理气行滞,消散坚满;白术甘温健脾,利水行湿,二味相合,重用枳实二倍于白术,剂型用汤剂,意在以消为主,共奏行气散结,健脾利水之功。

[注意事项]

(1)本条原文云:“大如旋盘”,第31条云:“大如旋杯”,二者只相差一个字,但选方用药各异,提示第31条为阳虚饮凝为重,因水饮为有形之邪,较无形之气范围局限,故云“如杯”,而本条以气滞为重,范围较水饮流动,故云“如盘”,一字之差,指出病机的不同,实为仲景师之精当。

(2)本方病机重在气滞,故运用时要注意重用枳实而轻用白术。按:枳实大者七枚约70克,白术二两约31克(柯雪帆折算法)。

[比较鉴别]

枳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治的比较方证枳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症状一身肿,心下痞满,坚大如盘,食少倦怠,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腻,脉沉弦有力一身悉肿,心下痞坚,腹满肠鸣,伴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舌质淡,苔白而滑,脉沉迟无力或细涩无力病机脾胃虚弱,气滞饮停阳虚饮停,阴凝气滞治法行气散结,健脾利水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消痞药物组成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本方加人参、茯苓、陈皮、生姜,即是《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的《外台秘要》茯苓饮,可“消痰食,令能食”,有益气健脾,行气蠲饮之效。

②后世在本方基础上加荷叶以升胃气,并改为丸剂,健脾行气。

③偏寒者,加高良姜、香附、小茴香温胃散寒。

④呕吐吞酸者,加吴茱萸、黄连(即左金丸)和胃止呕。

⑤呕吐痰涎者,合苓桂术甘汤加陈皮、半夏温化痰饮。

(2)运用范围本方常用于治疗胃下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本方治疗胃下垂,应重用枳实消痞,以白术为辅;治疗一般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等症,则应重用白术健脾,以枳实为辅。临床较少单独使用本方,常配于其他方中以治疗痰饮、胃痛、胁痛、眩晕、腹胀等病证。

[医案举例]

冯某,女,50岁。心下坚满如盘已4年。视其局部皮色不变,而略高于四周腹壁,触之聂聂而动,面无病色,月经尚正常。脉沉滑。据脉症拟用《金匮》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消水。处方:炒枳实12克,白术12克。4剂。药后复诊,已觉心下舒软,与四周腹壁平。继服上方4剂,病瘥。

[李鲤.学用仲景方治验四则.河南中医,198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