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齐民要术
2954800000042

第42章 齐民要术卷第四(5)

【注释】①这旬含义不清楚。《要术》桃要种,李要栽,那么梅、杏与桃、李相同,究竟是种还是栽?还是二者或种或栽都可以?现在通常繁殖法,梅是嫁接,也可播种,杏则常用嫁接。②去盐汁,应有先经盐渍的过程,通常经二宿上应有盐汁渍字样,但《食经》文常是这样想当然。③浓烧穰,不好讲,浓字疑应在取字下作取浓汁,上条即作绞取浓汁,传抄中上窜致误。④《释名·释饮食》无此句,今本有误。今本有如下记载: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柰油亦如之。问题就出在柰油亦如之,因为与上文重出,决非原文,错在柰油是杏油之误。《要术》引作杏可为油,正是根据杏油亦如之引述的。《御览》卷八六四油引《释名》正作:柰油……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一油字下引《释名》也是杏油。又,柰油的作法,与《种枣》引郑玄的枣油法完全相同,怀疑郑玄是《释名》之误,而被《食经》误题。枣字残烂后容易错成柰字,今本《释名》乃误枣油为柰油。毕沅《释名疏证》也认为可疑。

[译文]梅杏栽种的方法与桃李相同。

作白梅的方法:酸梅子在核刚长成的时候摘下来,夜里用盐汁浸渍着,白天在太阳底下晒。这样夜浸日晒,一共浸上十夜,晒上十天,便作成了。用来调和鱼肉厚味,或者加入齑菜中,样样都用得上。

作乌梅的方法:也是在梅核刚长成的时候摘下来,用笼子盛着,放在烟囱上熏,把它熏干,就作成了。乌梅只作药用,不能调和菜肴。

《食经》记载蜀人藏梅的方法说:拿极大的梅子,剥去皮,阴干,不要让它见风。〔浸入盐汁中〕。经过两夜,去掉盐汁,浸入蜜里面。一个月左右,再换蜜浸渍。这样,可以经过一年还同新鲜的一样。

作杏木忝、李木忝的方法:杏子、李子成熟时,多多收集熟烂的,在盆中研糊了,用未经煮练的生布绞得浓汁,涂在盘子上,太阳底下晒干后,用手指摩散刮下来。可以用来和水作成饮浆,以及和入炒米粉里,随人喜欢,都合口味。

作好的乌梅使它不生虫的方法:烧黍秸成灰,用热汤灌进去,绞得浓灰汁,拿乌梅泡在里面,让它吸汁润泽,然后取出,蒸过。

《释名》说:杏子可以作成杏油。

《神仙传》日①:董奉居庐山,不交人。为人治病,不取钱。重病得愈者,使种杏五株;轻病愈,为栽一株。数年之中,杏有十数万株,郁郁然成林。其杏子熟,于林中所在作仓。宣语买杏者:不须来报,但自取之,具一器谷,便得一器杏。有人少谷往,而取杏多,即有五虎逐之。此人怖遽,檐倾覆,所余在器中,如向所持谷多少。虎乃还去。自是以后,买杏者皆于林中自平量,恐有多出。奉悉以前所得谷,赈济贫乏②。

《寻阳记》曰③:杏在北岭上,数百株,今犹称董先生杏。

《嵩高山记》曰④: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⑤。

史游《急就篇》曰:园菜果蓏助米粮⑥。

按杏一种,尚可赈贫穷,救饥馑,而况五果、蓏、菜之饶,岂直助粮而已矣?谚曰⑦: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谷也。

杏子人,可以为粥⑧。多收卖者,可以供纸墨之直也。

【注释】①《神仙传》:东晋葛洪(284~364)撰,叙述古代传说中的各个神仙故事。十卷,今存。②与今本《神仙传》有异文,如不交人作不种田等。《类聚》卷八七杏所引极简略,《御览》卷九六八杏所引稍简。于林中所在作仓,二书均引作于林中所在作箪食一器(《类聚》脱作字),则以箪作为量器,即以一箪谷换一箪杏。又董奉下《御览》多字君实(崇城刻本。中华影印本作君异)。③《寻阳记》:《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时代撰人不详,书已佚。另有张僧鉴《浔阳记》是另一书,因寻阳之作浔阳,始于唐初。寻阳,即今江西九江市。④《嵩高山记》:《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时代撰人不详,书已佚。卷一○槃多(一一四)引有《嵩山记》,同是此书。嵩高山即嵩山,在河南登封北。⑤《类聚》卷八七、《御览》卷九六八都引到这条,文同,惟末后多而杏不尽句。⑥见《急就篇》卷二,文同。⑦谚日,各本均作注日,惟张步瀛校作谚日。启愉按:《急就篇》只有唐颜师古注,不但颜注无此注,中间隔着贾氏按语,也联系不上,而且贾氏也无由用颜注。《四时纂要·五月》正作俗日。今从张校作谚日。⑧卷九《醴酪》有杏酪粥。

【译文】《神仙传》说:董奉隐居在庐山,不和人来往。给人治病,不要钱。重病治好了的,叫他栽上五株杏树;轻病治好了的,栽上一株。几年之中,累计有杏树十几万株,郁郁苍苍成为大片杏林。杏子成熟时,在杏林里到处作着仓囤。告诉来买杏子的人说:不必当面来说,自己去拿就是了,带着一个容器的谷来,就换得同一容器的杏子去。有人带少量的谷去,拿了多量的杏子,就有五只老虎来追。这人吓慌了赶快跑,担子也倾倒了,里面剩下的杏子,刚好跟原来带去的谷一样多,虎也就回去了。从这以后,买杏的人都在林中自觉地平心量取,唯恐多拿去。董奉就把所有的谷全都赈济给贫困的人。

《寻阳记》说:杏树在〔庐山〕北岭上,有几百株,现在还称为董先生杏。

《嵩高山记》说:嵩山东北有座牛山,山上杏树很多。到五月,杏子成熟了,一片黄澄澄的茂盛得很。自从中国战乱以来,百姓挨饥受饿,都靠这杏子来活命,个个都能吃饱。

史游《急就篇》说:园菜、果、菔可以辅助米粮。

〔思勰〕按:一种杏子,尚且可以赈济贫困,救活饥民,何况五果、菔、菜之类,那么丰饶,岂是仅仅饥荒代粮而已的?〔谚语〕说:木奴干,无凶年。这就是说果实可以在市场上直接换得五谷呀!

杏仁可以作粥。多收集起来卖去,可以供给纸墨的费用。

插梨第三十七

《广志》曰①:洛阳北邙张公夏梨②,海内唯有一树③。常山真定④,山阳钜野⑤,梁国睢阳⑥,齐国临茁⑦,钜鹿⑧,并出梨。上党椁(fíng)梨⑨,小而加甘。广都梨⑩——又云钜鹿豪梨——重六斤,数人分食之。新丰葥谷梨,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诸谷中梨。多供御。阳城秋梨、夏梨。

《三秦记》曰:汉武果园,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即破。取者以布囊盛之,名曰含消梨。

《荆州土地记》曰:江陵有名梨。

《永嘉记》日:青田村民家有一梨树,名曰官梨,子大一围五寸,常以供献,名曰御梨。梨实落地即融释。《西京杂记》曰:紫梨;芳梨,实小;青梨,实大;大谷梨;细叶梨;紫条梨;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东王梨,出海中。别有朐(qù)山梨;张公大谷梨,或作糜雀梨也。

【注释】①《御览》卷九六九梨引《广志》多有异文,《初学记》卷二八所引,略同《御览》,《类聚》卷八六所引,极简,有误字。豪梨,《御览》作膏梨,《初学记》作槀梨,豪有大义,据重六斤,二书均形近致误。又《文选卷一六·潘岳<闲届赋>》李善注引《广志》张公夏梨下有甚甘二字。②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北。③海内:犹言国内。④常山:郡名,冶真定县,故城在今河北正定南。⑤山阳:郡名,属县有钜野,故城在今山东巨野南。⑥梁国:见《晋书·地理志》,属县有睢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⑦临茁:即临淄,《晋书·地理志》有齐国,属县有临淄,即今山东临淄(原为县,今为镇)。⑧钜鹿:《晋书·地理志》有钜鹿国,辖钜鹿县,在今河北平乡。⑨上党:郡名,有今山西东南隅地区。⑩广都:县名,属于蜀郡,故治在今四J1I双流。重六斤:约合今3斤。今四川苍溪的苍溪梨,平均果重2斤,大的达3斤,山西万荣的金梨还要大,大的可达4斤。新丰:县名,故治在今陕西临潼东。弘农: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灵宝南。京兆:郡名,郡治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右扶风郡:汉右扶风地,三国魏改扶风郡,晋因之,故治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右,金抄作左,他本作又,均误。按:汉三辅只有右扶风、左冯翊,《广志》沿称其旧名(右扶风亦称右辅,唐李商隐《行次西郊》诗尚有右辅地畴薄,斯民尝苦贫之句),《御览》卷九六九及《王氏农书·百谷谱六·梨》引《广志》均作右,是。阳城:这里可能指古阳城县,在今河南登封。《三秦记》:《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时代撰人不详(仅类书引作辛氏《三秦记》),书已佚。据各书所引,似为记秦地风土及秦汉旧闻佚事之书。汉时五升,约合今1升。《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九均引有《三秦记》(后二书题为辛氏《三秦记》)此条,以《类聚》所引较佳:汉武帝园,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瓶,落地即破。其主取者,以布囊承之,名含消梨。《要术》盛,似宜作承,瓶亦宜有。《永嘉记》:《隋书·经籍志》不著录,类书有引作郑缉之《永嘉记》,又引作《永嘉郡记》。郑缉之是刘宋时人。原书已佚。永嘉郡郡治在永宁,在今浙江温州市。各本落曰字,据张步瀛校加。《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九均引有《永嘉记》此条,前二书简略,《御览》特详,子大一围五寸下是:树老,今不复作子。此中梨子佳,甘美少比。实大出一围,恒以供献,名曰御梨。吏司守视,土人有未知味者。梨实落至地即融释。⑩青田:山名,在今浙江青田西北。青田县始置于唐。一围五寸:一围是度量物件粗细的名称,约为一尺,宋王得臣《麈史·辨误》:围则尺也。即两手拇指食指所围合一环的约数。一围五寸是说梨大周围有一尺又五寸。魏晋一尺五寸约合今一尺多点,这样大的梨算是大梨,但也并不稀奇,浙东的散花梨就有,而青田正属浙东。或以一围作一周解释,译成很大,周围有五寸,五寸合今尺才三寸五六分,那就太小了,与很大大相径庭。《西京杂记》记载梨十,《要术》所引少缥叶梨,金叶梨二种,次序亦异。瀚海:通常指北方大沙漠。此条是贾氏另录他书梨名而不再烦引书名,非《西京杂记》之文。朐山梨,《御览》卷九六九引左思《齐都赋》有果则朐山之梨。朐山:此指山东朐山,在山东临朐东南。张公大谷梨:《文选·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刘良注:洛阳有张公,居大谷,有夏梨,海内唯此一树。即《广志》所记的张公夏梨。

【译文】《广志》说:洛阳北邙山的张公夏梨,海内只有这一株。常山的真定,山阳的钜野,梁国的睢阳,齐国的临蕾,以及钜鹿,都出梨。上党的椁(tíng)梨,果实小,但特别甜。广都梨——又说是钜鹿豪梨——有六斤重,可以供几个人分着吃。新丰的葥谷梨,以及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上许多山谷里的好梨,大多是进贡皇家的。阳城有秋梨、夏梨。

《三秦记》说:汉武帝的果园,又名御宿,有大梨,有五升大,落到地上就破了。摘取的人,先用布袋盛着再摘,名为含消梨。

《荆州土地记》说:江陵有名梨。

《永嘉记》说:青田的村民家有一株梨树,名为官梨,梨子很大,周围有一围五寸,常常进贡给皇家,所以叫做御梨。梨子落到地上就破碎到不可收拾。

《西京杂记》说:〔上林苑中〕有紫梨;芳梨,果实小;青梨,果实大;大谷梨;细叶梨;紫条梨;瀚海梨,出在瀚海地方,耐寒不枯;东王梨,出海中。

此外还有朐(qù)山梨;张公大谷梨,有人叫糜雀梨。

种者,梨熟时,全埋之①。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多着熟粪及水。至冬叶落,附地刈杀之②,以炭火烧头。

二年即结子。若稽(Iǚ)生及种而不栽者③,则着子迟。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皆生杜④。

插者弥疾⑤。插法:用棠、杜⑥。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桑,梨大恶;枣、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治十,收得一二也⑦。杜如臂以上,皆任插。当先种杜,经年后插之。主客俱下亦得;然俱下者,杜死则不生也。杜树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三或二。

梨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莩为下时。

先作麻纫汝珍反缠十许匝;以锯截杜,令去地五六寸。

不缠,恐插时皮披。留杜高者,梨枝繁茂,遇大风则披。其高留杜者,梨树早成;然宜高作蒿箪盛杜,以土筑之令没;风时,以笼盛梨,则免披耳。斜擞(xiān)竹为签,刺皮木之际,令深一寸许。折取其美梨枝阳中者,阴中枝则实少。长五六寸,亦斜擞之,令过心,大小长短与签等;以刀微荦刂枝斜擞之际,剥去黑皮。勿令伤青皮,青皮伤即死。拔去竹签,即插梨,令至荦刂处,木边向木,皮还近皮⑧。插讫,以绵幕杜头,封熟泥于上,以土培覆,令梨枝仅得出头。以土壅四畔。当梨上沃水,水尽以土覆之,勿令坚涸。百不失一。梨枝甚脆,培土时宜慎之,勿使掌(chēng)拨,掌拨则折。

其十字破杜者,十不收一。所以然者,木裂皮开,虚燥故也。

梨既生,杜旁有叶出,辄去之。不去势分,梨长必迟。

凡插梨,园中者,用旁枝;庭前者,中心。旁枝,树下易收;中心,上耸不妨⑨。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