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与得人生经营课
2959200000002

第2章 舍的境界(1)

§§§第1节 舍弃是一种智慧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给予和索取——人生不变的经典论证话题,永远不会保持平衡的两个端点,因为人的本性是贪婪自私的,所以注定这个论题永远没结果。对于每个人来说,索取永远都少于给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无辜地给予了太多,索取的太少,所以心理就会不平衡,争吵的根源永远是这个永恒的话题。也许每个人的索取对于自己是正当的权益,也许对方的给予永远不及自己给予的多,于是这个话题仍在继续。

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不断的索取,向自己的父母、向大自然索取。他们已经习惯了索取,他们总希望别人为自己做些什么,以为别人为自己所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造就了人自私的本性,总是想让别人给予,却从未想过自己该付出点什么。这种索取与给予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自己一无所有,“有付出才有回报”这句话人尽皆知。有的人会说:“付出也不一定会有回报。”但如果不付出,就肯定不会有回报。其实人生就像是一本零存整取的存折,你给予、投入的越多,索取、拥有的也就会越多。

人生就像是一本零存整取的存折,你给予、投入的越多,索取、拥有的也就会越多。

给予是得到的更好办法

给予和索取就像人的呼吸一样,当你吸入空气,却没有呼出二氧化碳时,你的肺就会充满二氧化碳,如果你继续摄入而不将胸部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它就会进入你的体内,然后你的呼吸就变得很浅,这样做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它有害于我们的健康,更有甚者,会导致我们死亡。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先将气呼出,忘掉摄入,不要害怕,你不会死,因为身体即将摄入,它将会摄足它所需要的,你呼出多少,它就会摄入多少,最终达到平衡,如果你只是摄入,那么你将会打乱平衡。所以,只有正常呼吸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欲将取之,必先予之”。

不正常的人只会取,不会给;正常的人给和取是平衡的;而超正常的人只会给,而从来不取。

一棵苹果树,经过漫长的成长期后,终于在一年的春天开了花。而且结了果,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被人拿走了9个,自己只剩下1个。苹果树愤愤不平,干脆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只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了,自己还是只剩下1个。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了20%,翻了一倍。”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而另一棵树恰恰相反。到了第二年更加努力吸收阳光雨露,努力成长,结果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9个,自己只剩下1个,却仍然乐在其中;第三年,依然蓬勃生长,保持勃勃生机;第五年它结出500个果子,成为苹果林中辉煌的一景。其实,得到多少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永远在成长!不是吗?最后,第一棵苹果树死掉了,而第二棵苹果树却仍然快乐茁壮地成长着、奉献着,并被人赞赏着。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如果你想交个朋友,那就请先帮他一个忙。”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你就要付出能够得到这样东西的东西。

在春秋时期,晋国当权贵族智伯倚仗权势向魏桓子强行索要土地。魏桓子的谋士献计,同意将土地给智伯,这样智伯就会更加贪婪,就会再向其他贵族要地,贵族们就会联合对付他。后来智伯被贵族给联合打败了,魏桓子便得到了更多的土地。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在追求利益时犯了鼠目寸光的错误。他们看见的只是金钱,而从来没有看到财富;只看见自己的利益,却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互惠;他们只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看不见远方取之不尽的“宝藏”。

我们都曾被表面的利益所蒙蔽双眼,在获得真正财富的路上迷失方向,蓦然回首时才懂得了给予的意义,其实,给予是得到的最好的方法。

丢掉该放弃的

每个人总希望得到,以为拥有得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越幸福。也正是这种被我们认为人之常情的东西迫使我们沿着要获得的路走下去。可有一天,我们突然醒悟:我们的忧郁、无聊、困惑,一切不快乐、不幸福,都和我们的要求有关,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或者,太执著了,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执迷于某个事物。无论是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亲情,还是你的烦恼、忧愁,有许多我们该放弃而未放弃,或该储存而未储存的。生活快乐的人懂得随时淘汰那些不需要的东西,省去了集中处理的精力,使心中、眼前都清净。

人类本身都有喜新厌旧的心态,都喜欢焕然一新的感觉,不学会放弃就无论如何也无法焕然一新,放弃会使你显得豁达豪爽,学会放弃也是一种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放弃会使你冷静主动,放弃会让你变得更富智慧和力量。在生活中应该学会遗忘不如意的事,学会放弃生命中可有可无、该放弃的东西,心胸自然就会坦然。

有个背着许多金银珠宝的富人,走遍千山万水难寻快乐,后来向唱着山歌走来的衣衫褴褛的农夫讨教快乐的秘诀。农夫告诉他,只要把背负的东西放下来就可以了。是啊,只要放下,就会拥有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都会在取舍中做选择,懂得放弃才有快乐,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只有懂得放弃该放弃的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获取自己该得到的。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每个人都渴望索取,渴望占有,却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弃。懂得了放弃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真谛。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放弃的。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便会是宁静的淡泊;在淘金的过程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得到的便会是安心和快乐;在春风得意时,放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便会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懂得了放弃的真意,静观万物,体会与世界一样博大的境界,我们自然会懂得适时放弃!

放弃并不等于失去

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只有放弃才会有另一种收获。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放弃白皙的皮肤;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弃咖啡和可乐;要想得到永远的掌声,就得放弃眼前的虚荣。

放弃是美丽的,对于一般人而言,这种境界似乎很难达到,现实中要放弃你的至爱的确很难,难过到会心痛,难过到会滴血……但背着包袱走路会更辛苦!只要我们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失去也会变得美好。

一个老人在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一只刚买的新鞋,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但是,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立刻把另一只鞋从窗口扔了出去,没有人可以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但是老人却微笑着解释道:“这只鞋即便再昂贵,对我来说也已经没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准还能穿呢!”

有时我们在面对一些事和东西的时候,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我们都有过某种重要的东西失去的经历,而且都在心里埋下了阴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总是缅怀那些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与其为失去的而懊恼,不如正视现实,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也许你的失去,正是他人的得到。这样我们就会在为所失去的东西而感到伤心难过的同时,得到一种解脱和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如同幸福,不是能靠金钱和拥有东西的多少来衡量的。当今社会的有些富商、老板,整日纸醉金迷、挥金如土、浑浑噩噩,他们开着名车、住着豪宅,但是他们并不快乐。而有些名人,甚至是普通工薪阶层的人,自己省吃俭用,朴素无华,却用心致力于慈善事业,资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虽然他们自己能够享受到的不多,但内心却非常充实、快乐。

选择适合的时机放弃,是获得快乐的最好方法。失去不一定要忧伤,反而会变成一种美丽;失去不一定是损失,反倒是一种奉献。

放弃是为了新的理想的开始

生命中有些东西,就像是握在手中的细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往往要许久之后才会明白,甚至穷尽一生也不会明白!面对已经拥有的,我们又因为曾经得而复失的经历,心里存在着一份忐忑与担心。因为拥有的时候,我们也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放弃也许是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理想的开始!

20世纪初,中国人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术。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中讲述的是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周围站着许多围观的中国人,他们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在中国人被砍了头以后,他们却还鼓掌欢呼起来。而这种欢呼声深深刺痛着鲁迅的心。他身边的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后,忽然站起来,向那个日本同学投去了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他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拯救中国,首先要拯救中国人民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决定用笔来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经典作品,向黑暗的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站起来同愚昧不公进行英勇斗争。他夜以继日地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鲁迅先生放弃了做医生可能会给他带来的荣耀,放弃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毅然地拿起了手中的笔,成了人民的作家,用自己犀利的文字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国民,他以笔为武器,深深地刺进敌人的胸膛。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他无怨无悔地燃烧着自己。为了达到“唤醒国人”的目的,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每一次放弃的同时都意味着有另一个更明智的选择。因为懂得适时放弃,他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放弃,既是遍历归来的路,又是重登旅程的路;不但是对过去诱发深思的路,也是对未来满怀憧憬的路。

坚持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

人总是喜欢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只要自己争取了,就一定能得到,但忘记了看那个东西是否适合自己。美丽别致的鞋子有时是不合脚的,当你撑足了面子,脚却已经疼痛难忍,而你想穿回原来那双合脚的鞋子时,会发现你已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了,后悔都为时已晚了。放弃可能是生活中要时刻面对的清醒选择,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然后轻装上阵,坦然地等待生活的转机,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懂得放弃,才能变得成熟,才能够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些无奈,如果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就会有更多的无奈。放下意味着释怀,释怀意味着无忧无虑,这是佛家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同样也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生会面临太多的诱惑,有的人总是一头扎进去就再也不愿意出来,不愿意丢掉这些本该放弃的东西,这样,他就会在诱惑的旋涡里让自己受伤;人生有太多的欲望,在这些欲望的驱使下有的人只会拿得起,却放不下,最终也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些事,在我们经历过百般努力后,成功却还是遥遥无期,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因为它是我们该放弃的,继续做下去只会给我们带来失败,不妨换一个活法,换一种方式,或许这样我们就会惬意无比。如果我们在一次不经意中得到一个意外的便宜,在我们沾沾自喜之后,一定要赶快放弃,便宜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的杀气,会使我们跌进低谷,以至于遍体鳞伤。每一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我们努力地去打动别人,却不能使他动情时,你不妨学会放弃,把你绵绵的情意,深藏在心底。因为那不是我们要争取的,那是我们应该放弃的,带着他只会让我们伤痕累累。

如果你走进一条死胡同,你应该赶快放弃,及时回头,这样会给你带来新的契机。如果你的成功已达顶峰,你更要学会放弃,这样才能让世人记住你留下的辉煌记忆。如果费尽心思自己却不能开心,那又何必坚持,其实放弃未必不是好的结果!

放下意味着释怀,释怀意味着无忧无虑,这是佛家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同样也是每个人所追求的。

无限欲望使生命远离幸福

弗洛伊德指出:“本能是被历史地决定的。”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都不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结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及内在本质,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也不会绝对的满足,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过度地释放欲望会造成破坏的力量。所以,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它在你的内心随意滋生,不要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要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要具有流水一般的品质,处下而不与万物相争,宽容且能容纳及滋润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