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2959600000039

第39章 免疫性疾病(2)

(2)苍术10g,黄柏10g,忍冬藤30g,桑枝20g,虎杖10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痹阻证。

(3)湿热痹冲剂:每次6岁以下1/3袋,7~9岁1/2袋,10~14岁1袋,每日2~3次。口服。用于湿热痹阻证。

(4)火把花根片:每次6岁以下1~2片,7~9岁3片,10~14岁3~4片,每日2~3次。口服。用于湿热痹阻关节证。

(5)四妙丸:每次6岁以下2~3g,7~9岁4~5g,10~14岁6~9g,每日2次。口服。用于湿热下注,经络痹阻证。

(6)雷公藤多苷片:1~1.5mg/(kg·d),分3次饭后服用,或遵医嘱。疗程3个月。口服。用于风湿热瘀,痹阻关节证。

(7)当归、青风藤、宣木瓜、炒赤芍、透骨草各15g,防风10g。水煎熏洗。用于湿热痹阻证。

2气营两燔证:高热弛张,斑疹显现,面红目赤,汗多渴饮,烦热谵语,关节肿痛,舌红或绛,质干,苔黄,脉洪数。治宜清气泄热,凉营化斑。

基本处方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20g(先煎),水牛角20g(先煎),生地10g,大青叶15g,知母10g,丹皮10g,黄芩6g,玄参10g,天花粉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小儿羚羊散:每次1岁0.3g,2岁0.375g,3岁0.5g,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营两燔证。

(2)复方大青叶合剂:每次0.5~1ml/kg(一次不超过3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热入营血,斑疹瘾瘾者。

(3)紫草丸:每次1~3岁1/4丸,4~6岁1/3丸,7~9岁1/2丸,10~14岁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热入营血,斑疹隐隐者。

(4)犀角地黄丸:每次1~3岁1/2丸,4~6岁1丸,7~9岁1.5丸,10~14岁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热入营血,血热妄行者。

(5)小儿清热宁颗粒:每次1~2岁2g,3~5岁4g,6~14岁8g,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营两燔证。

3痰凝瘀滞证:关节肿胀疼痛,不红不热,两侧对称,得暖痛减,遇寒加重,手足小关节变形,屈伸受限,晨僵,皮肤失去弹性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麻木,并有形寒肢冷,脊椎疼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基本处方乌头汤合桃红饮加减。麻黄6g,制川乌5g,黄芪10g,川芎9g,鸡血藤12g,羌活1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威灵仙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大活络丸:每次6岁以下1/2丸,7岁以上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痰瘀热结,关节不利者。

(2)三七总甙片(冲剂):片剂:每次6岁以下1/2片,7~9岁1片,10~14岁2片,每日3次。冲剂:每次6岁以下1/3袋,7~9岁1/2袋,10~14岁1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痰瘀热结,经络瘀阻者。

(3)雷公藤多苷片:1~1.5mg/(kg·d),分3次饭后服用,或遵医嘱。疗程3个月。用于痰瘀热结,毒邪阻滞者。

(4)瘀血痹冲剂:每次6岁以下1/3袋,7~9岁1/2袋,10~14岁1袋,每日2~3次。口服。用于痰凝瘀滞,关节肿痛变形者。

(5)川乌、草乌、松节、生南星、生半夏各30g。研末酒浸,搽患处。用于痰凝瘀滞证,关节疼痛明显者。

(6)附子、干姜、吴萸、桂枝、法半夏各等份,研粉。蜜调敷足涌泉穴,每日1次。用于痰湿盛者。

4肝肾阴亏证:形体消瘦,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后,拘挛不利,局部常有红肿灼热,疼痛以夜间为重,伴有头晕目眩,耳鸣咽干,手足心热,指甲淡白等,舌红或光,或花剥,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活血通络。

基本处方独活寄生汤加减。熟地10g,牛膝10g,杜仲10g,桑寄生10g,当归10g,白芍10g,党参10g,茯苓10g,独活10g,秦艽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生黄芪15g,独活、川断、狗脊、牛膝、穿山甲(先煎)各9g,寄生10g,熟地10g,青风藤、海风藤各15g。加水煎服。用于肝肾亏虚证。

(2)益肾蠲痹丸:每次6岁以下2~3g,7~9岁4~6g,10~14岁7~8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肝肾不足,风湿瘀阻证。

(3)六味地黄丸(片):片剂:每次6岁以下1片,7~10岁2片,11~14岁3~4片,每日2次。浓缩丸:每次6岁以下1~4丸,7岁以上5~8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肾阴亏,阴虚火旺者。

(4)知柏地黄丸(片):片剂:每次6岁以下1~2片,7~10岁3~4片,11~14岁5~6片,每日3次。浓缩丸:每次6岁以下1~4丸,7岁以上5~8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者。

(5)石菖蒲、小茴香各60g,食盐500g。同炒热,熨于患处。用于关节疼痛者。

警示

1本病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若病情难以控制,可中西药同用。西药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首选阿司匹林。必要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对上述药物无效或伴有严重合并症的可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第三节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病因不明,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临床以持续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淋巴结肿大和草莓舌为特征。急性期约2周,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尚有1%~2%的死亡率。本病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似与“温毒”、“阳毒发斑”较为接近。

诊断要点

1发热持续5天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热峰可高达40℃,抗生素治疗无效。

2具有以下5项表现中的4项者:

(1)双侧球结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2)口唇及口腔表现:口唇干红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3)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呈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床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蜕皮,指、趾甲有横沟。

(4)皮肤表现:常在第一周躯干部出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肛周皮肤发红、蜕皮。

(5)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一过性颈淋巴结急性非化脓性肿胀。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呈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或有轻度贫血,血小板在第2周开始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沉明显增快;血清蛋白电泳显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显著;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转移酶增高。心电图可见多种改变,如ST段、T波异常及心律紊乱等;超声心动图在半数病人中可发现各种心血管病变,如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等。

辨治原则

本病辨证当以卫气营血为纲。初起邪在肺卫,证见发热,微恶风,咽红,一般为时短暂。迅速化热入里,热炽气分,证见高热持续,口渴喜饮,皮疹布发。继入营血,证见斑疹红紫,草莓舌,烦躁,嗜睡。后期气阴两伤,证见疲乏多汗,指趾端脱皮。本病易于形成瘀血,证见斑疹色紫、手足硬肿、舌质红绛等,若是瘀血阻塞脉络,还可见心悸、胸闷、右胁下痞块等多种征象,故瘀血阻络贯穿本病始终。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

处方

1卫气同病证:发病急骤,持续高热,微恶风,口渴喜饮,目赤咽红,手掌足底潮红,面部、躯干皮疹显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或伴咳嗽,舌质红,舌苔薄,脉浮数。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基本处方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g,连翘10g,青黛3g(冲),薄荷6g(后下),牛蒡子10g,大青叶15g,玄参10g,鲜芦根1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银翘白虎汤加减:银花10g,连翘10g,桔梗5g,芦根15g,石膏20g(先煎),知母10g,板蓝根15g,射干6g,黄芩6g,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本病初发,气分热炽者。

(2)银翘解毒胶囊:每次1~2岁1/2粒,3~6岁1粒,7~9岁1.5粒,10~14岁2粒,每日2~3次。口服。用于卫气同病者。

(3)桑菊银翘片:每次1~2岁1片,3~6岁2~3片,7~9岁4片,10~14岁5~6片,每日2~3次。口服。用于卫气同病者。

(4)小儿解表口服液:每次1~2岁5ml,3~5岁5ml,6~14岁1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卫气同病者。

(5)羚翘解毒片(丸、冲剂):片剂: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9岁3片,10~14岁4片,每日2次。丸剂:蜜丸。每次6岁以下1/2丸,7岁以上1丸,每日2~3次。冲剂:每次6岁以下1/2袋,7岁以上1袋,每日2~3次。口服。用于卫气同病者。

(6)桑菊感冒片: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9岁3片,10~14岁4片,每日2~3次。口服。用于卫气同病者。

2气营两燔证:壮热不退,昼轻夜重,咽红目赤,唇干赤裂,烦躁不宁,或有嗜睡,肌肤斑疹,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随后蜕皮,舌红绛,状如草莓,舌苔薄黄。治宜清气凉营,解毒化瘀。

基本处方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20g(先煎),生地10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石膏20g(先煎),知母10g,黄芩6g,栀子9g,玄参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小儿退热口服液(颗粒):口服液:每次5岁以内10ml,5~10岁20ml。颗粒剂:每次5岁以内5g,5~10岁10g,或遵医嘱,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营两燔证。

(2)小儿清热宁颗粒:每次1~2岁2g,3~5岁4g,6~14岁8g,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营两燔证。

(3)小儿羚羊散:每次1岁0.3g,2岁0.375g,3岁0.5g,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营两燔证。

(4)紫草丸:每次1~3岁1/4丸,4~6岁1/3丸,7~9岁1/2丸,10~14岁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营两燔证。

(5)犀角地黄丸:每次1~3岁1/2丸,4~6岁1丸,7~9岁1.5丸,10~14岁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营两燔证。

3气阴两伤证:身热渐退,倦怠乏力,自汗盗汗,咽干唇裂,口渴喜饮,指趾端蜕皮,或潮红脱屑,心悸,纳少,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益气活血。

基本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天花粉9g,生地10g,玄参10g,太子参10g,赤芍9g,丹皮9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玄麦甘桔冲剂:每次6岁以下1/3袋,7岁以上1/2袋,11~14岁1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后期气阴两伤,咽喉肿痛者。

(2)金果饮:每次1~3岁5ml,4~6岁10ml,7岁以上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后期气阴两伤,咽喉肿痛者。

(3)增液冲剂:每次3~7岁1/3袋,8~10岁1/2袋,11~14岁1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后期气阴两伤者。

(4)槐杞黄颗粒:每次1~3岁1/2袋,3~12岁1袋,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阴两伤者。

(5)荣心丸:每次1~3岁2丸,3~6岁3丸,6岁以上4丸,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两伤者。

警示

1对于急性期高热持续不降者,可给予阿司匹林及丙种球蛋白治疗。

2本症患儿须随访半年至1年。有冠状动脉扩张者须长期随访,每半年至少作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直到冠状动脉扩张消失为止。

3如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应予相应治疗。若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需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第四节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多脏器多系统损害并伴有多种免疫学异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多发生于青春期,女性居多,男女的发病比例为1.8暶10。临床上早期出现乏力、发热、关节炎、肌炎、皮肤黏膜症状,后期影响到呼吸、肾脏、神经、心血管、消化、血液等多个系统。临床多呈慢性经过,病死率较高。SLE患者多系先天禀赋不足、饮食、情志、劳欲内伤、六淫邪毒外感所致。在中医文献中并无本病病名记载,依据其临床表现与多种中医病证相关,以红斑性皮肤损害为主的可称为“阴阳毒、“鬼脸疮”、“蝴蝶斑”、“马缨丹”、“日晒疮”;伴见发热的又可归属“瘟毒发斑”;因肾脏损害而见浮肿者,属“水肿”范畴;心脏损害出现心慌者,可称“心悸”;呼吸系统受累以咳喘为主或有胸腔积液者,可称为“咳嗽、“喘证”、“悬饮”;以关节肢体疼痛为主者,属于“痹证”;肝脏损害出现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不适者,可归于“黄疸”、“胁痛”、“癥积”;血液系统病变以慢性虚弱表现为主者,又可属“虚劳”病证。

诊断要点

1全身症状表现:80%~100%的SLE患者早期出现乏力;80%以上患者有发热,大多为高热,少数为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