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2959800000029

第29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5)

§§§第十二节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又称为药疹,是药物过敏最常见的反应。本病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皮肤外用等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皮肤和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药疹的发病机理复杂,可归为两大类,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与非变态反应。前者为主要发病机理。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很多,西药常见的致敏药物有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抗生素类。近年来,随着中药广泛应用及剂型改革,单味中草药、中成药、中药注射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中医学把各种药物引起的全身或皮肤反应,统称为“中药毒”或“药毒”。

诊断要点

根据明确的用药史,药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表现有荨麻疹型药疹、多型红斑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固定性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换剥削性皮炎型药疹、湿疹皮炎样型药疹等类型。

辨治原则

掌握实与虚的辨证。实证者需辨风湿热毒与火毒,虚证者需辨气虚与阴虚。

处方

1.风热证:发病急骤,皮损为丘疹、红斑、风团;皮损有热感,瘙痒剧烈。皮损多发于上半身及头面部,亦可泛发全身。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口干、咽痛,或有咳嗽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治宜祛风清热解毒。

基本处方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苍术(炒)、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炒研)、知母各10g,石膏(煅)30g,甘草(生)、木通各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各9g,薄荷6g(后下),荆芥穗5g,竹叶4g,桔梗6g,淡豆豉、生甘草各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风热者。

2.湿热证:皮肤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流滋,多在下半身,伴胸闷、纳呆、大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祛风清热。

基本处方龙胆草10g,白茅根、生地各30g,丹皮10g,泽泻25g,大青叶30g,金银花15g,黄芩10g,六一散30g(包煎),车前草、连翘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各6g,栀子9g,柴胡6g,生地9g,甘草6g,木通9g,泽泻12g,车前草9g,当归3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湿热者。

3.血热证:皮肤或黏膜发红斑,颜色鲜艳,甚或有血疱、水疱。伴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薄,脉弦细数。治宜凉血清热。

基本处方黄连9g,黄芩、黄柏各6g,栀子14枚。每日1次,用水1200ml,煎取400ml。

备选处方

(1)皮炎汤:生地30g,丹皮、赤芍、知母各10g,生石膏30g,竹叶、银花、连翘各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血热者。

(2)清热凉血方:紫草、银花、丹参、生槐花、丹皮、赤芍、黄芩、制大黄各9g,茯苓皮15g,甘草6g。口干舌绛者加生地12g,元参9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血热者。

(3)黄连解毒汤:黄连9g,黄芩、黄柏各6g,栀子14枚。每日1剂,用水1200ml,煎取400ml。用于血热者。

4.火毒证:皮损全身广泛,侵犯黏膜,肿胀、潮红,或有大疱、血疱。伴严重全身症状,或有内脏损害,如寒战、高热、烦渴。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洪数。治宜清营解毒,养阴清热。

基本处方犀角屑3g,地黄30g,丹皮9g,芍药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犀角磨汁和服。

备选处方

(1)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3.5g,乌犀角(大剂)18~24g(中剂)9~12g(小剂)6~12g,真黄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鲜竹叶、甘草、丹皮各10g。石膏先煎10余分钟后,再入余药同煎,每日1剂,犀角磨汁和服,或研末,或先煎对入。用于火毒者。

(2)清热泻火解毒方:蒲公英15g,银花12g,连翘10g,赤芍、元参各10g,茯苓6g,车前子12g(另包),大黄10g,白鲜皮30g,黄连、黄芩各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火毒者。

(3)清营汤:犀角9g,生地15g,玄参9g,竹叶心3g,麦冬、银花各9g,连翘(连心用)6g,黄连4.5g,丹参6g。每日1剂,加水煎服,犀角磨汁和服。用于火毒者。

(4)解毒凉血汤加减:水牛角6g,生地炭、金银花炭、莲子心各10g,白茅根、天花粉各15g,紫花地丁10g,蚤休15g,生栀子6g,川黄连10g,生石膏30g(先煎),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火毒者。

5.气阴两伤证:皮肤大片脱屑,黏膜剥脱,神疲乏力,纳呆便溏、口干唇燥欲饮。舌红,苔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益气润肤。

基本处方生地30g,玄参12g,麦冬、石斛、沙参、丹参、赤芍、花粉、连翘、炙鳖甲、炙龟板各9g,银花15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解毒养阴汤加减:西洋参3g(另煎对服),南沙参15g,北沙参15g,石斛10g,玉竹10g,玄参30g,佛手参30g,天门冬10g,麦门冬10g,生黄芪15g,丹参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气阴两伤者。

外治

(1)三黄洗剂:大黄、黄芩、黄柏、苦参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取10~15g加入蒸馏水100ml,医用石炭酸1ml,临用时摇匀,每日4~5次,以棉花蘸药汁擦患处。

(2)紫色消肿膏:紫草15g,升麻30g,贯众6g,赤芍30g,紫荆皮15g,当归60g,防风15g,白芷60g,草红花15g,羌活15g,苏穗15g,荆芥15g,儿茶15g,神曲15g。上药共研细面过重箩,每120g药面加血竭花面3g,山柰面6g,乳香、没药各12g,凡士林12g,调匀备用。外敷患处。适用于药物性皮炎,见斑色紫红或紫暗色,微微肿起者。

(3)青吹口散:煅石膏、煅人中白各9g,青黛、冰片各3g,薄荷、川连各1.5g,黄柏2.1g,炒月石18g。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分别研细末,和匀,用水飞3~4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和匀,瓶装封固,勿令泄气。洗漱净口腔,用药少许,吹敷患处。适用于多形红斑型药疹侵犯口腔黏膜者。

(4)紫柄冬青油纱方:紫柄冬青150g,土大黄土20g,紫草90g,银花60g,冰片9g,凡士林1500g,共制成膏倒入消毒纱条内制成油纱备用。用油纱外敷患处。适用于固定红斑型药疹。皮损起大泡、糜烂时勿用。

警示

重型药疹时可危及生命,应结合西医及时进行救治,从而降低死亡率,减轻并发症,缩短病程。

§§§第十三节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皮损,仅有瘙痒感的一种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和局限性皮肤瘙痒症,后者多局限在肛门和外阴部。皮肤瘙痒原因复杂,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常见原因为内分泌失调和冬季瘙痒,肝肾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精神性因素也可引起瘙痒,过度清洁皮肤造成皮肤脱脂干燥而产生瘙痒。目前治疗皮肤瘙痒常用西药抗组胺药、钙剂及激素等。风瘙痒的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此书中尚有“谷道痒”、“阴痒”等症状的描述。《外科证治全书》提出“痒风”的病名。

诊断要点

1.本病多见于成人和老年人,冬季易发病。

2.本病的特征是皮肤阵发性瘙痒,受热或辛辣刺激后加重,但皮肤上不见原发疹而仅有抓痕、结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损害。病久可出现苔藓化或湿疹样改变。

辨治原则

掌握实与虚的辨证。实证者需分清风湿热的主次兼夹,虚证者多为血虚风燥。

处方

1.风热郁表证:周身皮肤瘙痒,热甚痒剧,得冷则痒止。皮色鲜红,搔抓后津血出时痒止。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治宜疏风清热,调和气血。

基本处方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苍术、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10g,石膏(煅)30g,甘草、木通各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空腹服。

备选处方

(1)荆防方:荆芥穗、防风、僵蚕各6g,金银花12g,牛蒡子、丹皮各9g,紫背浮萍6g,干生地9g,薄荷4.5g,黄芩9g,蝉衣4.5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空腹服。用于风热郁表者。

(2)秦艽丸:秦艽30g,苦参30g,大黄(酒蒸)30g,黄芪60g,防风、漏芦、黄连各45g,乌蛇肉15g(酒浸焙干)。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每日1次,食后温酒送下。用于风热郁表者。

2.风寒袭表型:周身皮肤瘙痒,遇风着凉后则痒剧。如入睡脱衣或晨起穿衣之际则阵发瘙痒。气温适宜或入睡被褥温暖则痒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基本处方麻黄、僵蚕、防风、荆芥、薄荷、甘草各6g,苍术、桃仁、红花、归尾、赤芍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桂枝汤加减:麻黄、桂枝各6g,白芍、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各10g,炙甘草5g,干姜6g,红枣5枚等。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风寒袭表者。

3.血虚风燥证:周身瘙痒,痒如虫行,夜间尤甚,皮肤干燥。有抓痕或覆细薄鳞屑。病程迁延时间较长,伴精神倦怠,面色白、头晕、心悸、失眠、纳呆。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基本处方生地、熟地、天门冬、麦门冬、当归、赤芍、白芍各10g,鸡血藤、首乌藤各15g,黄芪12g,防风10g,刺蒺藜15g,苦参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当归饮子:熟地、何首乌、黄芪、白蒺藜、当归各15g,白芍、川芎、荆芥、防风各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血虚风燥者。

(2)地黄饮子加减:熟地30g,何首乌15g,当归9g,生地15g,元参12g,红花3g,牡丹皮9g,蒺藜土2g,僵蚕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血虚风燥者。

(3)润燥止痒胶囊:每次2g,每日2次,口服。用于血虚风燥者。4.湿热下注证:多见于肛周、女阴、阴囊等部位。瘙痒为阵发性,夜间痒甚。瘙痒多突然发作,瘙痒剧烈,往往抓至血出疼痛方痒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基本处方龙胆草、柴胡各6g,泽泻12g,生地黄、车前子、木通各9g,当归尾3g,栀子、黄芩各9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三妙丸合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连翘、苍术、茯苓、山栀、泽泻、蚕沙、萆薢、防己各10g等。用于湿热下注者。

(2)湿毒清胶囊:每次2g,每日2次,口服。用于湿热者。

外治

(1)肤康外洗液:野菊花、地榆、藿香、茵陈各30g,荆芥20g,甘草15g,冰片5g,薄荷15g。每天一剂水煎成2000ml,微温外洗患处。

(2)肛门瘙痒熏洗方:苦参30g,地肤子、蛇床子各16g,黄柏、蝉衣各10g。每日1剂水煎成2000ml,微温外洗患处。

(3)女阴瘙痒病外洗方:荆芥、苦参、大黄、地榆各30g,黄柏20g,枯矾、川椒各15g,白鲜皮20g。每日1剂水煎成2000ml,微温外洗患处。

(4)止痒洗剂:川椒15~30g,细辛4~10g,川槿皮、苦参各20~30g,射干、黄柏、连翘、五倍子、苍术、白鲜皮各15g,百部、蛇床子、地肤子、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苍耳子、艾叶、白矾、菊花、马齿苋各30g,金银花50g,儿茶、白芨各12g,白芷10g,海藻、大黄各20g,石菖蒲9g,蚤休15~20g。上药加水1公斤,煎45分钟后去渣,将药渣同前法重煎2次,将3次煎出液混合分3次备用。用时加温以不烫手为宜。有炎性渗出液结痂时,可以湿敷;有皮损者可轻轻擦洗;会阴部可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后再坐浴。

(5)坐浴方: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各15g,黄柏10g,秦皮、川椒各6g,薄荷3g,枯矾12g。上药水煎,坐浴。每日1~2次,每次10~25分钟。10天为一疗程。

(6)纳药方:光杏仁50个。杏仁捣泥,加入硫黄末、枯矾末各3g,以白芨水泛为丸,雄黄末15g为衣,取纱布裹药纳入阴内,24小时后取出。

警示

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镇静安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或阿米替林),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严重者可应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