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幸福课
296200000017

第17章 第十课烦恼的背面就是幸福(1)

生命的解脱

古人有一句诗叫“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烦恼似乎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无论古今,贫富贤愚,大家都希望能够解脱烦恼,快乐常驻。那么如何才能求得生命的解脱呢?

提到自己的工作,北京某广告公司设计师小孙满口抱怨,干这行的谁不是身心疲惫?他到公司两年,几乎每天都加班。每天早晨累得都不想起床,下了班就瘫坐在电视机前,看不进去书,不愿听电话,不愿去做运动,不愿见朋友,也没有时间与爱人交流。

“很多时候,我想抗议!我宁愿少拿一点钱,让自己有点私人空间,享受家庭的时光,我不觉得工作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可是没有人这么想,大家都拼命干活,拼命挣钱,社会的评价标准还不就是挣钱的多少吗?

与小孙的命运相似,有一位在工作小有成绩的年轻人,当他达到事业的巅峰时,突然觉得人生无趣,他来到庙里向一位得道的高僧求教。

这位高僧听了年轻人的诉说后,给他指出了一条出路。高僧说:“鱼无法在陆地上生存,你也无法在世界的束缚中生活;正如鱼儿必须回到大海,你也必须找到自己的归宿。”年轻人无奈地回答:“难道我必须放弃一切事业,进入山里修炼?”

高僧说:“不!你可以继续你的事业,但同时也要回到你的家庭里。那才是你今生真正的归宿。”

年轻人豁然开朗,高高兴兴地辞别高僧,寻找自己的新生活去了。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出世之道尽在涉世中。”想求得真正的解脱,厌离避世是行不通的。常言道:大隐隐于朝野,只有重回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才能从中找到解脱烦恼的钥匙。

有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用功否?”

禅师回答说:“用功。”

问:“如何用功?”

禅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睡觉。”

那人继续问:“所有的世间人都是如此吃饭睡觉,与和尚用功难道不同吗?”

禅师回答:“不同。”

问:“有什么不同?”

禅师回答:“世间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索取;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在禅宗来看,人人皆可成佛,人性中就有佛性,了却烦恼,直证菩提就在当下。真正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引用两句偈,就是“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就是一种没有负担、轻松随意的心情。“烦恼即菩提”,不用等着往生彼岸当下即解脱。

魔鬼就在你心中

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的“烦恼”的来源,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们在周日的晚上把自己对未来一周的忧虑与烦恼写在一张纸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将纸条投入“烦恼箱”。

一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箱子,将所有的“烦恼”还给其所属的主人,并让志愿者们逐一核对自己的烦恼是否真得发生了。结果发现,其中90%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随后,心理学家让他们把过去一周真正发生过的烦恼记录下来,又投入“烦恼箱”。

三周之后,心理学家再次把箱子打开,让志愿者重新核对自己写下的烦恼,这次,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已经不再为三周之前的“烦恼”而烦恼了。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会发现:烦恼这东西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却很少;自认为沉重到无法负担,转瞬也便如骤雨急停。人生的烦恼多半是自己寻来的,而且大多数人习惯把琐碎的小事放大。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的威力,人生的得失,都没有必要太过计较,太较真了就容易受其影响。我们降落到这个尘世中并不是来寻找烦恼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成日在忧伤和苦闷中度过,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快活地奔走在眼花缭乱的世界,在杂乱中寻找宁静,在失意中追寻进取,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者,这样的人生才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好比是一个小小的院落,脸上的五官就是五个房间,而心脏则是大厅。想要生活在一个宁静的院落里,那么我们就必须保证这五个房间和一个大厅都处于安静的环境之中,尤其是大厅的宁静,显得尤其重要。心中的安宁是一切外在事物宁静的源头,因此心脏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五官的总领,只有当人们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时,五官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闻到的以及所尝到的才有可能是甜蜜和幸福。

还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茶几上摆放着十几个水杯,这些杯子材质不同、造型各异、品位悬殊。心理学家对实验者说:“你们如果口渴的话,就自己拿个杯子倒杯水喝吧!”

正值暑天,大家聊了一会就觉得口干舌燥,便纷纷起身去选杯子倒水。等到每个人面前都有了一杯水之后,心理学家突然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选杯子时有个共同点?”

众人互相对视了几眼,都摇了摇头。

“你们看看茶几上被挑剩下的杯子,大多是劣质的塑料杯或纸杯。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好的东西,你们的心思就这样有意或无意地表露出来了。这样的心思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是你们当中大多数人在选择杯子去倒水的时候都忘记了,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水杯。水杯的优劣对水质的好坏影响并不大。”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我们往往很容易被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牵绊,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难免自生烦恼。这正是“野花不种年年开,烦恼无根日日生”。

作家吴淡如女士曾经在她的文章中提到过这样一组数据:

我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那些事根本不会发生;30%是无论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另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象;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的脑袋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烦恼,活该你烦恼。只有8%的烦恼勉强有些正面意义。

吴淡如问她的读者:“看了这些数据,你要不要删除你92%的烦恼?”是啊,看了这些数据,我们是否应该主动删除自己那92%的烦恼呢?

魔鬼不在心外,魔鬼就在自己的心中。古代的思想家王阳明也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这样看来,自己的敌人就在自己心里,贪嗔痴疑慢、消极懈怠、忧愁烦恼,无一不是阻碍我们精进的心魔,能将其降伏者,也只有我们自己。

没有谁捆住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牵挂得太多,我们总是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被人性中负面情绪的力量所牵制。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洒脱的境界。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此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打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懊恼而种兰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