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15

第15章 艺苑文界篇(1)

艺术文化体现着一个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程度。身为艺术文学界的名流们,用他们的才华与张扬的个性书写着艺术的人生。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身上发生的种种琐碎的事情,从而开启整个历史文明的大门。

孔子是不是私生子?

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传统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丘,被捧到令人吃惊的高度,而关于孔丘的出生情况,也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现今一般通史书上,对孔丘即孔子的出生皆语焉不详。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仅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父叔梁纥,曾做鲁陬邑宰。……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年73岁。”其他通史著作,如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亦大致如是,有的甚至更为简略。关于孔子的出生,从各种史料记载看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野合”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于“野合”,唐朝人作过一个解释,认为这是叔梁纥年老而孔子母亲颜徵在年少,两人的结合不符合礼仪。如司马贞《史记索隐》便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2)祈祷而生说。这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说法。说孔子的父亲和母亲祈祷于尼丘山,感受黑龙的精灵而生孔子。此说见于东汉郑玄《礼记·檀弓正义》所引《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在今天看来此种说法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

(3)梦生说。这种说法和第二种相似,也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荒诞之说,且同样见于谶纬书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汉的今文经学家的政治观点。他们为了把孔子尊奉为神,在他的出生问题上也要加进许多神秘的东西,显得与凡人不同,似乎唯有如此,孔子才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人”。《春秋演孔图》记载说:“孔子母徵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又说:“孔子母颜氏徵在游太冢之陂,睡梦感黑帝使请己,以往,梦口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这种荒诞的说法,把孔子说成是其母梦感黑帝神而生,实在可说是玄虚至极。当原始宗教还未被消灭的时候,一位伟大人物的诞生,自然有许多附会的神话,这是不足为奇的。上述第二、第三种说法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4)私生子说。这种说法见于蔡尚思等著《孔子思想体系》一书。该书作者根据历年积累的资料,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颜氏女既然能向孔子隐瞒有关其父的事情达很长时间,说明她生孔子前一定远离孔家独居。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这些都证明孔子的母亲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少女,可能是奴隶或平民的女儿,与叔梁纥显然属于两个阶层。因此,对于“野合”,该书作者认为只能是指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因此得出孔子是个私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史记》等书中所记载的“野合”说的新的解释。说孔子是个私生子,对于孔子的“圣人”地位,似乎是一个沉重的动摇,圣人或曰儒家的祖师爷居然与私生子画上了等号,看来太不恭敬。然而,重要的是事实本身,观念应来源于事实。所以,实事求是地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是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孔子的出生之谜作一番科学的研究,尚有待于今后的努力。

孟轲是什么时候被称为“亚圣”的?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孟之道作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一直在历代社会生活和多种学术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教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达2000余年。历代许多学者一直这样认为,汉武帝独尊的“儒术”也就是孔孟之道。

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当时,孔孟尚未并尊。非但孔孟没有并尊,而且孔子也没有被独尊。公元前后刘歆为了帮助王莽做皇帝,说周公才是儒教的教主,孔子只是传播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的第一个传教师。一直到唐初,周公仍然是“先圣”,孔子仍然屈居“先师”之位,在国立太学举行祭祀先儒仪式时,座位排在周公侧面,不能正面接受皇太子奉献的“太牢”,至于孟轲,连站在周孔两边陪祭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并尊了。

一直到唐代,唐太宗用杀兄逼父的手段登上皇帝宝座后,下令将周公庙从太学里迁出去,从此孔子才由“先师”升为“先圣”,唐太宗同时下令封孔子大弟子颜回为“先师”,让他顶替孔子原先的位置。“周孔之道”,成了“孔颜之道”。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诏孔子庙以颜回配称“亚圣”。而孟轲,无论官私史籍,都还是将他看作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尚没有跨进孔庙的门槛。

清朝著名的考据家赵翼,作过一则考证,题为《尊孟子》,说是孟轲被尊于宋朝,“宋人之尊孔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其说畅于(皮)日休也”。杨绾是唐代宗的礼部侍郎,在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即“安史之乱”结束的那一年,上疏要求皇帝批准《孟子》与《论语》、《孝经》同列一经作为科法考试的必读教科书。这一建议,虽然未被采纳,却是孟轲被统治阶级看作可与孔子并列的首次记录。与杨绾同时代的赵匡,是经学更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特别表彰孟轲。以后又过数十年,韩愈著《原道》,说是中国有一脉相承的“道统”,由尧舜开始,经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直到孔子传给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本意是说唯有他韩愈才能上追孔孟,复兴“道统”。但效果或许出乎他的预料,从此人们对《孟子》以更大注意了。以后又是数十年,皮日休在唐懿宗时曾向朝廷连上二本:《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请孟子为学科书》。他宣称,如果《孟子》不列为教科书,则势必“儒道不行”、“圣化无补”。晚唐以后,孟轲其人其书的地位,便在不断上升,割据“天府之国”的后蜀君主孟昶,首先在其石刻儒学教科书中,列《孟子》于十一经之中。北宋统治者翻刻的儒家经典也将后蜀“石经”作标准版。南宋之后,尊孟之风步步升级。

孔子和孟轲都以严分夷夏著称,但是所谓“夷狄”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无不喜欢同他们拉关系,金朝不仅加封孟轲为邵国公,还将孟轲在孔庙中的地位,由后堂移至正殿,建塑像于孔子右侧,与颜回相对侍坐。

“孟子的升格运动”在明清两朝还在继续,明世宗宰相张璁提出孟轲代替颜回成为“亚圣”的主张,理由是孟轲与孔子一样,“少也贱”,而且自幼失父,有人说他是子思的弟子,其实他自己说那是“私淑”,没有正式拜师。清朝统治者入关后,立足甫定,又大力表彰孔孟之道。乾隆九年,清朝皇帝又正式下令封孟轲为“亚圣”,但作为心理补偿,又封颜回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子思为“述圣”,自此,孔孟之道的名实统一总算完成。

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孟子被尊为“亚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东汉学者赵岐在《孟子题辞》一文中,就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只不过封建统治者还没有公开承认罢了。

孟子之所以被尊为“亚圣”,也并非是由于和孔子一样“少而贱”,又无师徒名分拘束,不受父子关系的牵累。而是他继承、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殊功于圣门。元文宗的圣旨对为什么追封孟子为“亚圣”有段说法:“孟子百世之师也。方战国之纵横、异端之充塞,不有君子,孰任斯文?观夫七篇之书,倦倦乎致君泽民之心,凛凛乎拨本澄源之论。黜霸功而行王道,距坡行而放淫辞,可谓有功圣门……可加封为邹国亚圣公。”

以孟轲与也曾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亚圣”的颜回相比,他们虽同为儒教大师,但各有特点。颜回亲承孔教,德才过人,倍受孔子赞赏,可惜寿命不长,仅留下了些与孔子的对话,后人对他的尊崇,其主要原因出自对孔子的赞扬。而孟轲后孔子百余年,正是儒家传统衰微时期,正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说:“仲尼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唯独孟子能倡导儒学,宣扬周孔之道。韩愈说:“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孟子的七篇著述,早在汉代就由“子”书地位上升到“传”,五代开始列为经书。宋、元、明、清各代都为科举必考之书。《孟子》与《论语》并称,儒家学说也被通称为孔孟之道。由此可见,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后人对其评价不断发展的结果。

陶渊明是否是奚族人?

陶渊明是我国重要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的诗歌平淡自然,却于平淡中见真醇。他的蔑视权贵,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的气节给后世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树立了榜样。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陶渊明出身何族?这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们都很自然地认为陶渊明是汉人。因为史籍中既没有陶渊明出身于其他民族的明确记载,也没有人著文说陶渊明是少数民族作家。把陶渊明出身何族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是近代学者陈寅恪,他认为陶渊明不是出身汉族,而是奚族。陈寅恪的观点提出来后,陶渊明的身世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要考证陶渊明出身何族,首先得弄清他的世系。关于陶渊明的世系,历来史传都说晋代大司马陶侃是他的曾祖,虽然对此说也有人怀疑过,但《宋书·隐逸·陶潜传》说:“曾祖侃晋大司马。”萧统《陶渊明传》也说:“曾祖侃晋大司马。”《晋书·隐逸·陶潜传》说他是“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南史·隐逸·陶潜传》也说他是“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由于史传众口一词,而反对理由不足,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遂为定论。

陈寅恪认为陶侃、陶渊明出身奚族,这一观点见《〈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书。该书称“江左名人如陶侃及陶渊明亦出于奚族”。其考证方法是从论证陶侃为奚族人入手的。陈寅恪论证陶侃出身奚族,理由有三:其一,陶侃本不是“浔阳柴桑人”,而是鄱阳人,在西晋平吴后才迁家于浔阳,而鄱阳原是奚族居住的地区。他说:“《晋书》陆拾陆《陶佩传》略云:‘陶侃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浔阳’。”为什么鄱阳境内的奚族人在西晋平吴后要迁到浔阳去呢?他解释说:“鄱阳境内奚族以勇悍善战之故,晋平吴后,遂徙之于庐江郡内当日交通较为便利之浔阳,易于控制。”其二,他引《世说新语》温峤骂陶侃“奚狗”为例,以证陶侃为奚人:“《世说新语·容止》篇,石头故事,朝廷倾覆条记庾亮畏见陶侃,而温峤劝亮往之,言曰:‘奚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陈寅恪详细列举分析了史传所载陶侃后人在晋宋时的情况,得出结论说:“其诸子凶暴虓武,颇似善战之奚人,似更为可疑。”

陈寅恪论证陶侃出身奚族的第三条,持论微弱:“其诸子凶暴九兜武,颇似善战之奚人,似更为可疑。”这只是怀疑的理由,不能作为陶侃出身奚族的证据。但陈寅恪却忽略了《晋书》的一条记载,这条记载对于考证陶侃出身何族是有帮助的。《晋书·陶侃传》说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其意思是陶侃出身不是名门大族,他的生活习惯也跟华夏地区不一样。它实际上暗寓着陶侃出身低微而且不是汉族。也许由于这两个原因,陶侃在晋代虽做到了大司马的高官,却很受同僚的歧视。陶渊明一生很不得志,大概与此也不无关系。

陈寅恪“陶侃陶渊明出身奚族”说,作为一种新的观点,响应者不是很多,而反对者却大有人在。例如古直《陶侃及陶渊明是汉族还是奚族呢》一文,就针对陈寅恪的说法,为陶侃、陶渊明出身并非奚簇作辨析。其大意为温峤骂陶侃为奚狗,犹如古代北方人骂南方人为蛮子,蛮子固非少数民族,则奚狗也不是奚人。陶侃的后人中也有不凶暴的,因此不能断定陶侃就是奚人。陶侃不是奚人,则陶渊明是汉族作家自属无疑。

李白祖先是何人?

对于李白的家世,李白本人在自己的著述中有过一些介绍:“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与安州裴长史书》)这些自述,语焉不详,很难从中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在《赠张相镐》这首诗中,李白又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攻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候,当年颇惆怅。”这里也只提远祖,而讳言近代。总之,从李白的自述中,很难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