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19

第19章 艺苑文界篇(5)

又一说法,莫扎特答应陌生人谱《安魂曲》,要求去布拉格,身体已经不行。他不断服药,仍然脸色苍白,神情忧郁。他一回到维也纳又潜心于《安魂曲》的创作,病情越发恶化,莫扎特的夫人康斯坦采为了分散他的忧愁,陪他去郊区游乐场。到了郊外,莫扎特却流着泪对妻子说:“《安魂曲》是为我自己写的,我的日子不长了……肯定有人给我投了毒药,这个念头一直纠缠着我。”夫人的安慰和说服都无济于事,她认为《安魂曲》太刺激他的神经,只好请来医生,并拿走了《安魂曲》。莫扎特的病果然好了几天,但不久又重新陷入忧郁,离世长逝。正因为萨利埃里妒忌他,人们认为有可能萨利埃里下了毒药,害死莫扎特。

后来,前西德大学麻醉学教授尤尔根·瓦维尔花费了几年心血研究这个疑案,他仔细研究了莫扎特晚年生活资料的档案,否定了莫扎特被毒死的可能,因为铅中毒病人会导致手指颤抖现象,但从莫扎特临终前几天写的信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并推测他得了一种当时无法医治的血液感染病。也有人推测他是得肺痨病而死的。但也有人认为莫扎特身体本来就极度虚脱,加上过分紧张的脑力劳动,已经造成身体彻底崩溃,根本无需下毒,所以下毒纯属莫扎特自己神经衰弱的一种幻觉。

莫扎特到底是在恶意安排的神秘恐怖气氛下被夺去生命,还是被妒忌他的宫廷乐师萨利埃里所毒死,或是由于贫困和过度的劳累引起致命的疾病而长逝于世,至今还是个谜。

贝多芬如何耳聋和死亡的?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30分,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最终被病魔交响曲所淹没,在维也纳“黑西班牙人”公寓与世长辞。在2万多人的送殡行列中,一位悲伤无比的演员正站在威陵公墓的台阶上,声泪俱下地朗诵着诗人葛里帕查撰写的感人肺腑的悼词:“一位音的最后大诗圣、高贵音的艺术之媒人、前辈大师不朽的光荣的继承人,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的伟大艺术的扩大者,如今已结束了他那历尽沧桑的一生,我们泪下沾襟,如断了琴弦,伫立在那行将消失的他的歌声前面……”

贝多芬一生与病痛为伴,特别是在他32岁时,耳聋加剧,这对当时正步入创作成熟期的贝多芬来说,打击特别沉重。他的性格开始变得更加暴躁、孤僻,并由绝望而企图自杀。那么,导致贝多芬耳聋的病因是什么呢?世界上有关音乐大师耳聋的病因文献极多,但都缺乏权威的说服力。当时维也纳病理博物院乔安华格纳医师被请来主持了对贝多芬的尸体进行病理解剖工作,可惜的是乔的解剖报告只提供了死者死后的耳疾情况。于是,有人便从他早年的疾病中去寻找线索。在1797年夏天,贝多芬曾经患了严重的下痢,时好时坏,前后拖了6年之久。现在推测起来。可能是得了肠伤寒。伤寒是属于热病的一种,有可能造成年轻时发作的重听。在许多贝多芬的传记中,都描写其脸上有许多凹凸不平的小疤痕。或许他在孩童时代曾得过天花。这些都有可能造成耳聋。有人指出,贝多芬在听力衰退的22年里,曾使用了各种工具来帮助听力,有时还使用一支木质鼓槌,一端咬在上下牙缝之间,另一端则附在钢琴上,这样声音的振动可沿着鼓槌而到牙齿再经头骨传入耳内。可见贝多芬耳部负责传导声音功能的一些器官也有病变。

为确定贝多芬的耳聋病因,求得病理学上的印证,曾于1863年和1888年两度开棺检验贝多芬的头颅骨,一共获得9块头骨片,但偏偏找不到他的颞骨,这就无法使人研讨出音乐家耳聋的真正病因了。颞骨何在?这又是个未解之谜。耳科学家波立兹是现代对颞骨研究的权威人物,曾研究耳聋病理多年,他对此同样没有结果。最近,英国尤维尔区医院风湿科顾问医师、业余大提琴手帕尔福曼在清理和研究了贝多芬私人信件、尸体解剖报告10年后,认为:“作曲家的胸腔感染、胃病、严重背痛和关节痛最后导致了贝多芬的耳聋。”他说,这种耳聋的最严重病症可以说是由肺结核引起的。当贝多芬16岁时,结核病夺去了他母亲的生命。贝多芬20多岁时开始逐渐失去听力,后来的20多年里他完全丧失了听力,忍受着腹泻、水肿、痢疾和痛风等病痛。

关于贝多芬死亡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严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是在55岁的时候发现得了置他于死地的严重肝病。但帕尔福曼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异议。他根据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折磨了这位作曲家20多年的许多病痛是由一种少见的风湿病引起的,这种风湿病慢慢侵袭身体,使身体的每个器官发炎。贝多芬的病痛如此之剧烈以至于他禁不住要自杀。最后,贝多芬被这种风湿病折磨致死。他同时指出,一种简单的现代药物本来可以治好使贝多芬耳聋的疾病,如果用现代的类固醇给他治疗和给他做肝脏移植手术,可以使贝多芬多活许多年,让他完成“丢失”的第十交响曲。

法国著名作家、贝多芬的同时代人阿尔方斯·卡尔在《在椴树下》一书中,对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记叙道: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来信说自己在维也纳牵连进一桩麻烦的事件中不能摆脱。只有伯父出面才能帮他脱离困境。贝多芬接信后立即动身,为了省钱,他徒步上路。夜幕降临时,他停在一家简陋的小房子前,请求主人留宿。那晚,他疲惫不堪。主人接待了他,并邀他共进晚餐。之后,一家人弹起了贝多芬的乐曲。作曲家虽不能听见乐声,但看着主人愉快的神情,便走上前去看谱,没想到竟是自己的交响乐章。贝多芬蓦然坐在旧钢琴前,即兴弹起了不少曲子。这便是他最后的一次演奏。入夜,贝多芬辗转反侧,难以成寐。他感到浑身发烧,觉得气闷难忍,于是爬起身,赤着双脚到田野里徜徉。贝多芬在外面滞留了很久,夜的寒气砭人肌肤,回来时他已冷得发抖。他们(主人)从维也纳请来一位医生,经医生诊断是肺积水。医生说,即使精心护理,也只能维持一二日,他的生命已危在旦夕。这时,知道贝多芬病重的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胡梅尔来看他,但贝多芬已不能和老友交谈,仅用饱含感激的目光凝视着他。胡梅尔弯身俯视着贝多芬,用听音筒对他喊,表示他在这种情况下会见老友的悲伤之情。贝多芬从听音筒依稀听见几句大声的喊叫之后,顿觉畅然,他两眼奕奕闪光,对老朋友说:“胡梅尔,我果真是个天才吗?”说完这句最后的话,他两眼直勾勾地凝望着,张大了嘴,猝然断了气。

后来,有的研究专家还试图从贝多芬的家庭关系上来揭开作曲家的死亡之谜。我国学者赵鑫珊在《贝多芬之魂》一书中认为:贝多芬过早地离开人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忘恩负义的侄儿造成的。长期的烦扰,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给他的精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比如他的侄子卡尔居然在别人面前管贝多芬叫“老傻瓜”,只要人家看到他同贝多芬这个“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觉得丢睑。只要贝多芬对他严加管教,言语过重,这个无赖就会再度用自杀来威胁。但是尽管这样,贝多芬对他慈父般的爱还是有增无减,并且一再迁就他。1826年12月1日,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硬要去军队服役,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那天贝多芬衣着单薄,在旅途上得了严重风寒,从此一病不起。据当年44岁的医学博士瓦鲁特的报告说,那晚贝多芬只好落脚在一个乡村客店里过夜,房子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既没有炉子取暖,也没有过冬的窗户。第二天将近中午,他开始发寒热,浑身不住地发抖。12月2日,当他回到维也纳时,完全是个死去活来的老人。可卡尔获得伯父卧床不起的消息,竟无动于衷,依然在咖啡馆里打弹子。严重的肺炎过后,接着便是肝硬化,最后引起水肿。3月23日,贝多芬立下了仅一句话的遗嘱:“无条件地将自己的一切留给我的侄子。”翌日早晨,人们为他举行了最后一次洗礼仪式。有的学者更明确地说:贝多芬实际上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没有他,作曲家还可活上好多年。

或许,探究贝多芬耳聋和死亡的原因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病痛的折磨和与尘音隔绝的状态下,仍创作出了一曲曲世界名曲的精神,令人无限敬仰。他的“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后来人。贝多芬是永存的。

《第十交响乐》是贝多芬创作的吗?

凡欣赏过贝多芬作品的人,无不为他那优雅的奏鸣曲所陶醉,为他那巨人般的交响乐所震撼。贝多芬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交响性的。1800年4月2日演奏的《第一交响乐》被认为“在某些技术方面虽同18世纪的交响乐风格有密切关系,……但每一乐章都是独创的,处处都潜伏着(伟大的)贝多芬的因素”。1802年创作的《第二交响乐》比第一交响乐更有气魄,显示出清明恬静、胸襟宽广的意境。同年创作的《第三交响乐》,又名《英雄交响乐》,被认为是“新思想的缩影,是文艺中不可思议的伟迹之一,是一个作曲家在交响乐的历史和一般音乐史上迈出的最伟大的一步”。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一文中赞叹它是“巨大的迷宫,深密的丛林,剧烈的对照,不但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建筑,亦且是空前绝后的史诗”。1806年创作的《第四交响乐》是贝多芬和勃仑斯维克订婚的一年,在这件可爱的作品中,泄露了他爱情的欢欣。《第五交响乐》,人称《命运交响乐》,它写了整整三年,音乐评论家们认为,它永远是交响逻辑的完美的典范。在全部交响乐中,这是结构最谨严,部分最均衡,内容最凝炼的一阕。《第六交响乐》创作于1807年至1808年间,又名《田园交响乐》。这是一部真正的古典交响乐。这阕献给大自然的颂歌,以深邃的平和、恬静的节奏、平稳的转调,使听者充满了语言难以形容的安谧和清香。第七、第八交响乐创作于1812年,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以奔腾兴奋的气氛表现了酒神节大规模的欢乐场面;后者似乎是一篇幽默的小品文,“像儿童一般,他作着音响的游戏”,仿佛是对交响乐的嘲弄。1823年,也就是创作完《第八交响乐》的11年之后,贝多芬推出了《第九交响乐》,音乐史家把这阕公认为是贝多芬将他过去在音乐方面成就的一个综合。

贝多芬是否写过《第十交响乐》,这一直是萦绕在音乐史家们心中的一个谜。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一书曾经记述,贝多芬在1824年9月17日致苏脱兄弟信中这样写道:“艺术之神还不愿死亡把我带走;因为我还负欠甚多!在我出发去天国之前,必得把精灵启示我而要完成的东西留给后人,我觉得我才开始写了几个音符。”他的未来计划中有《第十交响乐》。1827年3月18日他在写给其秘书莫希尔斯的信中说:“初稿全部写成的一部交响乐和一支前奏曲放在我的书桌上。”但这部初稿一直未被发现。朗格倾向于认为贝多芬并未写《第十交响乐》,因为在创作《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乐》时,他已开始认识到自己已经达到大型音乐结构的极限。他以前所耕耘的一切音乐体裁的领域都已达到它们的终点,他的攻城槌已经没有冲击的对象了。

1988年10月8日在伦敦举行的音乐会上奏出的贝多芬《第十交响乐》,这首全曲只有14分钟的交响乐,轰动了世界。这是谁的发现,抑或是后人的伪作,这是首次听到这阕交响乐听众的第一个反应。苏格兰音乐家巴里·库珀极度兴奋地挥着乐谱告诉记者:“你们瞧,一切都是真正属于贝多芬的。我唯一的功劳就是辨认了这些谱表。我把它作了调整和补充,就像贝多芬本来就会这样做的那样。在这方面我是很在行的。因为我是一名音乐学教授。”早在1983年,34岁的库珀正准备写一本题为《贝多芬的创作过程》的著作,他在柏林钻进了普鲁士文物国家图书馆,他非常艰难地辨认了贝多芬乱涂乱写的音符。有一页纸上标明是“交响乐”,其他一些纸片是奏鸣曲和四重奏的初稿,某些主调就在那几张谱表上。这位音乐家称自己“在可以辨认的一堆杂乱的字迹中。我能分辨出这是有目的、有步骤地写下的《第十交响乐》的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