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34

第34章 遗迹寻觅篇(3)

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人(当代有学者提出新说,认为是西班牙加利西亚人),1451年(一说1446年,一说1435年)出生于一个纺织毛织品的行会手工业者家庭。祖父、父亲都是织布匠。哥伦布在父辈的纺织机上度过了童年,但他并没有继承和安于父辈的先业,而是别的影响将他引向了一条使他驰名遐迩的轨道。热那亚是一个国际贸易的著名商港,商贾云集,商船进出络绎不绝,异国的香料、货物散发着诱人的馨香。哥伦布在干活之余,常去码头上看热闹,在那里他才得知世上有珍禽奇兽、奇花异草、香瓜佳果。不久,他由一旁观者变成一个猎奇冒险的实践家。大约在满14岁之后,他即投身海洋当了一名见习水手。后来他曾多次参加远航,南到几内亚,北到冰岛,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并听说了许多关于西航可以到达东方的故事。他热爱知识,勤奋好学,曾细心阅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在现今保存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城哥伦布图书馆中的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上,有哥伦布亲笔作的边注264处。他还读过许多关于“地圆说”的论著,并相信地圆说。1476年他因偶然事故来到葡萄牙,逐渐形成西航去印度的思想。他曾向意大利著名地理学家托斯卡内里写信求教,并得到一幅托氏绘制的世界地图。于是,他根据托斯卡内里“向西航行,即能到达那个生产各种香料和宝石最多的国家”的指引,大胆地为自己制定了一项西航去印度的计划。他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只有2400海里,到中国只有3350海里,从而把地球缩小了70%,这是哥伦布始料难及的。当他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地把“西航计划”呈献给葡萄牙王若奥二世,请求支持时,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被看作“是个吹牛大王”而轰出宫廷。哥伦布愤然离葡萄牙,移居西班牙。

西班牙是葡萄牙的紧邻,占有伊比利亚半岛总面积的4/5,扼地中海通往大西洋航道的咽喉。15世纪末,统一后的西班牙,是当时西欧的强国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战事频繁,国库空虚,迫切要求向海外扩张,寻求金银。哥伦布的计划正中西班牙统治者的下怀。但统治者内部对此计划意见不一,并没有马上接受,直到哥伦布来西班牙6年后,几经周折,才在王后伊萨贝拉慧眼识才、力排众议的支持下,同意资助哥伦布西航探险。据说她本人还变卖珠宝,解囊相助,以壮此行。1492年4月17日,西班牙王室同哥伦布签订了著名的“圣大菲协定”,任命哥伦布为他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和大陆的元帅、总督和首席行政官;这些地方所出产的或交换得来的一切珍珠、宝石、黄金、白银、香料、物品,1/10归哥伦布,9/10归西班牙王室。哥伦布的夙愿实现了。

离开巴罗斯港后,哥伦布及其率领的87名水手(一说88名,一说90名,一说120名),沿着人所共知的航线,首先到达加那利群岛,修好损舵、补充了食品和淡水后,于9月6日离开加那利,驶进欧洲人再也不熟知的海域。为了不迷失方向,哥伦布命令一直向正西方航行。两个多星期过去了,大西洋水天一色,浩瀚无垠。又过去了两个星期,前方仍然天连水、水连天,茫茫无际。陆地在何方?水手们失望了,愤怒了,吵嚷起来:“这个热那亚疯子到底把我们往哪儿带呀?”“现在只有两条路了,要么叫他下令返航,要么把他抛进大洋!”旗舰上一部分水手开始密谋哗变。这时,哥伦布发现水里漂浮有马蔺草,后来又看到了一根芦苇和一根木棒,他认为陆地已不远了。于是,他把大家召集起来宣布道:“三天之内,如不见陆地,我就返航!”他说得是那样的坚定和自信,又暂时稳住了水手们的情绪。果然,10月12日2时,“平塔”号瞭望台上的值班水手罗德里戈·特里安纳惊呼起来:“啊,陆地!”这一声惊呼,使在大西洋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的冒险家们,个个欣喜若狂,欢呼雀跃。他们纷纷跑上甲板,互相拥抱,像疯子似的跳起舞来。天亮时,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元帅服,另外两个船长分别扛着绣有代表斐迪南的“F”字和伊萨贝拉的“Y”字的绿色旗帜,登上了他们望眼欲穿、梦寐以求的陆地。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岛,当地土人称之为“瓜纳哈尼”(意为“我不懂”)。哥伦布上岛后,领着全体船员,仆伏在地,狂吻海滩的沙石,感谢上帝的恩赐。祈祷完毕,哥伦布以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名义,宣布占领该岛。他挥剑砍去几根杂草和树枝,表示已征服该地,并将该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意为“神圣的救命恩人”或“救世主”)。这就是哥伦布首次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块土地。从此美洲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状态,世界才有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10月12日也成了所有拉丁美洲国家共同的节日——(拉丁美洲诞生)纪念日。

然而,哥伦布首次登陆的地点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世界史学界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这个地方就是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1939年9月至1940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博士,率领一支科学考察队,乘坐两艘与当年哥伦布乘坐的大小差不多的小帆船,沿着当年哥伦布走过的航线作了一次科学考察。莫里森的这次科学考察是在哥伦布这位具有多方面才干的杰出航海家的精神激励下进行的,其结果同哥伦布一样,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从新英格兰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里斯本,再从里斯本沿着哥伦布当年的西航路线回到加勒比海。同年6月又乘船考察访问了古巴和巴哈马群岛。三次航行,把哥伦布当年四次远航所走过的地方都走遍了,不仅有了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而且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在此基础上,集10年研究,写成《海洋统帅哥伦布》一书。这是一本关于哥伦布生平的传记著作,也是世界史学界研究哥伦布的权威性专著,曾在美国获得普利策支学奖。在这本书中,莫里森对哥伦布首次登陆地点是华特林岛的观点,作了明确地肯定和支持,从而使史学界的这一看法更具有了权威性。

然而,问题并没有结束。1986年10月,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一条消息,一批研究人员运用计算机和一种新的资料分析法得出结论:哥伦布首次在美洲“新大陆”的登陆点,不是现今大多数历史学家所认为的华特林岛,而是巴哈马群岛中一个名叫萨马纳的偏僻小岛,距离华特林岛有110千米。主持哥伦布登陆地点研究的《国家地理杂志》高级副编辑约瑟夫·贾奇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相信,我们已经解决了5个世纪以来重大地理难题之一。我们认为,我们已经证明这事最终解决了,大部分历史书是错的。”这一新说,是对40多年来已被广泛接受、并被著名史学权威莫里森肯定的结论第一次提出的重大挑战,因而轰动学术界。许多学者预料,新解释不仅对哥伦布首次登陆地点,而且围绕500年前发现“新大陆”的那次航行中的许多其他问题,将引起一场大辩论。

我国史学界对哥伦布首次登陆地点多持“华特林岛说”,但语气似又不那么肯定。周一良、吴于廑的《世界通史》上说“可能是瓦(华)特林岛”。李纯武的《简明世界通史》认为“可能就是今天的华特林岛”。朱庭光主编的《外国历史名人传》说:“据推测,这就是瓦(华)特林岛。”如此等等,用词基本一致,既认为是华特林岛,但又不十分肯定。对这种看法,有人不以为然。《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一文中认为:哥伦布首次登上美洲的地点是“现为巴哈马岛华特林岛东南350千米的凯科斯岛(也是巴哈马群岛的一部分)中的一个小岛。”这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说。此说论据何在,作者未道其详,至今亦未见国内学术界有不同意见的争鸣。但显然此说没有因袭旧观点。

综上所述,哥伦布首次登上美洲的地点,共有三种意见:华特林岛说、萨马纳岛说和凯科斯岛说。究竟哪种说法最准确、科学,更符合历史实际,尚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