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600000018

第18章 宗教民俗篇(6)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大肆宣扬“天皇系天照大神的子孙”,是“神武以来万世一系的天皇”。188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军人敕谕》,规定军人必须兼备“忠节”、“礼仪”、“武勇”、“信义”、“朴素”等五德,提出了具体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政府审定的小学教科书第一册里,宣扬了在甲午战争中一个饮弹待毙仍坚持吹号,最后喊着“天皇万岁”死去的士兵的故事。第二册里宣扬了在日俄战争中死去的广濑武夫中佐的故事,广濑被宣传为“军神”而加以供奉。至于乃木希典,因他在日俄战争中强迫士兵实行“肉弹”攻击,即以士兵的血肉之躯攻占了旅顺,更被宣传为“圣将”、“皇国军人的表率”。后来他又为明治天皇剖腹尽忠,他一直被当做日本军人的楷模,被宣传了几十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武士道精神与***主义、****相结合,发展到了顶峰。1943年下半年,日本在与美国争夺太平洋诸岛战役中,惨遭失败。但日本困兽犹斗,日本当局要求全体官兵和国民作最后的抵抗。在日本海军中曾出现由军人自愿组成的所谓“神风特别攻击队”,参加“攻击队”的飞行员驾着满载弹药的飞机企图撞击敌舰,与敌同归于尽。许多飞机尚未接近敌舰,便葬身于大海。1944年,塞班岛战役中,日本守军上自司令南云中将,下至普通士兵,4.3万人几乎全部战死或自杀。岛上日本居民的2/3(约2.2万人)在“向天皇尽忠”的武士道精神的指导下,毫无必要地自杀,有的妇女甚至背着孩子从悬崖上跳入大海自尽。此情此景,令攻占塞班岛的美军不寒而栗。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上层人物自杀者多达572人。其中剖腹自杀的著名人物有:原铃木内阁的陆军大臣、大将阿南惟几,原东条内阁厚生大臣、军医中将小泉亲彦,以及号称“海军特攻之父”的海军中将大西泷治郎等人。

日本武士道精神以盲目的忠诚和服从为中心,被统治阶级利用和宣传,毒害甚广,迄今在日本还有一定的影响。它表明日本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突厥人为什么把狼作为图腾?

狼这种动物,外貌丑陋,生性贪婪、凶残。汉语成语有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都是贬语。奇怪的是,在某些古代民族的传说中,狼却被描述成热心抚育人类幼儿的善良动物,甚至被视作他们的祖先而加以顶礼膜拜。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就是一例。

突厥人最初大约居住在今叶尼塞河的上游,公元5世纪被亚洲北部大国柔然所迫迁至阿尔泰山的南面。6世纪获独立,并灭柔然,随后征服中亚,其领土东起蒙古高原,西抵波斯帝国边境。但不久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于630年被中国唐朝所灭,西突厥人则向西迁徙。11和13世纪,西突厥人中的塞尔柱和奥斯曼两支部落先后迁徙到西亚,分别建立庞大的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突厥帝国。现今土耳其国家的名称即源于突厥之名,土耳其民族则是突厥人和西亚原有居民长期融合的产物。

狼图腾突厥人当其崛起之时,军旗上曾经绘有金色狼头,号称狼旗。像其他古代民族一样,旗帜上的动物图像往往是该民族古老的图腾的标志:古罗马人的军旗常常绘有鹰,称鹰旗,有些则绘上狼、马、野猪、牛头人身怪兽。这些动物都曾是古罗马人的图腾。

图腾一词,原是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亲族”。人们认为自己的氏族同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血缘联系,这一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就是氏族的图腾。他们崇拜本民族的图腾,通常禁止打杀和吃食,并以它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和标志。这便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图腾崇拜。图腾的形象往往被雕刻或描绘在住所、武器、用具,甚至氏族成员身上。突厥军旗饰有金色狼头,显然表明狼曾经是突厥部落的一种图腾。因此。突厥可汗不仅于“旗纛之上,施金狼头”,而且“侍卫之士,谓之附离”。附离,汉语的意思就是狼。

突厥人为何以狼作为自己的图腾呢?《周书·突厥传》记载了有关突厥人的两个传说。据其中的一个传说,突厥人的祖先原是在匈奴之北的索国,部落首领名阿谤步,有兄弟17人,其中一个兄弟叫伊质泥师都,是母狼生的。阿谤步等人生性愚痴,所以败落下去,而泥师都由于感受到特别的灵气,能够呼风唤雨。他娶了两个妻子,分别是夏神和冬神的女儿。有个妻子一胎生了四男,大儿子纳都六设住在践斯处折施山(在今叶尼塞河上游),由于关心同部落人的疾苦,多方予以周济,被大家奉为君主,国号突厥。但据另一传说,突厥人本是匈奴人的别种,姓阿史那氏。原来,有一匈奴部落为邻国所破,成员尽被杀戮,仅剩下一个年方十岁的男孩,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但却砍掉他的双足,弃于草泽之中。有条牝狼用肉饲养这个男孩。男孩长大后,与狼合,牝狼遂怀了孕。邻国的国王听说此儿尚在,再次差人去杀掉他。来人见狼正在旁边,便想将狼一并杀死。但狼却逃走了,来到高昌国的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围数百里,四面都是山,狼藏匿其中,生下10个男孩子。他们长大后,在外面娶妻成家,后代各有一姓,阿史那即其一。

以上两个传说,内容虽不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狼是突厥人的祖先。《周书·突厥传》对此作了肯定,并进一步解释道:突厥人“盖本狼生,志不忘旧”。《隋书·突厥传》也说:“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中国的封建史家不能拨开神话传说中的迷雾,也认为突厥人的祖先是狼,为了不忘本,他们就在旗纛之上绘上狼头,即以狼为图腾。这种解释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自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

“蛮人”是“乱伦者”吗?

生活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楚克奇人属于所谓的“古西伯利亚人”。在其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居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一场特大的饥荒导致了楚克奇人的大量死亡。最后,只剩下姊弟两人。姐姐业已成年,而弟弟尚在襁褓。姐姐含辛茹苦,终于将弟弟扶养成人,于是便要弟弟娶自己为妻:“否则我们将断子绝孙,大地上将从此没有我们的族人。现在,没有人会看见我们成婚,也没有人说这是可耻的。世上已没有别人,只剩下我们两个。”然而弟弟执意不允:“我说不出道理,但这是一件坏事,是被禁止的。”于是姐姐只得作罢,不过她开始另设别法。她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建造了一所风格迥异于自己居所的房屋,并准备了一切日用品和女子服装。然后,姐姐回来告诉弟弟说,她已在某地海边上发现了一个还活着的女人,所以敦促弟弟前去求婚。弟弟启程前赴海边,但是姐姐已暗暗地先行抵达那里,并变换了原来的服饰、容貌,乃至声音,宛若另一个陌生女子。弟弟并无丝毫怀疑,便愉快地娶她为妻。从此,姐姐不断地奔波于两地,轮流扮演着两个角色——弟弟的亲姐和弟弟的爱妻。最终,当她怀孕后,弟弟便不再思念姐姐,而与妻子在新居地生了许多孩子。这个家庭不断扩大,多年后发展成为整整一族人民。

乍看之下,这一传说似乎表明了楚克奇人颇有近亲或同胞结婚的陋习,类似古代某些“文明”史家所指责的“乱伦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事例所展示的,恰恰是视近亲结婚为不道德的观念,否则,故事中的弟弟也不会执意不娶姐姐为妻,并声言这是“被禁止的”了。事实也确是如此:楚克奇人视近亲结合为乱伦大罪。

对于具有某种亲戚关系的成员实施婚姻禁制,不仅见于楚克奇人中,也见于其他许多部落中。例如,也属“古西伯利亚人”的科里亚克人便将许多种亲戚列入禁止通婚的范围内。这些人可以分成两大类:血亲和姻亲。就血亲成员而言,男子禁娶的女子为:生母、亲女、亲姐妹、堂(表)姐妹、姑母、姨母、亲侄女、亲甥女。除此以外,更远的直系血亲(例如曾祖父、曾祖母和曾孙辈)也属于禁婚之列。而就姻亲成员而言,男子禁娶的女子则为:继母、在世妻子的姐妹(不能同时娶亲姐妹为妻)、在世妻子的堂、表姐妹(不能同时娶堂、表姐妹为妻)、嫡弟之遗孀、亡妻的姐姐、侄儿的遗孀、弟兄之妻的姐妹(弟兄俩不能娶姐妹俩)、弟兄之妻的堂、表姐妹(弟兄俩不能娶堂、表姐妹俩)、继女。此外,一个男子还不能同时娶姑母、侄女或者阿姨、甥女;两个堂、表弟兄则不能分别娶姑母、侄女或者阿姨、甥女;叔、侄或舅、甥也不能分别娶亲姐妹或堂、表姊妹,以及姑母、侄女或阿姨、甥女。

尤卡吉尔人中更流行一种严格的回避制,对许多异性成员(甚至同性成员)之间的社交接触加以十分苛刻的限制。必须互相回避的成员被称为“纳希叶尼”,意为“互相羞于会面的人”。除了不少血亲成员必须成为“纳希叶尼”外,许多姻亲成员也必须互相回避。他们是:公公与媳妇;男子与其弟媳妇或堂、表弟媳妇;男子与其亲侄媳或堂、表侄媳;男子与其亲甥媳或堂、表甥媳;岳母与女婿。除此之外,岳丈与女婿、大舅子与妹夫也均在禁止交谈之列。凡属“纳希叶尼”,双方均不得直接问候,不能瞧见对方的脸面,不能在对方在场的情况下袒露自己的身体,甚至不能裸露膝盖以上的腿部。互为“纳希叶尼”的男子则禁止向对方显露自己的生殖器或者谈论性问题。他们也不能同时拜访一位姑娘。就执行这些规定的严格程度而言,姻亲成员更甚于血亲成员。

突厥部落雅库特人中则流行一种被称为“基尼蒂”的习俗。它禁止新婚儿媳与男方的男性长辈——尤其是丈夫的父亲——见面和进行其他接触。例如,媳妇不准从公公的火堆前面经过,而只能从西北方绕后面而行。又如,她不能直呼其公公之名;甚至当公公以某种常用物为名时,媳妇也只能以另一代称呼唤该物,比如,若公公名为“燧石”,则媳妇只能称燧石为“火石”。当媳妇不得不问候公公或婆婆时,就应尽可能拉低帽檐,以遮住自己的眼睛。当然,媳妇的头发、赤裸的脚和其他肉体更非公公所应看到。早先,“基尼蒂”还要严格:新娘婚后要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不让丈夫的父亲、弟兄或其他任何男性亲戚见到自己。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会面,也必须遮掩自己的脸面。所以,有时候,男方的男性亲戚直到媳妇去世也未能一睹她的容貌。

科里亚克人实行“婚禁”,尤卡吉尔人实行“回避制”,雅库特人的“基尼蒂”,显然都是旨在限制血亲通婚或近亲通婚。不过。他们对于血亲不宜通婚的原因却似乎不太清楚,例如,科里亚克人往往解释道:“这类亲戚如果同居的话就会很快死去。”有的尤卡吉尔人则解释回避制的原因道:“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做的。”或者“聪明人懂得必须这样做。”也许,他们只是从长期的经验中得知血亲或近亲通婚不利于整个社团在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从这些资料看,“蛮人”应该不属于“乱伦者”之列,但实际上情况却不像上述那么简单,所以这一问题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