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900000013

第13章 战争迷雾(1)

特洛伊战争真假难辨

一场战争引出了两大史诗,从而成为西方文学的源头,这场战争就是特洛伊战争,而两大史诗就是荷马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那么,这场战争真的存在吗?

在那样一个人神界限特别模糊、人类很像神灵而神灵身上又表现出太多人性的时代,特洛伊成为这一时代人神之中最伟大者交锋的场所。很多事情发生在这儿,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把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从希腊带到这里;希腊国王阿伽门农为了夺回海伦,率领他的军队来到这里;后来,在这个战场上,希腊最伟大的战士阿喀琉斯,杀死了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最后一幕,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与阿喀琉斯谈判请求归还他儿子的尸体并停战。

在史诗《奥德赛》中,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帕里斯为他哥哥报仇,给了阿喀琉斯的脚踵致命的一击,杀死了这位希腊伟大的勇士。而希腊人则通过“木马计”,潜入特洛伊城内并最终摧毁了它。此后特洛伊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

史上很多人认为这是历史事实,并真正发生在希沙立克。但是,自从18世纪开始,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质疑。许多人怀疑特洛伊曾经发生过战争,甚至更有一些人怀疑荷马的存在,至少怀疑荷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而非一系列诗人的存在。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只有极少数学者相信荷马史诗是对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的记录,而相信特洛伊——假如它真的存在过的话——就在希沙立克的人则更少。然而还是有人相信特洛伊的存在,这其中包括业余考古学家弗兰克·卡尔弗特——美国驻这一地区的领事。19世纪60年代中期,卡尔弗特与其合作者德国富翁海因里希·谢里曼对希沙立克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古典时期的神殿和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后来,曾做过谢里曼助手的威廉·德普费尔德继续进行他未竟的事业。德普费尔德发现了更多的大房屋、一座瞭望塔、300码长的城墙。

德普费尔德的看法一直流行,直到40年后,一支美国探险队在卡尔·布利根的带领下来到希沙立克。布利根认为,特洛伊的覆灭,绝对不可能是希腊人的入侵造成的。因为城墙的一部分地基发生了移动,而其他部分则似乎彻底坍塌了。他认为这种破坏不可能是人为的,可能是一场地震导致如此。

如此看来,究竟是特洛伊战争成就了荷马史诗,还是荷马史诗成就了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究竟是真是假,这一切都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波斯王居鲁士是战死疆场的吗?

古代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开创者——居鲁士一生建立下了丰功伟业,他曾和波斯人抵抗米底贵族的统治,不但把米底王国推翻,而且征服了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非、亚、欧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生前战功赫赫、无人不知的英雄究竟是如何死去的,却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有人认为居鲁士是战死在疆场上的,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道:在攻占巴比伦之后,居鲁士转而进军西北,以图把中亚的游牧民族降服。他带领军队渡过阿拉克斯水,同马萨革泰部落展开激战。最初波斯人取得胜利,马萨革泰女王托米丽斯的儿子被抓后自杀身亡。但是马萨革泰人“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托米丽斯把自己所有的军队集合起来,诱敌深入,打败了波斯军。希罗多德称,这是“蛮人”——非希腊人所打过的“最激烈的一次战争”,大部分波斯军士战死,居鲁士本人也在疆场上战死。

除上述这一说法之外,古代还有别的一些关于居鲁士之死的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也认为居鲁士的确是死在战场上,但作战方并不是马萨革泰人,马萨革泰女王把居鲁士的头颅浸在血中一事更是无稽之谈。依据巴比伦僧侣贝洛苏斯有关巴比伦的历史著作,居鲁士是在与斯基芬人达赫部落作战时战死的。希腊作家克捷西的《波斯志》则以为,居鲁士最后一次战斗的对象是印度边境上的德比克人。克捷西指出,德比克人的国王阿摩拉欧斯与印度人结成盟友,其军中有大象;印度人支持德比克人。在这次战斗中,居鲁士的肝脏被一位印度人用矛刺中了,3天之后,他便因此致命的创伤死在波斯军营中。斯基芬人阿谬尔吉部落,当时则与波斯人同一阵线,闻讯后,其国王阿摩尔格率领2万骑兵赶来支援。经过一番激战,最后波斯人打败了德比克人。

另一种说法认为居鲁士根本不是战死的。在《居鲁士的教育》一书中,色诺芬曾写道:在首都自己的家里,居鲁士“寿终正寝”。

此外,根据一古典作家记载,居鲁士曾经被葬在阿黑门尼德王朝的最早的都城帕萨尔加德内。克捷西也说过,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曾派大臣巴卡帕特把居鲁士的尸体护送回波斯埋葬。这与希罗多德的说法也有出入。

真是你说你的,他说他的,而且都“言出有据”,究竟这位生前立下丰功伟绩的波斯王是战死疆场还是“寿终正寝”呢?看来这个问题只能成为未解之谜来为这位英雄更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了。

斯巴达克南下之谜

公元前73年,伟大的斯巴达克领导了反对罗马奴隶主统治的大规模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奴隶起义,起义曾经席卷整个意大利半岛。

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在罗马征服色雷斯的战争中被俘,并沦为卡普亚角斗士训练学校的角斗奴。斯巴达克对于奴隶被迫自相残杀供达官贵人从中取乐的角斗士命运深恶痛绝,密谋于公元前73年夏初暴动。由于叛徒告密,不得不提前发动起义,他带领70余名角斗奴隶逃往维苏威火山,树起义旗。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风起云涌,使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万分害怕。

元老院派出执政官克劳狄乌斯率军3000人前往围剿,官军切断了义军通往山下的惟一通道,把义军团团包围起来,企图困死。但斯巴达克足智多谋,他利用夜色掩护带领起义军顺着用葡萄藤编成的软梯滑下悬崖,迁回到罗马军营后面,趁机发起进攻。罗马官军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克劳狄乌斯只身狼狈逃走。

当斯巴达克起义军接连粉碎克劳狄乌斯和瓦利尼乌斯的围剿后,斯巴达克曾拟订了一个北上计划:全军向阿尔卑斯山前进,越过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一部分人回色雷斯,一部分人回高卢。为什么要回色雷斯呢?因为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他想返回故土,重获自由,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斯巴达克刚一提出这个计划,就遭到副将克里克苏的坚决反对,克里克苏率领2万人愤然出走,不幸被官军消灭。斯巴达克率军继续北上,挫败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前堵后追,一直打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穆提那城。但此时,斯巴达克突然放弃北上计划,率领全军调头南下。

公元前71年春,起义军与官军最后决战的时刻来临了。双方在阿普里亚境内展开激战。斯巴达克英勇战死,6万名部下牺牲,被俘的起义军被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大道两边的十字架上。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确实给了罗马奴隶主统治者以沉重打击。2000多年来,起义也留给人们不少疑问:比如,斯巴达克曾一度制订北上出境计划,如果这个计划认真施行,他们离开罗马返回色雷斯,结果会如何呢?那么他究竟为什么放弃了北上计划?

当斯巴达克最初制订北上计划时,起义军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副将克里克苏率2万人出走,结果很快被官军消灭。起义军内部的第二次分裂也是在斯巴达克提出渡海去希腊的时候,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坚决反对撤出意大利半岛,带领12万人离开队伍,被克拉苏消灭。

看来,在去与留的问题上,起义军内部始终存在较大争议。这与起义军来源有关:斯巴达克等人是来自色雷斯的角斗士,乡土意识很强,希望回归故土色雷斯。而有些起义军过去是罗马破产农民,不愿意离开罗马。这种强烈的本土意识使他们在大敌当前时不能真正认识到危险,从而同仇敌忾。那么斯巴达克在打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穆提那城后,为什么又改变北上出境计划而调头南下了呢?

研究者认为,是客观形势的变化促成了斯巴达克计划的改变。起义之初,敌强我弱,斯巴达克感到罗马官军很难对付,罗马不宜久留,所以他拟订北上计划,先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北部地区发展,争取早点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故土。但北上途中的节节胜利,特别是起义军接连挫败罗马执政官克劳狄乌斯、名将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围剿之后,声势大振,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一点变化。起义军转而变得自信起来,认为可以留在罗马“一搏”。

第二种意见认为:阿尔卑斯山的恶劣条件阻止了起义军北上翻越山岭的打算。他们指出,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的山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山上气候变幻莫测。12万起义将士到达阿尔卑斯山脚下时,身着单衣,再加上起义军给养不足,只好望山兴叹放弃北上计划。

还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之所以改变原计划,主要是因为缺乏意大利北部农民的支持。公元前1世纪的意大利北部与中部、南部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北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小农经济仍然比较稳定。小农安于现状的特点使他们不愿冒支持起义军的风险,虽然他们在感情上有可能是同情起义军的。没有北方农民的物质支持,斯巴达克起义军是很难北上出境的。

究竟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单因素中又是哪一个因素?这个谜的最后解开还依赖于史料的进一步发掘。

古罗马大军的保健秘诀

古罗马凭借军团的强大武力控制着欧洲广大地区。不过这支能征善战的大军终究不是钢铁,损伤不可避免,那么在1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医学水平如何?军队又采取了哪些保健措施呢?

在罗马共和国初期,每支军队中似乎没有什么医药治疗,既没有军医,更没有今天红十字会之类的组织。可是等到罗马将整个意大利半岛掌握在自己手中,军队开赴外地,接触了文化较先进的希腊人后,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到了希腊人的医药方法以及其他行为准则。罗马于公元前2世纪将马其顿打败以后,希腊医生开始随罗马军队出征。虽然依照现代标准来说,他们的医术还十分落后,但已制造出比较精良的外科用具和一些很有用的药物;他们还知道充分休息调养对伤者、体力过分耗损的人或发热病者的复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罗马的疆域不断扩展,在希腊人的教导下,罗马帝国开始在各地设立一些医院,以便为全帝国的军人治病疗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当政期间(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一个曾在后来登上了罗马帝国皇帝宝座的提庇留麾下、随大军北伐的军官给后代留下的一篇记录,对他在这种制度下获得的种种好处进行了描述:

“我们军队的成员不论官阶高低,只要病倒了,都能获得提庇留的照顾和关怀。虽然他要办的重要事情十分多,但是他把照顾我们(伤病士兵或军官)看得更为重要。有大马车供所有需要乘车的人乘坐。我们甚至可以使用提庇留自己的舆马,我自己就碰巧使用过。”

罗马人也非常重视预防医学。在士兵因疟疾和痢疾一类疾病而死伤众多的时候,罗马人总是特别小心地将兵营设在清洁的地方,尽可能远离滋生疟蚊的沼泽,只要不必花太多的工夫取水就可以了。罗马人当时对细菌还一无所知,可是凭经验感觉到环境清洁与空气清新有很大的作用。早在公元前l世纪,瓦尔罗这位博学深思的作家就猜想到宇宙内存在着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动物,它们飘浮在空气之中,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导致疾病。公元4世纪的作家维基提亚士,则非常重视仔细选择营地。他还说见多识广的人都知道,每日锻炼身体,十分有益于士兵的健康,比医生有更大的作用。

保持环境卫生,使病菌无从传播的间接保健方法,也许收获最大。毫无疑问,罗马人凭借他们优越的工程学上的才能,防止了不少瘟疫。因为他们使用水管将污水排到外面,把清洁的水引进室内,无论在城市中还是营房都这样认真。

古罗马军队的医疗保健水平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形成了从预防到治疗再到日常护理的完整体系,但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是碍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还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已流失?看来要证明古罗马军队的保健方法有无理论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查取证,才能给世人一个信服的答案。

古罗马远征安息的大军流落何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神秘失踪已经让人惊奇不已了,6000余人一起神秘失踪的事情就更让人觉得是天方夜谭了,然而,这样的事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军远征安息(今伊朗),出师不利,兵败卡雷城,克拉苏本人被杀。他儿子率领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拼死突围成功。但突围之后却杳无音信,罗马人几番寻找也得不到他们的影踪,他们去了哪里?2000多年来留给人们一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