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900000020

第20章 宗教漩涡(1)

历史上真有耶稣其人吗?

基督教自创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与佛教、伊斯兰教齐名为世界三大宗教。作为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是否确有其人其事,诸家看法不一,论点各异。

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这位被现今数以亿计基督教徒信奉的“救世主”耶稣是一位凡人,而不是神明,基督教是公元前1世纪时,由一位生长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族人耶稣创立的。他本人也被后来基督徒崇奉为“上帝”,尊称为“基督”。

耶稣的家坐落在巴勒斯坦北部伯利恒地区的拿撒勒小镇。他出生于公元前1世纪初叶,父亲约瑟是一个木匠,母亲名叫玛丽亚,耶稣是他们的长子,下面还有3个弟妹。耶稣自幼没有受过传统的正规教育,社会是少年耶稣的主要课堂。他虔诚的父母每年去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诵经朝拜,都少不了有耶稣同行,耳濡目染,耶稣从这里了解了巴勒斯坦和外部世界的情况,获得丰富的知识涵养。

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弗斯在《犹太人的古代事迹》一书中称赞耶稣“是一个全心信奉真理、有智慧神迹的人”,后来,耶稣召集了12个门徒,云游四方,奔波传教于巴勒斯坦各地。耶稣在下层劳动人民中宣扬“天道”,号召民众要把巴勒斯坦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重建繁荣昌盛的希伯来大卫王国。“叫有权柄的失位,让卑贱者高升;叫饥饿的饱食,让富足的空手;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高。”在犹太人民的心目中,耶稣既是先知先觉的圣人,又是大卫王国的皇位继承人。根据记载耶稣生平事迹的《四福音书》,耶稣及其门徒的布道说教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苦难,激励了人们的斗争意志,指出了人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天国”,他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福音,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群众抗议活动。耶稣的一系列活动,遭到犹太当权者的抵制和打击,他终于被捕送交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庞迪俄·彼拉多,后来钉死在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的十字架上。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耶稣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其事,而是一个人为的“救世主”,耶稣只是基督教会塑造出来的“一个没有生命的偶像”而已。不是耶稣创建了基督教,而是基督徒们臆造了“神明的耶稣”。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多半属于虚构,迄今发现的所有历史资料都难以证明耶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耶稣创建基督教的时代,各种史籍著作很少提到耶稣本人的生平事迹和创建基督教的详细资料。同时,记载耶稣故事的各种福音书是在基督教产生以后很久才陆续问世的。由于宗派斗争的需要,各教派纷纷根据各自的需要来编写福音书,按照各自的教派观点来描绘“救世主”耶稣的形象。所以,《路加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同《马太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大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本《马太福音》之中,关于耶稣的描写也是前后矛盾的,一会儿说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一会儿又说耶稣是大卫的子孙,足可见耶稣是一位基督教人为描绘出来的“神明的救世主”,在《新约全书》中,作者描绘的耶稣更是一位“天神”的形象,而与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毫不相干。

学者们还进而提出:耶稣创立基督教的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基督教并不是耶稣独创的,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耶稣”是犹太人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名词,它是Jesus一词的希腊文音译,原意是“上帝耶和华拯救”,而“基督”(Christos)则是救世主的希腊文音译,它们两者是同一意义的宗教用语。在萌芽时期的基督教是社会下层平民狂热宣扬“天国”和“救世主”的群众布道活动,人们殷切盼望“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来拯救苦难的民众。很显然,在这里人们把心目中幻想的“神明的救世主”赋以“耶稣”或者“基督”的称呼,是十分贴切自然的。至于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也并非耶稣降生的日子,而是上古以来犹太人为了在冬至日祝贺太阳复活而经常举行的祭祀太阳神生日的活动,基督教会只不过是把这个日子移植到“神明的耶稣”身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基督教庆贺的“圣诞节”。从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圣诞节”是基督教产生300多年后才由各地教会逐步确定下来的。

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最早的基督教徒大部分是犹太人,因而各类福音书的记载自然受到犹太教的影响。《马太福音》中把耶稣说成是犹太国王的子孙,从而使这位“神明的救世主”具有合法的外衣。后来,随着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必须把耶稣说成是全世界各地民众的“救世主”。基督教既然已经接受了犹太教信奉上帝耶和华的“一神论”,所以基督教徒只得把耶稣说成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然而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广大教徒心目中的上帝是威严神圣而高尚纯洁的,不许与凡间女子生儿育女。于是,福音书的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编造出“童女玛丽亚尚未出嫁便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的说法。

耶稣是人还是神,还是子虚乌有?至今难以弄清。

耶稣是否被钉死于十字架上?

根据历史上的材料与传说,大致勾勒出耶稣其人的生平是这样的:相传生于犹太伯利恒,生年约为公元前6年,卒年约为公元30年。他在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宣称天国将至,人们应当悔改,信他的必得救,不信者将被定罪。他抨击犹太教当权者,反对犹太教墨守成规,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忌恨。在“逾越节”(犹太民族与犹太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3、4月间)前夕,被门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出卖,由犹太教大祭司的差役拘捕。后以“谋叛罗马”罪被送交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在“逾越节”当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如果真有耶稣其人,那么关于他的死,又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据《圣经·新约》中的“四福音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重新复活,并一再在门徒面前显现,因此使四散的门徒重新鼓起勇气,聚集起来,获得了耶稣之死不是终结而是死而复活的信念。不过这种说法自近代以来一再引起人们的疑惑。早在1835年,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学者大卫·F·施特劳斯就在《耶稣传》中指出“耶稣之死的真实性,不可能从他被钉十字架这一方面得到充分证明,而只能从他之复活缺乏证明予以说明。说耶稣还继续活着是没有历史资料可资证明的,但如果认为他真的死了,那也只好把他钉十字架之死认为是真的死了。”英国学者卡本特认为:“有关耶稣处死的情形,福音书的记述大都是为了显示其如何在细节上都实现了《旧约》的预言。”美国《圣经》文学专家莱肯指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替人类赎罪的使命,是《新约》中福音故事的基础,也是整部《新约》神学思想的基础。”也有不少神学家和科学家用各种方法对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的一块坟布(据说这块坟布曾包过耶稣的尸体)进行测试与检验考证其是真是假。

不过,在20世纪出版的两本书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都另辟蹊径,对耶稣的身世作出了标新立异的解释。1982年英国德拉科特出版社出版的《圣族与圣杯》一书,由英国人H.林肯、美国人R.利以及新西兰人M.贝京三人合作撰写。作者历经数年的实地考察及查阅了大批文献资料后认为:耶稣并不是一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是一个觊觎以色列王位的犹太贵族,其娶了一个名叫玛丽·玛格达琳的女子为妻,并生有子女数人。因为参与贵族争权斗争遭到失败后,被迫流亡到高卢(法国古称)。为了防备政敌的谋害,他将妻子儿女留在高卢,并捏造自己被判刑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自己只身潜返祖国。他的后代在高卢生活繁衍,并在公元5世纪时成为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统治者。至公元11世纪末,耶稣的后裔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创建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戈德费鲁瓦·德·布隆即为耶稣后代,关于耶稣家族的血统就被称之为圣杯——血统,它的秘密一直由秘密教会锡安山隐修会所保存。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一些文化界名人如达·芬奇、波义耳、牛顿、诺迪埃、雨果、德彪西、科克托等人都曾是该会首领。锡安山隐修会禁止普通教徒了解耶稣家族的秘密。作者甚至声称悬挂于天主教堂的圣母像,并非耶稣母亲之像,而是其妻玛丽·玛格达琳的画像。此书所披露的耶稣身世轰动了欧美,被西方书评界称之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著作”。该书至1986年便已连续印行了6版,仍畅销不衰。

与前书天方夜谭式的奇论不同的,是一位年轻的德国学者H·凯斯顿在1983年写出的《耶稣在印度》一书,提出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说法。该书是作者自1973—1983年间数度在东方(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游历、考察和研究的结果。作者认为,耶稣在幼时为躲避罗马行省希律王的迫害,逃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并在那里学习佛教教义,12岁以后又到印度继续深造,10年以后(约公元6年)才重返故乡以色列,自称拿撒勒人耶稣,并从事创立基督教及传教活动,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恐慌,后被总督彼拉多逮捕,判处受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后,受尽了折磨,为了营救他,有人暗中在送给他喝的酸酒中投放了麻醉药物,造成了耶稣的假死。后由富商约塞夫买通了当局和行刑者,得到了耶稣的“尸体”,并用解毒药拯救了他的生命,使其得以“复活”。耶稣治好伤病之后,曾多次在其门徒面前“显现”。此后便在叙利亚、波斯、土耳其一带秘密传教,直到16年之后,偕其母亲一起到印度克什米尔定居,以“约兹·亚萨夫”之名著称。据说曾到北印度、中国新疆等地讲道授经。以年逾八旬的高龄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善终。至今斯利那加旧城中央仍保存着耶稣的陵墓,名为“先知约兹·亚萨夫之墓”。每年还迎来成百上千的香客朝圣。

耶稣其人其事,困扰了史学家2000多年,现在依然继续困扰着期待解决问题的人们。

耶稣裹尸布确实存在吗?

相传,耶稣被他12个门徒中的一个叫犹大的出卖,在受尽折磨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他的另一门徒约翰用一块裹尸布将其尸体精心包好后放在哥尔高扎的一个石洞墓里。3天后,几个去石洞吊唁的妇女发现耶稣复活了,这个日子后来成为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复活节。然而,就在耶稣复活后,他的那块裹尸布却不翼而飞了。

本来,这一传说带有明显的宗教神话色彩,人们当初并没有信而当真。然而到了1353年,居住在法国巴黎附近领地的夏尔尼伯爵突然宣称,他保藏着耶稣受难时的那块裹尸布。这一消息对基督徒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震动。遗憾的是,夏尔尼伯爵尚未说出裹尸布的来龙去脉就很快病故了,从而把这块裹尸布突然出现之谜也永远带进了坟墓。不过,对于一些基督徒来说,他们对这块裹尸布却是深信不疑的。

4年后(1357年),这块来历不明的裹尸布终于在夏尔尼伯爵领地利莱教堂的祭台上公开展出,吸引了大批朝圣者。当时法国基督教徒与天主教徒矛盾日益尖锐,裹尸布公开展出后,立即遭到当地天主教主教的反对,他们要求停止展出这块裹尸布,并断言它是赝品。1389年主教的继承人在写给教皇的信中指出,有一个不知名的艺术家已经承认,所谓耶稣裹尸布实际上是出自于他手笔的艺术品。因此教皇克里孟特七世下达教谕,只允许在说明这块细亚麻布不是真正的耶稣裹尸布,而只是艺术品的情况下才能向基督教徒公开展出。但是,法国的基督教徒们无视教皇的教谕,他们认为那个不知名的艺术家是在严刑拷打下而被迫承认的。到了15世纪,萨伏伊公爵路易斯将裹尸布从利莱转移到著名的尚贝里大教堂。1532年,尚贝里大教堂失火,裹尸布虽被抢救了出来,但因贮放的银盒融化,落了几滴在裹尸布上,使它遭到了一些破坏,同时消防用水也在布上留下了污迹,但布的中心部分依然完整无损。1578年,裹尸布被迁往意大利北部的都灵,存放在都灵大教堂的圣坛上,时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