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前人留下的谜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900000025

第25章 文化谜题(3)

玛雅文明为何如此先进?

众所周知,智慧的玛雅人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但直到1576年,由于西班牙王室使者迭戈·加西亚的发现,才使得在中美洲丛林中沉睡达几个世纪之久的玛雅文明浮出水面。几个世纪以来的研究表明,玛雅文明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先进程度。

公元前1000年,玛雅人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等地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从此,玛雅文化开始形成。

据研究,玛雅人有独特的年表体系,他们把各个重要的历史日期记载在石碑、绘画里,甚至陶器上,通过对年表象形文献的分析研究,人们能准确地知道发生的历史事件,知道在玛雅各个城市中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名字及其出生、登基、去世的日期和地名。

根据传统的年表,玛雅文化史可划为三个阶段:①前古典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317年;②古典时期,从公元317年到公元889年;③后古典时期,从公元889年到1697年,至此,最后一批有组织的玛雅人被西班牙人征服。在不同的时期,玛雅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前古典时期,已经出现了玛雅历法。南部玛雅人在制作陶器、石雕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部玛雅人建有房基,也制作陶器;建有拱顶和添加灰浆的毛石工程;还竖有一系列初期的古碑。北方玛雅人不仅可以制作简陋的原始陶器,而且还建有大型的宗教中心。

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玛雅人独立地创造了象形文字。玛雅人以石碑作年鉴,每20年立一块石碑,以记载发生的重大事件。令人遗憾的是,用玛雅文字撰写的典籍都被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美洲时当做“异端邪说”而烧毁了。现得以幸存下来并公认的只有3本,即《玛雅三抄本》。

另外,玛雅人也十分精通天文学,他们能准确地预测到日食、月食,并计算出金星公转的周期,其数据的精确度超过同时期的中国和欧洲。他们还制定了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外加5天的1个月,共计19个月计365天,对时间的计算其准确度超过了当时世界上通用的格列历。玛雅人在数学上也成就斐然。早在公元前3000年,玛雅人就发现和使用了0这个数字,这比世界上其他民族要早800年。

在古典时期,南方玛雅人产生贸易交换并得以繁荣。到后期,除了北方地区之外,大都出现了文化衰退。在中部地区有美丽的彩陶和石雕,还出现了更为精美的毛石工程、加工精细的尖顶石碑雕刻和特佩乌陶器。

在建筑、雕刻和绘画上,玛雅人更是堪称一绝。他们建造的宏伟壮观的宫殿与欧洲最大的宫殿不相上下,巧夺天工的石砌金字塔、太阳庙堪与埃及金字塔媲美,而且镶嵌在每一建筑物上的巨型石雕精美绝伦而又含意深邃。更有意思的是装饰在建筑物正面的蛇形神面具与中国商朝时代祭皿上的饕餮纹十分相似。

在后古典时期,南方玛雅人被托尔蒂克人征服。这里的玛雅文明出现了陶制塑像,在山冈顶上建有防御工事。后来,北方玛雅人也被托尔蒂克人征服,并在奇钦伊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统治中心,人们崇拜“库库尔坎”——长羽毛的蛇神;制成精敛的器皿。奇钦伊察后被遗弃,玛雅人迁都于玛雅潘。

为什么玛雅人会创造出如此高度发达的文明,实在让人难以琢磨,不可理解,虽然现在玛雅文明被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然而这一问题依然在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达·芬奇是那一时期的一位不朽巨人,他的美术作品给人留下了永恒的文化遗产。《蒙娜·丽莎》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嘴角浮现出来的永恒的微笑,显示出了一种不朽的艺术魅力。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确令人着迷。《蒙娜·丽莎》问世几百年来,人们在她面前品味着、揣测着、争辩着。

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像中世纪哲学家们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那样无聊,学者们是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是什么因素让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此迷人。

审美心理学家认为,同一种艺术品,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赏,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往往发现艺术作品新的意义。

美术史学家詹森从美学角度指出,这一神秘微笑的造成是因为作者力图要在一个个性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使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象征永恒的喜悦,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造就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还有一些人从绘画技巧研究画像,说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女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影,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相反,当人们到右边看时,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移不定之中。加上作者把体现人的笑容的嘴角、眼角部位又画得模模糊糊,使画中主人公的笑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一些人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定她患有内斜视,甚至发现她右下脸上有一霰粒肿。而现代派画家达利则坚持认为蒙娜·丽莎应是有胡须的,为此他大笔一挥,硬给蒙娜·丽莎嘴上添了两撇八字翘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弗洛伊德则将此问题同达·芬奇的母亲联系起来。他认为,画家由于离别生母,多年来随父与继母生活,难免思念母亲,他从《蒙娜·丽莎》模特儿的脸上和嘴唇间发现了他母亲那样的微笑,唤起了他无意识中对母亲的爱,但画家已不能再从那唇上得到亲吻,于是便以高超的画艺把那迷人的美连同他自己的感情全部表现在画布上,那神秘莫测的微笑由此而诞生。

还有人提出了更多的假想,甚至趋于怪诞,却没有一种观点可以完美地解释达·芬奇如何创造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也许天才画家的思想是难以揣测的,人们在这一伟大的艺术作品前思考着、争论着,也困惑着……

意大利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

意大利比萨市奇迹广场上的比萨斜塔是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建造的,1173年8月9日,工程正式开始。比萨斜塔奇特的结构和宏伟的外观很快吸引了众多游人,它与大教堂、洗礼堂和公墓构成了比萨“奇迹区”。原设计塔高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建好的3层塔身开始倾斜,斜塔完工后,倾斜仍在继续。截止到现在,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53米。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有关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黏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但他仍强调指出,现在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全部奥妙。

毫无疑问,比萨塔的倾斜与土质有密切关系。早在19世纪,建筑师拉德斯卡通过在斜塔地基中钻孔取样,证实土壤条件是塔身倾斜的原因。据此,一些专家研究后推测,比萨塔的倾斜在建筑师意料之中,几百年来斜塔斜而不倒与设计、建筑者有关。这种观点在当时盛行一时。

观测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年来倾斜的速度推测出如果按此倾斜速度计算,而又不在某些部位承受特殊的压力下突然坍塌,斜塔将于250年后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但是公共事务部比萨斜塔服务局的有关人员针对盖里教授的看法进行了反驳,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萨斜塔是“一个由多种事实交织成的综合性问题”。另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比萨斜塔塔身曾一度向东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他们同样认为该塔在过去几百年间斜而不倒,250年后倒与不倒恐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

当然,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为自己的故乡拥有一个可与世界上著名建筑相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们坚信它不会倒下,他们有这样一句俗话:比萨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他们对那些把斜塔重新纠直竖正的建议最为深恶痛绝。说来也怪,每当专家们采取加固斜塔地基的措施时,塔的倾斜速度反而加快。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喷入90吨水泥,实施基础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1973—1975年,政府关闭了斜塔方圆3千米以内所有私人水井并禁止其他方法取用地下水,塔的倾斜速度放慢下来了。

可以看出,比萨人的自信也许过分些,还是皮洛迪教授的看法现实些:只有弄清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才能“对症下药”。人们正为此而做出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科学解释会让人们恍然大悟,从而给人们更多的启迪。

太阳门的神秘之处

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东南21千米、海拔4000米高的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自1548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发现了这个被印加人称作蒂亚瓦纳科的小村落并向外界报道后,以精美的石造建筑为特征的蒂亚瓦纳科文化就此著称于世。自那以后,围绕这个遗址是什么时代建造的、由何人建造的、究竟是什么所在整整讨论了4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