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草转氨酶(简称AST或GOT)正常值:0~45单位/升(U/L)。AST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其次为肝细胞。急性心肌梗塞时AST、明显增高,肝细胞损害较重时AST会明显增高。
γ-谷氨酰转肽酶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正常值:0~60单位/升(U/L)。γ-GT在人体组织器官中分布很广,如肝、肾、脾、胰腺、脑、小肠、心肌等均有分布。血清γ-GT活性增高常提示肝细胞破坏、胆道疾患、肝癌或药物对肝脏的损害。γ-GT还常与碱性磷酸酶(ALP)等结合,用于淤胆型肝炎或黄疸型肝炎的鉴别,患淤胆型肝炎时血清γ-GT活性明显增高,如果γ-GT活性高于ALT活性更有诊断意义。此外,临床上见到肝炎病人γ-GT持续或反复增高,提示病情趋向慢性可能。
③总胆汁酸
总胆汁酸(TBA)正常值:0~10微摩尔/升(μmol/L)。肝脏是合成胆汁酸的唯一器官,当肝功能损害时,胆汁酸代谢异常,可使血清中胆汁酸值发生改变。因此测定血清中总胆汁酸浓度可以了解肝病的变化。当胆汁淤积时,总胆汁酸可增高。黄疸患者如果血清总胆汁酸值正常,则可以排除肝细胞损害。
④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简称ALP或AKP)正常值:35~160单位/升(U/L)。正常人血清ALP大部分来自骨骼,一小部分来自肝脏,经由胆道排除体外,故临床上检测ALP主要用来诊断肝胆和骨骼系统疾病。ALP是胆汁郁滞的重要指标酶,可以用来鉴别黄疸的类型,胆道阻塞时,不论阻塞部位是肝内还是肝外,AIJP活性均会增高,阻塞程度越严重,活性越高。ALP活性高度增高时应考虑肝外阻塞性(如肝癌、胆结石、胰头癌)黄疸,中等度增高则可以考虑为肝细胞性黄疸。国内有学者认为,ALT与AIJP活性的比值大于4时,肝细胞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大;相反,两者之比小于4则以淤胆型肝炎的可能性较大。
⑤乳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230—460单位/升(u/L)。LDH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肌、骨骼肌、肾、肺及红细胞等中。肝脏病变时LDH活性增加,有癌变时增高明显。由于LDH在体内分布广泛,故其诊断的特异性不高,可以通过测定LDH的同工酶谱来辅助诊断。
⑥腺苷脱氨酶
腺苷脱氨酶(ADA)正常值:<25单位(改良Martinek法),ADA系核酸分解酶,广泛存在于肝、肾、小肠、肌肉等组织中,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时,该酶从肝细胞浆中逸出至血液中而使ADA值上升。当肝脏出现实质性损害时,血清ADA明显升高,它反映肝病的残存情况优于ALT。
(4)病毒检查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按感染肝炎病毒的病原学分类,目前主要分为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其他尚发现一些新的肝炎病毒,因目前国一内外尚无正式批准的诊断试剂可供检测,因此暂不纳入常规病毒学检测范围。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具体的检查意义见“慢性肝炎”一节。以下介绍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学检查。
肝脏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总会在体内尤其是血清中留下痕迹,通过对这些痕迹的检测,就可以知道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这些所谓的痕迹就是我们所讲的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血清标记物主要包括三对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体(HBcAb)以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DNA—P)等。
①“二对半”
由于技术问题,核心抗原难以检测,因此三对抗原抗体系统中只能检测到二对半,故俗称为“二对半”。是目前在临床上最遍及的乙肝病毒学检查指标,其临床意义见下表。
②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
HBV—DNA是乙肝病毒存在及有无复制能力的直接标志。在乙肝活动期,HBV—DNA一般均呈现阳性,病情越重,含量越高。目前临床对HBV—DNA可以作出定性和定量的检测。HBV—DNA含量还是使用某些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和判断疗效的依据之一。
③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DNA—P)
乙肝二对半检查临床意义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临床意义+-+-+俗称大三阳,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增殖,传染性大。+---+急性HBV感染,或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俗称小三阳,急性HBV趋向恢复,或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病情稳定;若长期持续且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易肝纤维化或癌变。+----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保护性抗体,机体有免疫力的表现。注射乙肝疫苗或感染乙肝病毒后获得。----+高滴度核心抗体阳性常标志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低滴度核心抗体阳性常表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
DNA—P是乙肝病毒存在的直接依据之一,并可以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它的活性可以较好地反映血液中HBV的含量,正常值<25cpm。DNA—P是评价抗乙肝病毒药物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常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一周后,DNA—P活性即迅速下降。
(5)肝癌CT检查
肝癌的CT检查一般是在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进一步证实肝癌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以较简单的CT平扫和增强CT为常规,碘油CT有利于对没有典型CT图像特征并AFP为阴性的病灶进行鉴别诊断(王悦华等,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0,6(4):289)。
平扫:CT平扫时肝脏肿瘤多表现为低密度块影,有时表现为等密度块影,多与正常肝难以分辨,个别的可呈高密度块影,故CT平扫难以对肝占位的良、恶性提供定性鉴别。经静脉常规增强CT扫描方法简便,应用广泛。
增强:增强CT的应用有利于发现和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肝内管道结构的改变。肝癌增强CT的密度特征与肿瘤组织学表现如肿瘤坏死、脂肪变、肝窦扩张以及脉管变化等因素相关,多数可以其增强CT图像特征并结合病史而确诊。增强CT对肝癌诊断符合率近于90%,尤其对肝脏较小病灶的鉴别诊断有了明显的提高。肝癌个体间的差异较大,有一定比例的病灶没有典型的CT图像特征或血流表现,同时也有部分病变具有与肝癌类似的图像特征,特别是对于AFP增高不明显的肝癌,这是导致误诊或漏诊的主要原因,这些病灶需采用特殊的CT扫描技术加以鉴别。
碘油CT:碘油CT诊断特异性高,根据文献报道可达91.7%。但碘油CT难以发现小的纤维性或坏死性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因为碘油不能进入这些肿瘤。其他的如CTA(肝动脉造影CT)和CTAP(动脉门脉造影CT),在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方面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方法。
对于小肝癌(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的诊断标准是: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0厘米,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最大径之和应<3.0厘米),早期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了时机,意义重大,可以用螺旋CT,其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更高。
(6)脂肪肝CT检查
脂肪肝的CT值和脂肪相同,因此CT对脂肪肝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脂肪肝一般CT肝值/脾值如0.85。肝脏的影像学检查其他方面还有X线造影、核磁共振成像术等方法。
(7)活体组织检查
肝脏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金标准,但是必须以获得活体组织为前提,所以一般在需要确诊情况下进行。目前肝脏活体组织取材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皮肝穿刺,此方法简便易行,危险性、并发症也较少,但所取材的组织块较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腹腔镜下直接取肝脏活体组织,所取组织块较大,可以从病变明显处穿刺,对出血情况也可以及时处理,为临床医师所喜欢用,但较前者具有一定创伤性,病人不太乐意;三是在外科手术情况下直接切取肝脏组织。一般是在病人需要进行某些外科手术时同时进行。由于肝脏穿刺属于创伤性检查,应注意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肝脏病如何自我检查
肝脏是负责身体代谢的中心器官,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肝脏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每一个肝小叶约有50万个肝细胞,平时大约只有1/5发挥功用,其余4/5作为非常时期下的后备力量。因此,即使有4/5的肝脏组织遭到破坏,其他1/5没有破坏的情况下,仍可进行正常运作。事实上动手术切除4/5的肝脏,也能维持生命。所以有时候肝脏发生损害后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了。那么患者如何自己进行肝病方面的自测,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及时就诊治疗呢?一般地说,出现下列几方面情形尤其是有好几种症状同时出现,经过营养或休养后,症状依然没有消除,便可怀疑是患有肝脏病的可能,要及时进行诊治。
(1)无明显诱因而突然感到神疲力乏、精神倦怠、两膝酸软等或全身倦怠感日趋严重。
(2)食欲不振,有恶心感觉。
(3)持续性低热,或并发恶寒。
(4)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5)酒量突然减少。
(6)脸色晦暗失去光泽。
(7)巩膜、皮肤发黄,或觉搔痒。
(8)小便黄如浓茶色。
(9)便秘,便色灰白。
(10)右上腹部闷痛。
(11)掌表面,特别是大、小鱼际部分和指端掌面的皮肤充血性发红;全身皮肤尤其是前胸位置出现蜘蛛痣(表面可见散发性的四周有脚(红丝)的红点,用一带尖的物体轻轻按压红点中心时,四周的红丝可消失,停止按压后红丝又复出)。
(12)右侧颈部静脉怒张或腹壁上青筋暴露明显。
(13)皮肤黑斑增加。
(14)四肢麻痹,口臭。
(15)下肢明显水肿,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小又排除肾脏损害。
(16)有长期酗酒史或长期服用某些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四环素、口服避孕药、氯丙嗪、解热镇痛类等药物者应警惕酒精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
肝脏病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
肝脏是负责身体的代谢中心器官,具有很大的预备能力。肝脏组织是由50万个肝小叶汇集而成,肝小叶大约由50万个肝细胞集合形成肝脏组织,平时大约只有1/5发挥功用,其余4/5,做为非常时期下的待命者。
因此,即使有4/5的肝脏组织遭到破坏,其他1/5在没有破坏的情况下,仍可进行正常运作。事实上动手术切除4/5的肝脏,也能维持生命。所以,即使发生障碍也不会产生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是病情严重的时候了。
下面列出十三种现象,如果有好几种症状同时出现,经过营养或休养后,症状依然没有消除,便可怀疑是患有肝脏病的可能。
(1)全身倦怠感日趋严重;
(2)食欲不振,有恶心感觉;
(3)持续性微热,或并发恶寒;
(4)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5)酒量突然减少;
(6)脸色晦暗失去光泽;
(7)皮肤呈黄疸色、或觉搔痒;
(8)尿液变为啤酒色;
(9)便秘,便色灰白;
(10)心窝部感到胀闷;
(11)右上腹部闷痛;
(12)黑斑增加;
(13)四肢麻痹、口臭。
黄疸与肝脏病有何关系
大部份人听到黄疸,便直接联想是肝脏病的代表症状。不错,肝脏病容易引起黄疸,但并不是一切黄疸都是肝脏病。
肝脏损害引起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全身循环的原因。胆红素是构成胆汁生成的色素,由体内不需要的红色素制成。当肝脏机能不良,无法将胆红素作为胆汁原料有效利用或对十二指肠排泄无法顺利进行时,在肝脏内积存过多,未经处理的胆汁素,便造成黄疸。
一般,黄疸先出现于眼球结膜,其次是口腔黏膜,然后其他皮肤或黏膜等。
黄疸的种类有所不同,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胆性黄疸、肝脏外胆管性黄疸三种:
(1)溶血性黄疸是因胆汁色素制造过多,即红血球的溶血太多的缘故;
(2)肝脏性黄疸是因肝脏发生障碍,胆汁色素的分泌不顺利,与肝脏组织损坏,流出胆汁又回流血液等缘故;
(3)肝脏胆管性黄疸是胆管方面的病症。
总之,对于黄疸,需要详细检查才能究明是何种原因引发。检查时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1)色调的辨别:
有时因服药(如虐涤平)而皮肤呈黄色,且出现于眼球结膜的黄疸,在萤光灯或电灯下,有时会误认的,必须白天在光亮的地方辨别。吃过多的橘子或南瓜,其黄色色素会沉淀于皮肤,诊断不注意时将误为黄疸。
(2)黄疸的强度:
急速出现的强度黄疸,可认为是广泛的肝脏疾病。但强度的黄疸,有时是胆道闭塞而引起的。例如胆石、胆管或胰脏头部的癌等即是。
一直是中等度的黄疸,突然变成强度黄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胆管闭塞而积滞胆汁,致引起第二次炎症变化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