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脏病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2971900000028

第28章 心血管病的科学防治(19)

(5)短期和长期治疗均有效。有人研究提示,长期治疗,可使左心室肥厚消退,并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6)新一代钙拮抗剂作用周期长,投药次数少,使用方便。

(7)因不增加心率,故不增加心肌耗氧量,不产生体位性低血压。

(8)同时具有附加药理作用,如解除支气管平滑肌、冠状动脉痉挛,对血糖、血脂、电解质影响小。

鉴于以上特点,钙拮抗剂主要适用于如下高血压病患者:①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尤其适用于劳力型与自发型心绞痛。②老年收缩期高血压。③伴有心、脑、肾血管病变的患者。但是如果妊娠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房室传导阻滞,则不宜用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类钙拮抗剂。

用于降压治疗的钙拮抗剂有哪些

虽然用于临床的钙拮抗剂已达数十种,但比较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尼索地平、氨氯地平、佩尔地平、可乐定、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其中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索地平、氨氯地平、佩尔地平等主要用于降压治疗。

硝苯地平又叫心痛定,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其他许多疾病的钙拮抗剂。它舒张血管作用较强,降压作用迅速而确切,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能减少并发症,且安全性高,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因其作用时间非常短,会导致血压波动和反射性心率增快,故临床上用其缓释或控释制剂治疗高血压。

硝苯地平为短效制剂,须每日3次,每次10毫克。近年来治疗高血压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每日1~2次,每次20毫克;或用硝苯地平的控释剂(商品名拜心痛),每日1次,每次30毫克,即能有效维持降压作用在24小时以上。

尼群地平是第二代钙拮抗剂,它的作用与硝苯地平相似,主要是降低周围动脉阻力,而且不影响心脏功能。它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对治疗体循环阻力过大特别有效,并适用于低肾素性高血压的治疗。常用剂量,每日30~40毫克,1次或分2次口服。

尼索地平也是第二代钙拮抗剂,结构与硝苯地平相似,但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是硝苯地平的4~10倍,而对心肌抑制作用要小得多。此外,尼索地平是治疗冠状动脉痉挛作用最强的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0~20毫克,分2次服。

β受体阻滞剂降压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β受体在心血管系统各个部位均存在。β受体兴奋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加强、冠状动脉扩张、皮肤和黏膜静脉血管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血压升高。也就是说,高血压时常伴有β受体亢进的表现,而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可使心脏、周围血管、呼吸道、中枢神经及其他组织上的β受体阻滞,而使血压下降。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已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β受体阻滞剂降低血压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心脏β受体的阻滞:当心脏的β受体阻滞后,心率降低和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从而降低血压。

(2)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肾脏近球旁组织的β受体兴奋,可促进肾素分泌,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使血压升高,而β受体阻滞剂在阻滞β受体后,使肾素分泌减少,从而发挥降压作用。

(3)对中枢神经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的β受体,使其兴奋神经元活动减弱,减少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出,从而起降压作用。

(4)压力感受器的重建: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卧位或坐位时血压,说明β受体阻滞剂可使压力感受器维持正常。

β受体阻滞剂单独应用的降压疗效并不理想,如合并使用其他降压药则疗效增强。如与利尿剂合用,可以消除后者因减少血容量而引起的肾素活性增强;与血管扩张剂合用,可以减少后者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及肾素的释放。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哪几种高血压

(1)需用血管扩张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一样,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高血压治疗。由于β受体阻滞剂单独使用时效果不理想,而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合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增强疗效。如与利尿剂和(或)血管扩张剂并用,90%以上的患者能得到控制,而且副作用少,亦可减少利尿剂所致的低血钾,还可拮抗因和血管扩张剂合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所以目前已作为第一线降压药使用。

(2)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故有抗心绞痛,防止心肌梗死发作,缩小梗死面积的作用,并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

(3)青少年高血压:青少年高血压患者常呈现心率快、心输出量大的高动力型,其主要原因是肾素分泌过多,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有抑制肾素分泌的作用,故适用于此型高血压。

β受体阻滞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有:①减弱心肌收缩力,可加重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有可能加重个别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状。②有诱发或加重哮喘的作用,所以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患者禁用或慎用。③引起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④干扰糖和脂类代谢,导致血糖、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⑤突然停药,可以使冠心病患者诱发心绞痛。

鉴于以上不良反应,除了伴有上述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慎用外,也不提倡老年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压。

为什么说转换酶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压药

近三十年来,随着对高血压发病原理的深入研究,现已证实,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重要的加压机制之一。其作用大致过程是,当机体肾血流量不足或血钠降低时,肾脏分泌出一种称为肾素的酶,该酶将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分解为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肺循环内被转换酶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而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力收缩血管的物质。如果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失活,就不能产生血管紧张素Ⅱ,也就解除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收缩血管效应,这种取消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作用的物质称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简称转换酶抑制剂。

转换酶抑制剂降压原理复杂,有些机制尚不清楚,但主要通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降压。

转换酶抑制剂与利尿剂合用效力增强,不引起钠、水潴留,对心输出量和心率无明显影响,不会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但可增加肾血流量和改善肾小球过滤率,还可改善高血压患者伴有的胰岛素抵抗状态,逆转左心室和血管壁肥厚,且不良反应较少,除双侧肾动脉狭窄和严重肾功能衰竭者禁用外,可广泛应用于各型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治疗。

由于转换酶抑制剂直接作用于导致血压升高的体液调节,从而起到降压作用,所以与其他降压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新型降压药。

常用的转换酶抑制剂有哪些

第一代转换酶抑制剂为卡托普利或称巯甲丙脯酸,商品名开搏通,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转换酶抑制剂,现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治疗,对轻、中度高血压均适用。用于降压时,起始剂量125~250毫克,每日3次,口服,有效剂量为每日50~150毫克。加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疗效更佳。

本品能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钠、水潴留,因而可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故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小剂量服用卡托普利,不良反应较少,加大剂量并不增加治疗效果,但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常见不良反应有干咳、皮疹、味觉异常、血管性水肿。首次服药剂量过大,可发生症状性低血压,严重而罕见的不良反应为肾功能减退和粒细胞减少。

第二代转换酶抑制剂为依那普利和赖诺普利,药物结构中不含巯基,其疗效与卡托普利相似,在国内依那普利的应用较为普遍。其半衰期长,每日服1~2次即可,用量也较卡托普利小,毒性相对较低,一般用量每次为5~10毫克,可逐渐增加剂量至每日80毫克,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不良反应与卡托普利相近,主要表现为干咳,个别患者可出现蛋白尿、皮疹和粒细胞减少。

新的转换酶抑制剂还在不断出现,目前较常见的有培哚普利(商品名雅施达),半衰期较长,每日服用1次,每次4~8毫克,血压稳定后,轻型高血压每日2毫克维持,长期服用可逆转心肌肥厚和血管壁损害,改善血管弹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适用。常见不良反应为干咳。

转换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哪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转换酶抑制剂为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主要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的治疗。

(1)高血压: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程度及年龄组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对高肾素活性患者的降压效力较强,长期应用无耐药性,也无体位性低血压。国外大量文献报道,不同的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普遍认为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严重高血压加用利尿剂后降压效力增强。国内卡托普利用量较小,每次25毫克,每日3次,与利尿剂合用可收到较好的降压效果。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应用转换酶抑制剂后肾功能改善,尿蛋白排出减少,但用量宜减少;对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转换酶抑制剂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长期应用可抑制心肌肥厚的进展;对伴有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患者,转换酶抑制剂也有良效;在有糖尿病肾病时,转换酶抑制剂可延缓其肾功能恶化,使患者的生活能力有所改善。

(2)充血性心力衰竭:转换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已有大量报道,认为这类药物安全有效,优于其他血管扩张剂。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药物后,血流动力学很快(1~2小时)发生改变,4~6小时达到峰效应,血压轻度下降,心率稍变慢,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明显增加,全身血管阻力、右心房压、肺动脉和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及肺血管阻力均明显降低;肾血流量和尿量增加,心力衰竭症状,如气喘、咳嗽、水肿等减轻,运动耐量增加。长期应用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急性口服相似,或进一步改善,同时降低高危患者的病死率。

治疗心力衰竭时,用药应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量,以寻求最佳剂量。卡托普利的常用剂量为125~250毫克,每日3次服;依那普利为5~20毫克,每日1~2次。

(3)缺血性心脏病:实验研究提示,血管紧张素参与了心肌缺血和坏死的病理过程。转换酶抑制剂能保护缺血心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由此所致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早期或在溶栓治疗之前给予转换酶抑制剂,可望收到心肌保护之效。

α受体阻滞剂降压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有何特点

人体的血管壁上分布有缩血管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它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称为受体的结构——α受体与β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能够与肾上腺能受体结合,从而阻滞肾上腺能递质与α、β受体相结合,而消除其效应的药物分别称为α、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又分为α1和α2受体,能同时阻断这两个受体的药物称为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导致心率加快,只阻断α1受体的药物则无此不良反应。

早先上市的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如酚苄明与酚妥拉明,在阻断α1受体的同时也阻断了α2受体,故反馈性地引起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引起心率加快,并部分地对抗了它阻断突触后α1受体引起的降压效应,因此这一不足之处限制了这类药物的推广。以哌唑嗪和四喃唑嗪为代表的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则克服了这一缺点。这类药物对α受体有高选择性阻断作用,但却不阻断突触前膜的α2受体,所以减少了心动过速的发生。

哌唑嗪和四喃唑嗪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约有半数高血压患者经该药治疗后血压得以控制。对于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不能满意控制血压的患者,用哌唑嗪、特拉唑嗪(四喃唑嗪)有效。若与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或其他血管扩张剂合用,可以提高疗效。

该药的最大优点是没有明显的代谢不良反应,而且对于血脂有良好影响。它能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所以适用于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哮喘病及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

α1受体阻滞剂有哪些不良反应

(1)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首次服药者,称为“首剂现象”。表现有头晕、晕厥、心悸等,尤其是直立体位、饥饿、低盐时更易发生。预防“首剂现象”的给药方法:①用哌唑嗪、特拉唑嗪(四喃唑嗪)之前,停用1日利尿剂,以防止血容量不足。②可在睡前首次给药,这样能避免发生体位变化而使血压降低。③首次给药剂量小,应为05~1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