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脏病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2971900000037

第37章 心脏病患者饮食常识(5)

番薯性味甘平,无毒。中医认为它功用颇多。《本草纲目》记载番薯能“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番薯含有大量胶原和黏多糖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保持关节润滑,防止肝肾结缔组织萎缩。近代营养学研究还发现,番薯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质沉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使皮下脂肪减少,避免出现过度肥胖,是一种有效的长寿保健食品。

番薯降脂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可蒸可煮,但是食用量不可过多,因为过多摄入可使总热能增加,反而不利于降低血脂。

(15)香菇:香菇为食中珍品,营养极为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香菇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纤维素、无机盐、多种维生素及降血脂物质香蕈大生、2R-羟基-4-丁酸等。

香菇性平味甘,能补脾胃,益气,有降血压、消食、去脂、抗癌、抗病毒等多种功效。

香菇中所含的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香菇还含有香菇嘌呤等核酸物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现代药理学及临床研究都证明,香菇中含有的香蕈大生有较强的降脂作用,连续服用能降低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患有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患者每日用鲜香菇90克,以植物油炒过后水煮,久服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一日三餐热能如何合理分配

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证明,任意进食动物脂肪者的寿命要比限制进食者短,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则以任意进食动物脂肪者为高。无论我国还是外国的科学家们都发现并公认,减少能量的摄入,供给足够的果蔬和适量蛋白质有助于健康长寿。这是因为已患有高血压或具有发生高血压病倾向的人,本来体内的脂肪组织就已逐渐增加,而其他组织则相应减少,全身的代谢水平降低。况且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多偏大,体力活动趋少,所消耗的热能也相对减少。因此,高血压病患者所需要补充的热能也应相对减少。

目前,国际上推荐以20~39岁年龄组的人热能需要作为基数,依次递减,即40~49岁减少50%,50~59岁者减少100%,60~69岁者减少200%,70岁以上者减少300%。就一般情况而论,这个标准可作为高血压病患者摄入能量的参考。饮食过量,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自古所传“未饱告止”之说,颇具科学道理。因为过饱时,会使血液大量集中于胃肠部,导致胃之饱胀,势必造成横膈上托,压迫心脏,很容易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以致诱发或加重心血管、脑血管以及消化系统的疾病。当然,也不能盲目地采取“减肥法”来防治高血压病,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科学家和医学家、营养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一日三餐的合理分配方案是:早餐占当天总热能的300%~400%;午餐占400%~500%;晚餐占200%~300%。这是符合正常健康人在一天生理活动中热能的耗求规律的,大体上也适合高血压患者的情况。当然还要因人制宜,个别对待。

哪些饮食习惯是错误的

切忌“狂饮暴食”,是高血压患者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患者的亲人及其周围的人,为了珍惜患者的生命,应该毫不客气地给予严格监督。有些高血压病患者对自己控制不严,借故大吃大喝,狂饮暴食,往往弄得酩酊大醉,上吐下泻,既劳神又伤身,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须知,与健康人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消化功能、解毒功能、血管弹性都有所减退,经不起狂饮暴食的冲击,故切忌。

还值得一提的是“好吃零食”的习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也是忌讳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爱吃零食,就会使胃肠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安宁,久而久之势必引起疾病。再说吃零食尤其是甜食,会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升高,这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人来说是危险的。冷饮冷食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害多利少,宜适当控制。当你看到别人吃而使自己“发馋”时,应该用理智来提醒和克制自己。

食不厌精还是食不厌杂好

控制膳食中的热能,限制过多摄入糖类,是高血压病患者合理饮食的重要原则。然而,采取“饥饿疗法”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则是不适宜的。因为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不能是单纯地消极减糖,更重要的是,采取增加体内蛋白质和维生素等积极措施,维生素的摄入尤为重要。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维生素C具有明显的抑制动脉硬化的作用。长期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使胆固醇的含量有所降低。应该强调指出,主食要多用五谷杂粮。因为五谷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无机盐等,还有丰富的维生素E,对高血压病患者是有利的。过去,素有“食不厌精”之说,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是不科学的。应提倡“食不厌杂”,越杂越好。有人把“食不厌杂”与不讲究营养混为一谈,显然是不正确的。不妨以日本的情况为例,来说明“食不厌杂”的积极意义。战后的日本,国民生活逐趋欧化,以吃五谷杂粮为耻,以吃高精食品为荣,结果造成普遍营养失调,引起各种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病的急剧上升。这一严酷的现实迫使日本国民不得不重新评价他们的生活方式。另据资料表明,欧美国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比我国高得多,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与我们大不相同。我国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营养学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要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肉食、动物性脂肪和糖分的摄入不可过量,以保持血液的正常偏碱性状态,这对防治高血压是很有意义的。

春夏秋冬,四季饮食如何调整

季节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必须适当调整日常的膳食摄入的比例,使之与季节变化相协调,才能减少疾病,增强体质,保持较旺盛的精力。尤其是老年人,机体的调节功能下降,运用食物进行调节显得更加重要。有人不论是盛夏还是严冬,都坚持“饮食随意”的原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其实这是不符合营养科学原则的。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对四季饮食作了如下概括:春气温,宜食椿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可见四季的饮食调理对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隆冬过去,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的身体会出现一些变化,冬天吃的食物就不一定完全再适合食用,如羊肉、辣椒等温热性食物吃得太多、太频,会导致体内温火上升,抵抗力下降,因而诱发疾病。春天的气温上升是缓慢的,故饮食的结构不可大起大落,应逐步将膳食结构加以调整,减少动物性膳食,增加一些植物性食物,注意摄入水果和蔬菜,同时适当增加室外活动,调整体内代谢。

盛夏酷暑,烈日炎炎,人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心血管、消化、泌尿、神经系统负荷增加,代谢率增高,营养消耗增加。随汗丢失大量的水分、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和氨基酸。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因此,夏日高温环境下,膳食应以摄入高维生素、优质蛋白和无机盐的食物为主,并补充足够的热能。各种营养素应保持一定的比例。生热营养素占热能分配比为:蛋白质150%,脂肪300%,糖类550%,新鲜蔬菜每日不少于500克,其中叶菜类应占500%以上。多饮一些高碱低渗电解质饮料(如健力宝)。另外,应调整用餐时间,避开高温时间。

秋高气爽,气候干燥,气温逐渐降低,应多饮水,维持水的代谢平衡交换,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应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无机盐,同时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清热解毒之效;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

隆冬时节,气温寒冷,人的皮肤血流量减少,立毛肌收缩,以减少从体表向外散热。日常膳食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意通过膳食提高耐寒能力,摄入高热能食物;二是预防维生素缺乏症,因冬天新鲜水果、蔬菜较少,故应注意适量摄入。冬天的膳食特点是四高,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高维生素。合理增加营养物质,是人体适应冬日环境的必要条件。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且环境湿度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膳食必须适当调整,以适应季节的周期性变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平时省吃俭用,节日暴饮暴食合理吗

在我国广大城乡,有一种传统美德,那就是省吃俭用,而在这个值得自豪的美德后面,却隐藏着另一种不值得提倡的风俗,那就是节日期间的大吃大喝。老百姓将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用在节日“大饱口福”。我们且不说这种风俗产生的浪费有多大,单就营养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是极不科学的饮食方式。

首先,膳食中的蛋白质不能互补。由于平时省吃俭用,特别是农村居民,平时不能获得高质量的蛋白质,膳食以谷类为主,而谷类等植物蛋白是不完全蛋白,即其中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是不完全的,氨基酸的组成也不太合理,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其次,动植物食品未能适当搭配。平时大部分时间里,所摄入的营养素是植物性营养素,而节日期间摄入的大部分又都是动物性营养素,二者不是同时摄入,无法相互补益。比如,动物性膳食的蛋白质质量好,微量元素含量高,消化吸收率高,但其脂肪不如植物性食物好,是一种饱和脂肪酸;植物膳食中胆固醇含量较低,热能较高,但其中所含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吸收率较低。因此,节日期间摄入的大量营养素会白白浪费掉,这同平时节俭的风尚是相违背的。

第三,节日里暴饮暴食对身体不利。节日期间,一下子吃到肚子里那么多东西,使肠胃的负担骤然加重,其结果往往是盛宴散去之后,即是疾病产生之时,报刊上经常报道的节日期间大吃大喝导致生病住院的消息,就是例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并不是十分富裕,没有条件每日都吃上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食物。尽管如此,也应在平日里适当地摄入一些动物性食品或豆制品,以提高饮食的质量。切不可将大鱼大肉放到节日里去“突击享受”,而在平时使身体的营养欠账太多。只有坚持蛋白质互补、动植物性食品搭配和同时食用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有效营养素摄入体内,提高日常膳食的营养水平,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