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牛膝、地龙、香附各15g,川芎12g,当归、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秦艽、土元、羌活各10g。
4.肾阳亏虚型
【辨证】腰背及腿部酸软疼痛,喜温喜按,腰膝无力,遇劳加重;畏寒,肢体怕冷,遇冷痛重,得温则舒,面色咣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
【施治】温补肾阳,佐以活血祛风止痛。
【方药】乌头桂枝汤加味:制川乌、草乌、炙甘草、制乳香、制没药、蜂房、红花、肉桂各9g,熟地、当归、川芎各10g,独活、菟丝子各12g,桑寄生、川断、杜仲各15g,细辛3g。
5.肾阴亏虚型
【辨证】腰背及腿部酸软疼痛,喜温喜按,腰膝无力,遇劳加重,心烦失眠,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足跟疼痛。舌质红、脉弦细。
【施治】滋补肾阴,佐以活血祛风止痛。
【方药】芍药甘草汤加味:生地30g,丹参25g,白芍20g,麦冬、木瓜、桑寄生、枸杞子各15g,龟版10g,乳香、甘草、没药、蜂房、川断、独活各9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雷公藤片(适用于风湿痹阻型)。
(2)风湿寒痛片(适用于风湿寒邪痹阻型)。
(3)腰痛宁胶囊(适用于瘀血阻络兼寒湿痹阻型)。
(4)类风湿灵液(适用于肾精亏虚,风湿寒邪痹阻型)。
(5)知柏地黄丸(适用于属阴虚火旺者)。
(6)骨刺消痛液(适用于寒湿阻络型)。
(7)活络丹(适用于寒湿闭阻型)。
(8)壮腰健肾丸(适用于肾虚型)。
(9)鸡血藤膏(胶)(适用于瘀血阻滞型)。
2.验方
(1)丹参、薏苡仁各30g,白芍20g,生地、川牛膝、木瓜各15g,威灵仙、独活、千年健、钻地风、香附各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早期)。
(2)鸡血藤30g,丹参25g,桑寄生、川牛膝、当归、白芍、木瓜、威灵仙各15g,独活、淫羊藿、何首乌、甘草、黑豆各10g,黄酒30g。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中后期)。
(3)露蜂房10g,白芥子6g,海藻9g,昆布9g,炒牛蒡9g,山甲片6g,血竭3g,生黄芪6g,当归12g,葛根12g,桂枝6g,枸杞子3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属正气不足,痰浊阻络型)。
(4)威灵仙30g,羌活、独活各15g,生黄芪、川楝子、元胡各25g,全蝎6g,土元、当归、远志各2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血虚血瘀,风湿痹阻型)。
(5)双花、寄生、川断、鸡血藤、枸杞子、威灵仙、茯苓各30g,狗脊、连翘、丹参各20g,菟丝子、黄芩、赤芍、白术各15g,桂枝10g,附子15~20g,木香6g。日1剂,水煎,分早、晚分服(适用于瘀血阻络,风寒痹阻型)。
(6)雷公藤25g,生地黄30g,川断15g,金银花30g,川牛膝18g,赤芍15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风湿之邪痹阻经脉,兼有瘀滞型)。
(7)青风藤40g,生麻黄、桂枝、生姜各10g,制附子(先煎1小时)24g,木通6g,生石膏18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寒湿痹阻,阳气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
3.体针疗方
(1)取穴:大椎、身柱、脊中、命门、肾俞、阳关等。合并坐骨神经疼痛者,选用环跳、委中、承山等穴。用捻转法进针。风湿寒邪偏盛者,用泻法;肝肾亏虚者用补法。每次选4~5个穴位,每日1次。
(2)取穴:人中穴。以手针或电子捻针器捻针,使其自上而下,从内向外发热以驱除风寒。
4.外治方
(1)麻油240ml熬滚入黄蜡7.5g,化开,次入松香30g,再下黄丹30g,铜绿6g,轻粉3g,制乳没各9g,共末搅匀成膏。敷贴患处(适用于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
(2)松香1500g(第1次姜汁煮,第2次葱汁煮,第3次白凤仙汁煮,第4次烧酒煮,第5次闹羊花煮,第6次商陆根煮,第7次醋煮),桐油1500ml,川乌、草乌、白芥子、蓖麻子、干姜、官桂、苍术各120g,用桐油熬诸药至药枯,滤去渣,入牛皮120g,烊化,用制过松香渐渐收入,离火,加樟脑30g,麝香9g,厚纸摊之。贴腰脊痛甚处(适用于寒湿型强直性脊柱炎)。
五、调护
(1)早期进行适当活动,可减少脊柱及关节畸形的程度。
(2)维持直立姿势和正常身高。睡低枕以减少颈椎前弯。睡硬板床。平时注意减少脊椎的负重,避免长期弯腰活动。过于肥胖的病人,应减轻体重,从而减轻关节的负担。
(3)病人每日进行扩胸运动及深呼吸。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给予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疝气
疝气是指少腹痛引睾丸,或睾丸、阴囊肿胀疼痛的一类病症。
一、病因病机
疝气的病因,多系湿热痰瘀,乘虚下流,复加外寒所束,以致经脉收引,相搏而痛。其病与任脉及肝肾有关。凡内外之邪所感,都能导致阴阳不和,阴偏胜则寒气冲击,阳偏胜则热气内壅,皆致任脉为疝。而肝佐任脉以化生,故疝病源于任,未有不及于肝的,因肝主筋下环阴器,故疝多与肝有关;肝与肾同居下焦,肾气若旺,客邪则不能犯,故疝必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疝气必睾丸先痛,次连小腹,次攻胸胁,亦有绕脐痛,或抢心痛。
2.诊断
疝气一般可据外候做出诊断。
三、辨证施治
1.阴寒凝滞型(寒疝)
【辨证】阴囊肿硬发冷,控睾而痛,畏寒喜暖。伴有阴茎不举,形寒肢冷,腰痛。舌淡苔白、脉象沉弦。
【施治】温肝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天台乌药散加味:木香、茴香、青皮、川楝子、当归、巴豆(少许)、天台乌药各12g,高良姜、槟榔各9g,枸杞子、肉桂各6g。
【加减】寒甚者:加吴茱萸,再甚者加附片以温肝散寒;痛甚者:加香附、元胡以理气止痛;气滞甚者:加橘核、荔枝核。
2.水湿内阻型(水疝)
【辨证】阴囊水肿,状如水晶,重坠而胀。伴有阴汗时出,或痛或痒。舌苔薄腻,脉弦。
【施治】利水渗湿,行气治疝。
【方药】茴楝五苓散加味:茯苓、猪苓各12g,白术、泽泻各15g,桂枝、小茴香、川楝子各9g,葱白、盐适量。
【加减】体质虚弱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培正壮体;气滞胀痛者:加橘核、荔枝核以理气止痛;血瘀者:加桃仁、牛膝以祛瘀活血;湿热者:加苍术、黄柏以清热燥湿;冷痛甚者:加附片、吴茱萸、肉桂;阴囊发痒者:加防风、白蒺藜。
3.湿热下注型(溃疝、厥疝)
【辨证】阴囊红肿痒痛,或溃或脓,或阴茎肿胀,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尿而下。伴有胸腹痞闷烦热,大便不畅,小溲短涩。
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施治】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黄芩、栀仁各9g,泽泻10g,木通4g,龙胆草、当归、生地各8g,车前子、柴胡、甘草、瞿麦、猪苓各6g。
【加减】胸胁苦满:加柴胡、半夏;阴茎肿胀,尿痛:加淡竹叶、甘草梢;大便不畅:加大黄、厚朴;尿时白浊随下者:加海金沙、萆薢。
4.肝气郁滞型(气疝、狐疝)
【辨证】每因愤怒,号哭,过劳,发生阴囊气肿。伴有气肿时聚时散,少腹结滞不舒,缓急无时。舌淡苔薄白,脉弦。
【施治】行气止痛。
【方药】聚香饮子加味:檀香、木香、乳香、沉香、丁香(以上不见火)、藿香叶各30g,玄胡索(炒,去皮)、片子姜黄(炒)、川乌(炮,去皮尖)、桔梗(去芦,锉,炒)、桂心(不见火)、甘草(炙)各15g。
【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以补气;肾虚:加杜仲、胡芦巴以补肾;血瘀:加三棱、姜黄以活血祛瘀;气滞兼寒:加附片、吴茱萸以暖肝;气滞兼热:加苍术、黄柏以清热。
5.血瘀气滞型(血疝、溃疝)
【辨证】阴囊肿胀刺痛,少腹近横骨两侧,有如黄瓜状的肿块,甚则内有脓血,口欲漱水而不欲咽。舌质略紫而有瘀斑,脉弦涩。
【施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荔枝橘核汤加味:桃仁、玄胡索、山楂核各15g,橘核30g,枳壳、荔枝核各12g,茯苓、白术各10g,甘草6g。
【加减】气滞甚者:加青皮、陈皮以理气;瘀血甚者:加三棱、水蛭以化瘀;血瘀成脓者:加桔梗、黄芪以托脓外出;疼痛剧烈者:
加川乌、香附以理气止痛。
6.痰湿挟瘀型(木疝)
【辨证】阴囊肿硬如升斗大,且又重坠,麻木不知痛痒。伴有全身困倦,四肢重着。舌质晦暗,舌苔腻,脉弦涩。
【施治】祛痰除湿,化瘀消坚。
【方药】橘核丸加味:橘核(炒)、川楝子(炒)、海藻、海带、桃仁、昆布各10g,延胡索(醋制)、肉桂、厚朴(姜制)、川木通、木香、枳实(麸炒)各3g。
【加减】阴囊水肿:加五苓散以行气利水;湿重者:加苍术、茯苓以燥湿;气滞者:加荔枝核、小茴香以暖肝理气;寒痛甚者:加吴茱萸、台乌药以暖肝止痛;化热者:加山栀仁、黄柏以清热。
7.气虚下陷型(虚疝)
【辨证】每因劳累、饥饿、体弱时,发生阴囊气肿偏坠,缓急无时为证候特征。伴有全身肢软无力,语言低微,或有脱肛、或腰酸腿软。舌质胖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施治】补益中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当归、党参、白术各10g,炙甘草5g,陈皮6g,升麻、柴胡各3g,大枣、生姜少许。
【加减】肾阳虚:加杜仲、菟丝子补肾阳;肾阴虚:加生脉散或六味地黄丸以滋肾阴;血瘀:加牛膝、桃仁以活血化瘀;血虚:加川芎、熟地、白芍以补血;气滞:加小茴香、香附以理气。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疝气内消丸、橘核丸、补中益气丸。
2.验方
(1)小茴香10g,荔枝核10g,橘核6g,吴茱萸6g,木香3g,用水煎服,日1剂。
(2)乌药、升麻各10g,用水煎服,日1剂。
(3)杉树球8个,用水煎服,日1剂。
3.外治方
(1)吴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0g,烘干研末,醋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气海、中极穴。
(2)肉桂10g,研末醋调,纱布包后敷脐部。
(3)蓖麻仁7粒研碎,面粉适量,水调成膏,敷健侧涌泉。也可左侧疼痛贴在右侧腰部,右侧疼痛贴在左侧腰部。
(4)灯笼草30g,煎汤熏洗,每日1~2次。
(5)川椒30g,小茴香30g,灶心土500g。将川椒、小茴香研为细末,灶心土打碎,三味和匀,棉布包裹,制成坐垫。
五、调护
(1)积极治疗诱发本病的其他疾病,如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慢性便秘等。
(2)禁郁怒,节情欲,勿劳倦,忌食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