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杂症诊治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2976600000024

第24章 妇产科疾病(4)

2.肾虚型

(1)偏肾阳虚型 【辨证】经来无定期,经量或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或阴冷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而两尺部为甚。

【施治】温肾扶阳,固冲止血。

【方药】制附子8g,熟地12g,山药、覆盆子、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各10g,鹿角霜3g,黄芪、赤石脂各15g。

【加减】患者若为年少肾气不足,加仙茅、仙灵脾各10g;兼见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加茯苓10g,砂仁10g,炮姜8g。证见出血量多,色暗红有块,小腹疼痛者,为寒凝致瘀,加乳香、没药、五灵脂各10g。

(2)偏肾阴虚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少不一,下时淋漓,日久不止,血色鲜红,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失眠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施治】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熟地、淮山药各15g,山茱萸、枸杞各10g,甘草6g,女贞子、旱莲草各15g,茯苓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血崩不止者加乌贼骨、阿胶珠各10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0g;腰酸者加杜仲10g。

3.脾虚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至,下血淋漓不止,或见暴崩,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肢倦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肢肿,四肢不温,胸闷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细弱或沉弱,虚大无力。

【施治】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举元煎:人参、白术各10g,黄芪15g,炙甘草6g,升麻3g。

【加减】若失血过多者加阿胶、焦艾叶、血余炭;若失血多生内热者,加生地炭、地榆炭、贯众炭、仙鹤草;若兼寒者加焦艾叶、炮姜;若挟瘀者加茜草根、三七。

4.血瘀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停闭日久又突然暴崩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质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瘀下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或沉涩,或弦紧。

【施治】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柴胡6g,赤芍12g,当归、川芎、元胡、炒蒲黄、五灵脂、香附各10g,甘草6g,益母草15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血崩带黑色者加茜草、乌贼骨各10g;腹痛甚者加佛手、青木香各1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固经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二至丸、崩漏丸、四红丹、荷叶丸、十灰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型)。

(2)右归丸、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3)丹栀逍遥丸、七制香附丸、乌金丸、柴胡疏肝丸(适用于肝郁气滞型)。

(4)震灵丸、失笑散、四物益母丸、益母丸、益母草膏(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2.验方

(1)过江龙(土老虎眼)种仁6~9g,烧存性研末,开水冲服,每日1次(一般用药1~2次血止)。

(2)益母草30g。水煎服(适用血瘀型)。

(3)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g。水煎服(适用于血热型)。

(4)白芍15g,香附12g,生、熟蒲黄各10g。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5)旱莲草、女贞子各15g,山萸肉、贯众、地榆、生地各12g。

水煎服(适用于肾阴不足型)。

(6)赤石脂、补骨脂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3次(适用于肾气虚寒型)。

(7)槐米、白术各20g,黄芪、旱莲草、乌贼骨各30g,甘草10g。水煎服(适用于脾虚失摄型)。

(8)鹿角霜15g,炮姜炭10g,三七6g。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五、调护

(1)卧床休息,出血量多者取头低足高位。

(2)劳逸适度,应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活动。

(3)使用垫纸质地要柔软,消毒。

(4)对长期出血淋漓不尽者,应嘱其增加营养,补充铁剂。

(5)要经常保持外阴部清洁,宜温水洗涤,勤换内裤,若湿毒致外阴瘙痒,严禁搔抓及热水洗烫。

(6)流血多者,应住院治疗观察,避免不良刺激。

(7)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以防生热助阳。禁房事。

产后痉证

产后发生抽搐,四肢拘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称为“产后痉证”,又称“产后发痉”、“产后破伤风证”等,俗称“产后惊风”。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系因产后亡血伤津,精血虚损,筋脉失之濡养;或因亡血复汗,虚其血虚,以致邪毒直窜气血筋养,来势猛急,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为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口噤、角弓反张。

血虚无邪者,多见面色苍白,搐动力缓。感受风寒者,多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染受邪毒者,必有口噤项强,面呈苦笑。

2.诊断

以产后发生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要诊断依据。

本病应注意与各种脑炎相鉴别。

三、辨证施治

1.血虚型

【辨证】产后失血过多,骤然发痉,面色苍白,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舌质淡,脉虚细。

【施治】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味:白芍15g,阿胶10g,龟版20g,鳖甲、牡蛎、麦冬各15g,干地黄20g,炙甘草15g,钩藤、天麻、石菖蒲各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抽搐甚者加地龙6g,全蝎4g,蜈蚣1条;失血过多脸色苍白者加人参10g。

2.外感风寒型

【辨证】初起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腰酸骨楚,无汗,继之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苔薄白,脉浮弦。

【施治】解表发汗祛风,养血生津止痉。

【方药】葛根汤加味:葛根15g,炙甘草6g,麻黄9g,桂枝、芍药各6g,生姜9g,大枣12枚。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四肢抽搐甚者加钩藤、天麻各10g,全蝎3g;身痛甚者加防风、羌活各10g。

3.感染邪毒型

【辨证】新产后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牙关紧闭,口角搐动,面呈苦笑,继而项背强急,角弓反张。舌体正常,苔薄白,脉浮而弦。

【施治】解毒镇痉,理血祛风。

【方药】摄风散加味:蜈蚣6g,桑寄生15g,钩藤10g,朱砂2g,全蝎3g,麝香0.2g,僵蚕9g,白芍12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口干舌燥者加麦冬、花粉各10g;舌苔淡白作逆者加生姜3片,苏叶6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毛冬青甲素、复方丹参液、复方当归液。

2.验方

(1)羌活、川芎、大黄、清半夏、防风、僵蚕、全蝎、天南星、白芷、蜈蚣各9g,川乌、草乌各3~6g,琥珀粉、朱砂各3g。

(2)全蝎粉3g(冲服),蜈蚣2条,白附子、天南星、白僵蚕、木瓜、大黄各10g,蝉衣15g,葛根30g。

(3)钩藤20g,防风、地龙各10g,全蝎6g,蜈蚣3g。每次用1剂,水煎3次去渣存液,每次用200ml保留灌肠,每天2次。

五、调护

(1)病室宜安静,暗淡,避免声、光、热的刺激。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但动作、语言要轻。以免外来刺激引起抽搐发作。

(2)若气血虚弱而致痉证者,平时应加强精神、饮食护理,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减少发作。有热时饮食宜易消化食物,可配合橘汁、梨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