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
丹痧也称烂喉痧、疫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2~8岁小儿,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
本病属“温病”范畴。
一、病因病机
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常、机体脆弱之时,从口鼻而人,蕴于肺胃两经。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毒从肌表而透,则发为痧疹,色红如丹。热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见抽搐、昏迷等危笃症状。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有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
2.诊断
(1)有流行病史和接触史,起病急。
(2)初期多伴发热或高热,咽喉掀红肿痛,甚则腐烂。发病12小时后即出现皮疹,首见于耳后及颈部,继而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细小丘疹,用手指扪压后,皮肤红晕暂隐退,显出苍白色。皮疹最明显的地方为腋窝、肘弯及腹股沟等处,而口周反显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
(3)皮疹消退后,皮肤可见小片或大片脱屑。本病初期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呈杨梅样舌。
(4)本病的皮疹应与药物疹及风痧的皮疹作鉴别。某些药物疹与猩红热皮疹相似,但缺乏全身症状。风痧的皮疹有时可像猩红热,但有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疹退后不脱屑之特点。
三、辨证施治
1.邪侵肺卫型
【辨证】发热骤起,头痛畏寒,灼热无汗,咽红肿痛,吞咽不利,皮肤潮红,疹点细小,状如锦纹。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施治】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牛蒡子、浮萍、射干、连翘、桑叶、菊花各10g,荆芥、蝉蜕、桔梗、甘草各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2.毒在气营型
【辨证】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或糜烂自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舌质红,苔黄糙,或舌红起刺少苔,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施治】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水牛角(先煎)、生石膏各30g,生地黄、赤芍、牡丹皮、连翘、淡竹叶、射干各10g,芦根15g,黄连、马勃、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2剂。
3.疹后阴伤型
【辨证】丹痧渐消,身热渐退,低热,皮肤脱屑,唇口干燥,干咳,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施治】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玉竹各12g,麦冬、天花粉、桑叶、地骨皮、玄参各10g,桔梗、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银翘解毒片、板蓝根冲剂(适用于邪侵肺卫型)。
(2)牛黄清宫丸、神犀丹、六神丸(适用于毒在气营型)。
(3)玉竹膏、二冬膏、川贝雪梨糖浆(适用于疹后阴伤型)。
2.验方
(1)金银花、连翘、菊花各10g,荆芥、牛蒡子、蝉蜕、山豆根、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邪侵肺卫型)。
(2)金银花、连翘、紫草、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0g,水牛角20g(先煎),甘草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毒在气营型)。
(3)腊梅花、连翘、天冬、麦冬、沙参、白芍、茯苓各10g,知母、枇杷叶、玉竹各6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疹后阴伤型)。
3.针灸疗方
针刺取风池、合谷、曲池、少商、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
4.外治方
选用冰硼散、锡类散、牛黄散或双料喉风散吹喉,每日3~4次。
五、调护
(1)保证小儿足够的水分和营养,要进行隔离1周,注意口腔清洁。
(2)全身症状严重时,应及时诊治。
小儿疳证
疳证又名疳积,现代医学称营养不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赢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本病起病缓慢,病程愈长,病情亦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前人列为小儿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之一。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多食肥甘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枯槁,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证。其病变在脾胃,故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述。疳证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以及“疳之为病,皆虚使然”之说。故疳证不治,可传余脏,除脾胃病外,他脏亦受影响。
此外,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虫病,肺痨及其因长期患慢性病而引起的消瘦,均不属疳证范畴。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原因虽有不同,而导致脾脏虚弱的病理结果则同。分别阐述如下。
(1)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喂养必须定质、定时、定量。一切饮食的调配,必须与脾胃受纳运化之机相适应。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无度,或恣啖肥甘生冷,壅滞中州,脾气不运,往往形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受伤,乳食之精微无从运化,对脏腑气血缺乏供养,渐至身体赢弱,气液亏损,终成疳证。故疳证往往与积滞有密切的联系,而二者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临床须加以鉴别。此类病候,每多虚实并见,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应结合具体见证,予以诊治。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疳证以乳儿期或断乳后最易出现,其中又以人工喂养更易发生。主要由于喂养的物品,不适合婴幼儿身体的需要,或不符合脾胃运化的机能,时日渐久,便致营养失调,身体日趋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小儿因脾胃薄弱的关系,对各种食物不易消化吸收,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滞气机,吐泻等证,往往随之出现。吐泻愈多,津液愈耗,渐至形神虚惫,体力不支,内则痰食壅滞,外则易感时邪,由此而导致不良后果者,亦非罕见。
(3)感染诸虫,转化成疳:小儿脾胃薄弱,且不懂卫生常识,容易感染诸虫。患虫证以后,如病情轻浅,时间不长,对脾脏运化功能的破坏和对身体营养的影响不严重者,则仍属一般虫证范围。
若虫证病情发展,经久不愈,以致脾脏运化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身体营养不良,气血虚弱,肌肤瘦弱,精神疲惫的,便是由虫证而转化成疳。故虫证与疳证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其中不仅是病情轻重浅深的不同,更主要的是疾病的机理和病变的过程均有所区别。又有些疳证的病儿,由于脾胃薄弱,或兼有湿热内蕴的,亦容易兼患虫证。因此疳证与虫证往往错综复杂,故古人治疳药方,多兼有驱虫之品,即属此理。
(4)久病伤阴,液枯成病:温热,咳喘,泄泻久治不愈,脾胃受损,纳谷转呆;加之久病阴虚火旺,精液受损,肌肉日渐瘦削。身如火灼,毛发焦稀,唇干口渴。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主症状为体重减轻,进行性消瘦,皮下脂肪逐渐消失。
脂肪消失不是平均发生的,而有其一定的顺序,一般由腹部开始,顺次波及胸、背、臀部、四肢、面部,而以颊部消失最迟。皮肤表现苍白、干燥、肌张力减退,肝糖原消耗,最后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减退及萎缩。严重者由于皮质兴奋性降低,表现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神情呆滞,智力下降,影响到生长发育。又因小儿调节机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儿常烦躁不安,哭闹无常,甚或嗜睡,体温波动,不安。常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呕吐,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失常,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等。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发生障碍,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浅而不规则。机体抵抗力极度降低,常伴有各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
根据机体干瘦、皮下脂肪消失及体重减轻的程度,将疳疾(营养不良)分为以下三度。
第一度:轻度疳疾体重低于正常15%~20%,腹部、躯干与大腿内侧的脂肪层已变薄,肌肉不结实,精神状态和一般情况尚好,因而常被忽视,除非小儿脱下衣服检查,否则消瘦不易被发现。
第二度:中度疳疾体重低于正常25%~40%,腹部和躯干的皮下脂肪已完全消失,四肢和面部有显著的消瘦,皮肤苍白而干燥,失去弹性,常伴有消化不良。身体抵抗力弱,常易并发其他传染病。
第三度:即重度疳疾,现已较少。体重比正常小儿降低40%~50%以上,除了极度消瘦以外,突出地表现为全身新陈代谢和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生长发育完全停滞。烦躁易哭或精神委靡,表情淡漠,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弹性消失。身体各部皮肤下脂肪几乎完全消失,眼窝下陷,额多皱纹,颧骨突出,外貌像小老头。肌肉松弛,食欲减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部内陷或膨胀,有时可见肠型。患儿全身极度衰弱,四肢发凉,脉搏弱而变慢,心音低钝,呼吸浅表甚至不规则,体温不升或低于正常。
第二、三度营养不良患儿,即疳疾中度及重度的小儿常伴有多种维生素缺乏症、贫血或营养不良性水肿,易并发肺炎、中耳炎等感染。
2.诊断
根据临床营养缺乏的轻重,即可诊断为轻度、中度或重度疳疾。
三、辨证施治
1.暑热成疳型
【辨证】发热口渴,多饮多溲,手挖鼻孔,烦躁不安,纳呆厌食,唇干脸苍,全身疳瘦,大便时结时溏,指纹青紫已入三关。
【施治】清热养阴,和胃消疳。
【方药】麦斛散:麦冬10g,石斛、覆盆子、山楂肉、芦根各8g,鸡内金4g,半边莲6g,甘草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大便泻者加神曲8g;大便结者加大黄6g;作逆者加姜厚朴8g;腹胀如鼓者加腹毛8g,络石藤10g,以消肿退疳。
2.虫积疳疾型
【辨证】纳呆腹胀,四肢细小,项长骨露,腹胀脐突,面青黧黑,烦躁不安,潮热渴饮,大便稀溏,指纹淡滞。脉弦细带数。
【施治】平肝泻心,杀虫消积。
【方药】清热杀虫散:川连5g,芦荟4g,川楝、半边莲各6g,槟榔、栀子、五谷虫各4g,鸡内金3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口渴者加麦冬,石斛各8g,腹胀如鼓者加络石藤、莪术各6g,大便稀而脾虚者加党参6g,白术6g,以益气健脾。
3.久病伤阴型
【辨证】咳喘久不愈,久泻全身脱水,麻疹后火旺阴亏以致全身疳瘦,心烦易怒,口渴欲饮,大便干燥,手挖鼻孔,口含指头,日夜不安。指纹深滞带紫。
【施治】清热养阴,调胃进食。
【方药】养阴消疳散:玄参、麦冬、石斛、山楂肉、半边莲、芦根各8g,甘草4g,鸡内金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咳嗽者加杏仁、桑皮各8g;泄泻者加神曲、地锦各8g,以清热止泻。
4.积滞伤脾型
【辨证】形体消瘦,体重不增,毛发稍稀。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胃纳欠佳,或多食善饥,情绪激动,易怒易哭,肚腹稍膨。便溏或便秘苔薄白脉浮缓,指纹淡滞。
【施治】固气扶脾,温胃消积。
【方药】扶脾消积散:党参、茯苓、白术、柴胡、白芍、青皮、神曲各8g,陈皮6g,麦芽、淮山药各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腹胀加姜厚朴8g,腹毛10g;大便便虫加使君肉、川楝子各10g,以消积杀虫。
5.脾胃气虚型
【辨证】面色萎黄无华,精神委靡,毛发焦枯,发结如穗,肌肤赢瘦,头皮光急,发育障碍,食不消化,唇口干渴,大便溏泄,腹部凹陷如舟,四肢不温,睡卧不宁,露睛,时常啼哭而哭声不扬。唇舌色淡,苔腻,脉濡细无力或濡细而滑,指纹色淡。
【施治】益气健脾,温胃消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扁豆、山药、莲肉各8g,白术、砂仁、鸡内金各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手足欠温加附片8g;腹中雷鸣加干姜6g,以温中散寒。
6.气血两虚型
【辨证】面色咣白,唇干口渴,头大颈细,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发音迟缓,神疲困倦,发黄枯干,睡卧露睛,哭声无力,纳呆厌食,大便溏泄。脉细弱无力,指纹淡。
【施治】补气养血,扶脾消积。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甘草、川芎各4g,白芍、当归、白术、鸡内金各6g,黄芪、茯苓、山楂肉各8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大便结者去白术;肢冷者加桂枝。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肥儿丸、消积健儿片、保儿安冲剂(适用于积滞伤脾型)。
(2)启脾丸、扶脾散、肥儿糖浆(适用于脾气虚弱型)。
(3)十全大补丸、八珍丸(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2.验方
(1)三棱、莪术、槟榔、鸡内金、青皮、陈皮、砂仁、三仙、胡黄连、白术、山药、扁豆各适量。水煎服,日1剂。
(2)穿山甲(炙)、鳖甲(炙)、龟版(炙)、红参各30g,生山药、生山楂各90g,黄芪、鸡内金各60g。伴慢惊者加天麻30g;五迟、五软者加鹿茸15g,熟地、枸杞各45g;疳热明显者加胡黄连30g;易感冒者加蛤蚧1对,板蓝根45g。诸药共研极细末,备用。1~2岁者每次服1.5g,2~6岁者每次服2g,6岁以上者可适当增加药量。每日服3次,随饭或温开水冲服。连服3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