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杂症诊治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2976600000006

第6章 神经系统疾病(2)

【施治】疏肝泄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各12g,栀子、柴胡、泽泻各10g,当归9g,生地黄15g,龙齿30g,甘草6g。水煎服。

4.痰火内扰型

【辨证】失眠头痛,痰多胸闷,恶食暖气,心烦口苦,目眩。舌苔黄腻,脉滑数。

【施治】清化痰热。

【方药】温胆汤加减:法半夏、枳实、竹茹、茯苓、栀子各12g,黄连10g,珍珠母30g,陈皮、甘草各6g。水煎服。

【加减】若痰食阻滞者,可加山楂15g,莱菔子12g,布渣叶12g;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养心宁坤丸(适用于心脾两虚型)。

(2)天王补心丹、安神健脑片、五味子糖浆(适用于阴虚火旺型)。

(3)复方灵芝片(适用于肝郁化火型)。

2.验方

(1)莲子20粒,龙眼肉15g,加水煮熟,睡前服食,并饮其汤(适用于心脾两虚型)。

(2)当归、茯苓、党参各100g,生地黄50g,玄参15g,麦冬、丹参各75g,柏子仁25g,五味子62g,桔梗、夜交藤、远志各50g,珍珠母125g,朱砂12g。共研为细末,每100g药粉加蜂蜜110g,制成大蜜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3次,连服30丸为1个疗程(适用于阴虚火旺型)。

(3)浮小麦30g,生地黄15g,红枣15g,百合9g,夜交藤15g,炙甘草9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阴虚火旺型)。

(4)黄连10g,竹叶5g。水煎服(适用于肝郁化火型)。

(5)法半夏、白术、石菖蒲、胆南星、枳壳、酸枣仁各10g,陈皮9g,茯苓15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痰火内扰型)。

3.针灸疗方

(1)体针:针刺神门、三阴交穴位。心脾亏虚者可选加心俞、厥阴俞、脾俞;肾亏者选加心俞、肾俞、太溪;肝火上扰者选加肝俞、间使、太冲;脾胃不和者选加胃俞、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

(2)耳针:穴位为皮质下、交感、心、脾、肾、内分泌、神门。每次选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

4.外治方

吴茱萸9g,米醋适量,将药捣烂后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两足心的涌泉穴,24小时取下。

五、调护

(1)本证属心神的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方面的调摄,喜怒有节,心情舒畅。

(2)睡前不宜饮浓茶、咖啡、酒等兴奋刺激之品。

(3)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如进行气功、太极拳等锻炼。

颤抖证

颤抖证又称颤振、振懔、震颤,俗名叫摇头风,是指以头摇或肢体摇动、颤抖为证候特征的病证。轻者仅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或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一、病因病机

颤抖证多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生;或风火夹痰、夹瘀,互阻络道而成。

其病主要在肝,旁及脾肾,病机核心为风气内动,病变实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为风、痰、瘀、火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主症为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项背强直。

(2)兼症为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发病年龄在55岁以上,可有明显的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亦可无诱因,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2.诊断

具有主证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即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肝肾亏虚型

【辨证】颤振不愈,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脚软,肢体麻木,呆傻健忘,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

【施治】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干地黄、麦冬、沙参、枸杞子各15g,阿胶12g(烊化),龟版、鳖甲、白芍、牡蛎各30g,甘草6g。水煎服。

2.气血两虚型

【辨证】颤振日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胖有齿印或暗淡,脉细弱。

【施治】益气养血,息风活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15g,白术、茯苓、当归12g,熟地黄18g,川芎6g,白芍15g,天麻10g,丹参20g,石决明30g,大枣5枚。水煎服。

3.痰热动风型

【辨证】颤振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色黄,头晕口干。舌苔黄稠,脉弦滑数。

【施治】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方药】导痰汤加减:法半夏15g,橘红6g,茯苓、枳实、胆南星、竹茹、栀子、黄芩各12g,天麻、钩藤、石决明各30g,甘草6g。

水煎服。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肝肾亏虚型)。

(2)八珍丸(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3)猴枣散(适用于痰热动风型)。

2.验方

(1)生牡蛎25g(先煎),炙鳖甲(先煎)、川石斛各20g,炙龟版(先煎)、白芍、制首乌、生地、麦冬各15g,半夏12g,枳实、制南星、炙僵蚕各10g。水煎,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

(2)羚羊角粉,2~3g,2次分服,日1剂。

(3)白芍30g,甘草、生石决明、鸡血藤各15g,蝉衣6g,水煎服,日1剂。

3.头针疗方

一侧病变时取对侧运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双侧有病变时取双侧。

五、调护

(1)消除紧张心理,陶冶情志。

(2)饮食宜清淡,忌膏粱厚味。

癫痫

癫痫是以反复发作的短暂脑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本病属中医“痫证”、“癫证”范畴。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癫痫病因学的认识,大多归于外感六淫,情感失调,先天因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痰浊上扰,闭塞清窍,蒙蔽心神,壅遏经络,上述因素均可引发癫痫。常见的病因可简单概括为“风”、“痰”、“惊”、“食”、“瘀”、“虚”等,尤以痰作祟最为重要。

(1)先天因素:孕妇调养不当、胎气受损,当胎在母腹中时,母亲受惊吓,惊则气乱,胎气亦随之而逆乱,母体肾亏致小儿禀赋不足,而生后易患痫症,或过分劳累体虚而致小儿禀赋不足。父母有病也会影响胎儿,若父母患有痫症则因其脏气不平,影响小儿先天禀赋而易患此病,或因父母素质虚弱,或因父母久病失养致小儿精气不足而出生后易患痫症。

(2)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惊恐。惊恐对痫症的发作至关重要,由于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痰生风。肝胃受损,则易致精微不布、痰浊内聚、经久失调,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清窍而致痫症发作。小儿脏腹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或素蕴风痰,更易受惊恐而发生痫症。

(3)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致痰浊内聚,阴塞气机、气逆上巅犯脑、蒙蔽清窍而产生昏仆、抽搐等症,或适逢七情失调、致气机逆乱、痰随气动、上冲于元神之府、蒙蔽清窍而发痈症。

(4)脑部外伤:由于生产时使新生儿颅脑受伤,或由于跌扑撞击,损伤脑部,致瘀血阻滞于脑,使“元神之府”功能失职,可见神志逆乱、昏不知人、气血瘀阻,则脉络失和、肢体抽搐,遂发痫症。

(5)外感六淫:时疫瘟毒后,外邪失于清泻,日久致痰热,余毒上冲犯脑而发痫症。病机主要是肝风痰浊,或肝风血瘀,阻于清窍,扰乱神明而发病。若病情迁延,则肝风愈为难息,痰浊瘀血愈结愈深,脑神更不得养,终成痼疾。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大发作:患者突然神志丧失。部分患者在发作前可出现头昏、麻木、感觉异常、面红、恶心等先兆症状。历时约定1~2秒。

此后,患者突然神志丧失,跌倒于地,并发出尖叫声,全身肌肉呈强直性痉挛,此时患者表现为头颈后仰或转向一侧,两手握拳,上肢略曲,下肢伸直而僵硬抖动,呼吸暂停,面色苍白,口唇发紫,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这种强直性抽搐可持续5~30秒,转为阵挛期。全身肌肉呈现强烈而短促的间歇性痉挛,1~3分钟后抽搐停止,转入昏睡状,全身肌肉松弛,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多数患者经历10分钟到数小时,呼吸逐渐平稳,脸色转为正常,意识清醒。发作后除对先兆症状外对发作经过无记忆,感觉头痛,乏力。少数病人在抽搐后有数分钟或较长时间的精神失常。

(2)小发作:一时性的意识障碍,无全身性抽搐,多见于儿童。

有的可有节律性瞬目、低头、两目直视、躯干前屈、两臂向前伸展,约历数秒意识即恢复。

(3)精神运动性发作:突然意识模糊,往往在工作或睡眠中突然徘徊、奔走,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后完全不自知。也有表现为各种错觉及情绪异常。

(4)局限性发作:表现为一侧肢体痉挛性抽搐,而无意识障碍。

或者一侧肢体突然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消失。

2.诊断

(1)依据详细的病史,尤其是对发作过程的描述和观察,结合癫痫发作的特点(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以及体格检查结果,一般可以作出临床诊断。

(2)常规脑电图或诱发试验脑电图可见癫痫波形(棘波、尖波、慢波、或棘-慢波组合波等),但正常不能排除癫痫。

(3)选择性应用化验检查、脑血管造影、头颅CT、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可进一步作出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

(4)需与晕厥、癔病相鉴别。

三、辨证施治

1.风痰闭阻型

【辨证】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乏力等症,发作时突然倒地,神志不清,抽搐吐涎,伴有尖叫与二便失禁。或只有短暂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无抽搐。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施治】涤痰息风,开窍定痈。

【方药】胆南星12g,竹茹、菖蒲、半夏、天麻、僵蚕各9g,全蝎粉1.5g(冲),生铁落60g(先煎),茯神12g,远志6g,琥珀粉(冲)1g,丹参30g。

2.痰火内盛型

【辨证】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苦而干,咯痰不爽,便秘,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发出尖叫。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施治】清肝泻火,化痰息风。

【方药】龙胆草3g,生地、泽泻、胆南星各12g,柴胡、黄芩、山栀、当归、半夏、枳实、菖蒲、地龙各9g,木通、远志各6g。

3.痰淤互结型

【辨证】有脑部外伤或中风史或与月经周期有关,反复发作昏仆,喉间痰鸣,兼有头痛,头晕,面色黧黑,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施治】活血化淤,祛痰定志。

【方药】黄芪、党参、赤芍、郁金、丹参各15g,桃仁、菖蒲、川芎各9g,红花、远志各6g,胆南星12g。

4.心肾亏虚型

【辨证】癫痫发作日久,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施治】补益心肾,健脾化痰。

【方药】熟地、杜仲、山药、枸杞子、党参各12g,当归、山萸肉、白术、菖蒲、郁金各9g,远志、甘草各6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定痫散、止痫散、痫瘫宁、全天麻胶囊、羚羊角胶囊、脑神宝、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痫灵、康脑灵、癫痫康、癫痫灵、神康宁、抗癫痫片。

2.验方

(1)石菖蒲30g,水煎服。日3次(适用于肝风痰热证)。

(2)丹参、鸡血藤、川芎、当归、黄芪、乳香适量,水煎服。日3次(适用于瘀血内停证)。

(3)地龙、全蝎、蜈蚣各等份,制成丸剂、散剂服用,日2次(适用于风痰浊证)。

(4)蝉衣、僵蚕、全蝎、蜈蚣各等份。诸药烘干研末,每次1.5g,每日服3次。

(5)胆南星1.8g,明矾1.2g。诸药共研末,早、晚各吞服1.5g,连用15~30天。

3.针灸疗方

(1)取百会、印堂、人中、内关、神门、三阴交穴。用泻法,日1次,针20分钟(适用于瘀血痫证)。

(2)取鸠尾、中脘、内关、间使、太冲穴。用泻法,日1次,针20分钟(适用于肝风痰火与肝风痰浊证)。

(3)发作时取穴:百会、水沟、涌泉、后溪;间歇期取穴:大椎、鸠尾、间使、丰隆。

4.敷脐方

(1)胆南星、明雄各3g,醋芫花50g,白胡椒挥发油0.05ml。

胆南星、明雄、醋芫花共研细末。每次用150mg敷脐,首用15天换药,以后5~10天换药。治疗期间禁食辛辣、腥味食物以及南瓜、绿豆、动物油等(适用于各型癫痫)。

(2)吴茱萸适量,撒人脐窝内,外用膏药固定,7~10天换药1次(适用于癫痫卒然抽搐,不省人事,发作频繁者)。

五、调护

(1)应预防产伤、颅脑外伤以及涉及脑部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脑、结核、寄生虫病等。对于新生儿抽搐和高热惊厥应及时控制。

(2)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不要长时间注视闪动之物(如看电视、玩游戏机等)。

(3)适当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文体活动(如听音乐、打乒乓球等),避免从事驾车、游泳等易发生危险的活动。

(4)注意饮食营养合理,勿过食肥甘厚味。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旧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发生于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体位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颤证”范畴,又称“震振”、“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