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悬而未决的军事之谜(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6900000011

第11章 世界海战之谜(2)

1898年初,正当古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美国政府借口保护本国侨民的人身安全和商业利益,命令“缅因”号等4艘战列舰驶往古巴哈瓦那港口。2月15日21点40分,“缅因”号指挥官西格斯比刚把写给妻子的信塞进信封时,熄灯号就吹响了,他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觉得号声比往日更为美妙动听。正在这时,突然一声巨响,信封飞落在地,舰身震得向左舷倾斜,接着就开始下沉。船上一片漆黑,浓烟呛鼻。幸运的是,船上350名船员总算还有90人死里逃生。说也怪,“缅因”号在爆炸前没有一点前兆,真可谓突然爆炸。美国政府在爆炸原因尚未查清之前,就一口咬定是西班牙人炸沉的,并利用“缅因”号事件大做文章,在全国上下制造反西班牙的气氛,其目的就是为对西班牙发动战争制造舆论,以便最后用战争手段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缅因号事件”成了美西战争的导火线。

美西战争早已成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事件,而“缅因”号战舰突然爆炸沉没的真相至今不明。当时美西两国都组织了力量进行调查,但双方调查的结论显然不同。

美国是在拒绝西班牙联合调查的建议后单方进行调查的,调查报告断定:“附在舰身上的一枚水雷引起舰前部弹药库爆炸。但不知水雷系何人所放。”实际没有查出真实原因,只是最后断言系水雷炸沉的。后人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1911年将“缅因”号残骸打捞上来,发现舰身的整个前半部被炸毁,甲板和舷侧都被炸掉了。这正是船上弹药库和锅炉所在的部位。在船的这一部分,约1/2的船底仍然在原来的位置,主要在右舷一边。这不正是对美方的调查报告的否定吗?

西班牙在美方拒绝联合调查后,也对这次事故进行了调查,而且还对若干曾目睹或耳闻爆炸的证人进行了较详细的讯问。西方调查报告认为“缅因”号爆炸是内部原因引起的。这与1911年将该舰打捞上来所检验的情况相接近,但也难说其准确的程度,疑点仍然存在。

后人根据美西两方的调查情况和美西当时的势态进行分析、推理和猜测,提出的看法也很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是“存煤自燃说”。这是美国海军上将科弗所持的看法。他在1976年“用现代技术为基础进行推断,断定是由于毗邻火药库的煤舱自燃所致”。这种推断有它的可能性,但也不能完全肯定。因而也没有得到公认。

二是“锅炉爆炸说”。认为“缅因”号的突然爆炸,是该舰上的锅炉爆炸发生的事故。这种看法,仅是一种推测而已,没有证据,难以令人信服。

三是“故意爆炸说”。美国历史学家约翰逊持这种看法。他认为这次爆炸很可能是美国那些主张对西班牙打仗的人搞的。他们生怕冲突得到和平解决,所以“决心采取疯狂的行动,只求引起新的麻烦”。还有的猜测,“非常可能是美国为了煽动国内舆论反对西班牙和制造战争借口而自行炸毁的”。这都是根据美国当时的战争狂热行为进行推理后得出的看法,有些道理,但证据提不出来,也难以解除疑问。

诚然,“缅因”号为何突然爆炸,到底是其本身发生的故障引起还是人为破坏,也就是说究竟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看来,目前已无法查清。

杜威舰队为何轻取马尼拉?

一个并不用于战争的舰队竟在半天时间里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一个国家的首都,这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所有的奇迹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

在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威所指挥的远东分遣队,是由九艘舰船组成的,但没有一艘是真正的战舰,而且全是用蒸汽机发动的,其中四艘是装有铁甲的巡洋舰,两艘是易受伤害的炮舰,还有一艘是速度较低的快艇。正是这样一支小型舰队在菲律宾马尼拉湾与力量相当甚至更为强大的西班牙舰队的交战中,轻而易举地打垮了西班牙舰队,攻取了马尼拉。

杜威舰队取得的胜利是美国从内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期间的最大的胜利,而时间只用了半天。根据杜威将军报告,西班牙人蒙受了300人死亡和400人受伤的重大损失。美国方面只有6人受轻伤,1人受重伤。美国人对战争的胜利兴奋异常。杜威将军一夜之间变成英雄,成为美国人的楷模和英雄。美国海军部助理部长西奥多·罗斯福打电报向杜威将军表示祝贺并幽默地宣称“每个美国人都是你的债务人”。

对于美国杜威舰队取胜的原因在史学界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史学家如詹姆斯·查思等,认为其是出奇制胜。早在1898年2月,当杜威将军率领的美国舰队到达香港时,他就获得了重要信息:许多美国人,尤其是报纸编辑和出版商,正在谈论美国军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被炸沉的情况,认为那是西班牙人进行的破坏行动。随后,杜威收到了美国海军部的电报,要求他使舰船做好准备,装足燃料,一旦美国向西班牙宣战,就及时投入战斗。

杜威舰队航行600余英里,很快于1898年4月25日黄昏时分到达马尼拉湾的入口处,而且没有遇到抵抗。马尼拉湾入口处的两个关键地点是埃尔弗赖莱和科雷希多岛,两者都是西班牙人用大口径大炮护卫的要塞。在这种形势下,杜威让一艘战船首先进去,但两个要塞都没有作出阻止的反应。随后,杜威的全部战船在夜幕笼罩下进入马尼拉湾,直到午夜时,西班牙人才开始行动。尽管杜威舰船上的大炮没有一尊像西班牙人拥有的那样大,但仍然压住了来自埃尔弗赖莱和科雷希多岛上的火力。同时,杜威的舰队逐步向西班牙人的战船逼近和开火。就这样,杜威的舰队顺利地控制了马尼拉湾,占领了马尼拉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一种解释。

不过,关于杜威舰队轻取马尼拉的原因,还有另一种解释,即西班牙人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迅速反应的能力。如前文所述,当杜威舰队接近马尼拉湾入口处时,西班牙人为什么不开火,而直到杜威舰队已进入马尼拉湾后才开始行动?当时参加进攻行动的一个美国水兵曾作过解释。他说,杜威舰队距科雷希多岛南侧约有四英里时,西班牙人的炮火很难达到目标,连美国舰队的后尾战船都有幸逃避西班牙人的炮火。但是,仍然存在着无法解释的原因,这就是,在美国舰船处于西班牙人炮火攻击范围时,即在美国舰船离西班牙人炮火攻击范围之前,为什么西班牙人的炮火还停了很长时间?

杜威将军对他的胜利或西班牙人的失败,则作了别出心裁的解释,尽管他的解释仍然不能使其他人完全信服。杜威事后解释说,西班牙人作过并实施过一种特别的决定,在马尼拉湾战斗期间,西班牙人把他们的舰船都下了锚,以争取占有较大水域的利益。但是,这样在事实上等于西班牙舰队司令蒙托约将军自己已承认失败。他既不是呆子,也不是胆小鬼,他根据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和国内领导的指令,被迫放弃了加强苏比克湾防御的任何想法,事实上被禁止加强其在整个水域的舰船的防御能力。他甚至把大多数舰船停泊在装满岩石的平底船的背后,隐藏和保护起来,等待美国人中计,以便发泄他的仇恨。这说明西班牙舰队的指挥官由于受到其上司的干扰,虽然作了广泛的防御布署,但由于没有重点,而导致了惨重的失败。

此外,有的人或许还会认为,美国舰队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它在军事技术上比西班牙略高一筹,然而战斗中的某些细节却作了否定的回答。美国舰队胜利的本身表明,美国人的炮术并不比西班牙人高多少。当美国和西班牙两国的舰队最后决战时,美国的大炮向大型而又不灵活的西班牙舰船打了6000发炮弹,但击中目标的还不足150发。

还有,当人们看到美国舰队凯旋时,有没有想到其背后起作用的因素,即美国在其陌生的菲律宾群岛发动突然袭击而又获胜时,有没有别国的支持?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当杜威舰队宣告胜利时,在马尼拉湾立即出现了英国、日本和德国人的战舰。尽管德国采取如此突兀和无礼的态度,以致杜威舰队不得不对一艘德国鱼雷艇开了一炮,但是英国和日本人似乎采取了十分友好的态度。在这次海战前后,日本和英国与美国究竟有什么默契,而西班牙人对此有无了解,至今依然不得而知。

因此,时至今日,关于杜威舰队一举打败西班牙舰队,顺利攻取马尼拉的原因,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仍然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日德兰”鱼雷之谜

“日德兰”海战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惟一一次全面出动舰队主力的决战。还有一条原因,却与一枚神奇的鱼雷有关。

据史料显示,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了一场海战。奇怪的是当海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以至于如何评判它成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从双方伤亡损失情况来看,此战中英国舰队共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11.5万吨,伤亡6945人;而德国舰队共损失了1艘老式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6.1万吨,伤亡3058人。英德双方损失比近2∶1。就此情况而言,德国人的确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况且从战术上来看,大洋舰队向强大的英主力舰队发起了勇猛的挑战,希佩尔舰队重创了贝蒂舰队,舍尔准确的判断和优良的航海技术,使他成功地摆脱了占极大优势的杰利科的追击。然而就战略而言,德国海军没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大洋舰队困在港内仍然是一支“存在的舰队”。

据后世评价,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舰队决战。在这次海战中,“大炮巨舰主义”遭到失败。此后,德国和其他海上强国开始研发争夺制海权的新型力量和探索新的战法。二战中出现的潜艇破袭战和航母海空决战正是这一探索的产物。奇怪的是,这些先进武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反而是一枚普通的鱼雷,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鱼雷是消耗性水中兵器,一经发射,要么与目标同归于尽,要么自沉于海底。然而,一枚1916年发射的鱼雷居然两次周游世界江河湖海,直到1972年才销声匿迹。这就是在“日德兰”海战中发射的鱼雷。

据说在1916年5月31日,英德海军在日德兰半岛展开激战。当时,英国海军的“鲁普斯”号超级无畏战舰右前舷第7号鱼雷发射管发射了一枚长5.5米,重655公斤,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白头”鱼雷。这枚鱼雷未中目标,但从此却开始了神秘的旅行。就是这枚鱼雷半个世纪中出现过125次,连续航行了56年。由于它是在日德兰海战中首次发射的,因而被人们称为“日德兰”鱼雷。

据多项研究证据显示,56年来,“日德兰”鱼雷先后经过北海、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美国东海岸、委内瑞拉海岸、巴拿马运河、太平洋、苏门答腊海峡、非洲东海岸、巴西的亚马孙河三角洲、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刚果河口、法国卢瓦尔河源头和非洲大湖。各国不少海军和船员都曾见过它,两艘美国军舰还曾围追堵截,最后还是没有留住它。

那么为何这枚鱼雷出现如此大异常理的情况呢?专家认为,“日德兰”鱼雷经久不沉是由于雷体中段有一个占鱼雷总长1/3~1/2的气舱,内储高压空气,由于雷头装药量很少,只有二三十公斤,所以能接近零浮力,故此浮而不沉。且其本身并无动力,只是借助洋流南下北上,东去西来。至于为何其后又绝迹当世,估计可能是气舱进水后沉入海底,或许是漂入了南半球海域。但是其下落究竟如何?这枚鱼雷又何以如此神奇?至今还是个谜案。

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之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潜艇的“狼群战术”不断袭击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在大西洋上的运输船队,给盟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狼群战术”顾名思义就要从狼说起。众所周知,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它们生性凶暴、残忍而又十分狡猾,以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畜为捕食的对象。狼通常成群活动,能够捕杀体形比它大的动物。潜艇“狼群战术”就是受此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通常潜艇“狼群”有10艘,多时可达20~30艘,各艇之间保持10~20海里的间隔,排列成一条线埋伏在运输船队必经的航道上。当其中的任何一艘潜艇发现目标时,并不立即攻击,而是及时向岸上指挥所报告,继续跟踪侦察,连续报告运输船队航行的位置、航向、速度及船只的种类和数量。当岸上指挥所调动集合了一定数量的潜艇兵力以后,成群的潜艇利用黑夜的掩护浮出水面,同时对运输船队发起攻击。开始时这项战术的确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但在后期,“狼群战术”被盟军破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