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悬而未决的军事之谜(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6900000023

第23章 军事名人之谜(1)

一些伟大的军事家活着时就已是被光环笼罩着了,他们把战争这门残酷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比起他们,那些政客只是一些阴谋家,阴谋不是一门艺术,所以人们对政客都没什么好感,而那些征服者则不同,他能把人们心中的热情调动起来,有可能用鲜血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哪怕只是这件艺术品的一个布景。

居鲁士是战死在疆场的吗?

居鲁士是古代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创立者。他曾率领波斯人反抗米底贵族的统治,推翻米底王国,并征服了西亚和中亚广大地区,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在位29年(约公元前558—前529年),但最后究竟是怎样死去的,却始终是个历史之谜。

据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居鲁士在占领巴比伦之后,转而向西北进军,以图降服中亚的游牧民族。他率军渡过阿拉克斯水(今药杀水),同马萨革泰部落交战。波斯人最初取得重大胜利,马萨革泰女王托米丽斯的儿子被俘后自杀身亡。但马萨革泰人“是一个勇武善战的民族”,托米丽斯集合自己所有的军队,诱敌深入,使波斯军遭到惨败。希罗多德说,这是“蛮人”(非希腊人)所进行的“最激烈的一次战争”,波斯军队大部分战死,居鲁士本人也战死在疆场。战斗结束后,托米丽斯为报子仇,用革囊盛满人血,然后在波斯阵亡者的尸体中间找到居鲁士的尸体,将其首级割下放在她那只盛血的革囊里,愤然地说:“把你的头用血泡起来,让你饮个痛快吧!”希罗多德认为,关于居鲁士之死的种种说法中,此说“最为可信”。后来的多数古典作家,如斯特拉波、阿里安等,大抵都持此说。

除希罗多德所最信的这一说法之外,古代还有其他一些有关居鲁士之死的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也认为居鲁土是在战斗中阵亡的,但与其作战的对方不是马萨革泰人,更谈不上居鲁士的头颅被马萨革泰女王浸在血中一事。根据巴比伦僧侣贝洛苏斯关于巴比伦的历史著作,居鲁士是在同斯基芬人达赫(意为“掠夺者”)部落作战中阵亡的。希腊作家克捷西的《波斯志》则认为,居鲁士最后的一次战斗是反对印度边境上的德比克人的。克捷西说,德比克人的国王阿摩拉欧斯同印度人结盟,其军中有大象,印度人站在他们的一边。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印度人用矛刺中了居鲁士的肝脏,三天之后,居鲁士便因此致命的创伤而死于波斯军营中。当时,斯基芬人阿谬尔吉部落则站在波斯人的一边,其国王阿摩尔格闻讯曾率领2万骑兵赶来援助。经过顽强的战斗,波斯方面最后战胜了德比克人。

另一种说法更根本否认居鲁士是战死的。色诺芬在其所著《居鲁士的教育》中,就曾说居鲁士在首都自己的家里“和平地终其天年”。

此外,据一些古典作家记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最早的都城帕萨尔加德有居鲁士的陵墓。克捷西也说过,居鲁士的尸体曾由其子冈比西斯派大臣巴卡帕特护送回波斯埋葬。这也与希罗多德的说法产生了矛盾。

鉴于以上种种互相矛盾的说法,近代以来学者对希罗多德关于居鲁士的最后出征及死亡情况的描述,大多持程度不同的怀疑态度。有的虽然全部引用希罗多德的叙述,但又指出“其真实性有些可疑”。有的只提到居鲁士是在同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死去的,对于马萨革泰女王将居鲁士的首级浸在血中一事,或者矢口不提,或者说它仅是希罗多德著作中保存下来的“中亚细亚的一个传说”。

前苏联学者丹达玛耶夫在《阿黑门尼德王朝初期的伊朗》一书中,则倾向于确认希罗多德的记述。

丹达玛耶夫首先对贝洛苏斯和克捷西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认为,贝洛苏斯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前半叶的人,而在其之前很久,达赫人已经取代了马萨革泰人在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把居鲁士的敌人称作达赫人。克捷西为什么确信波斯人最后战胜的是德比克人呢?丹达玛耶夫说,这是“源于波斯的官方传说,它总是力图把波斯人的失败冒充为胜利”。丹达玛耶夫又说,克捷西之所以作出错误的判断,还因为他相信德比克人居住在印度的边境,而实际上他们却是与基尔卡利伊人为邻的。一些古典作家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怎样的部落使居鲁士招致失败的问题,因此也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德比克人常常是马萨革泰部落的强大的同盟者,在克捷西的时代,他们的声誉远胜于马萨革泰人,故克捷西相信居鲁士是和德比克人作战的。

对于色诺芬的说法,丹达玛耶夫也提出了质疑,他说:“不应忘记,色诺芬力图把居鲁士树为一种理想化的代表人物,为此目的,他不惜直接曲解历史事实,尽管这些事实对他来说是一目了然的。”

居鲁士究竟是战死疆场,抑或是“和平地终其天年?”如果说是战死的,那么又是同谁作战时阵亡的?看来,这仍是历史的悬案。

克莱武是普拉西战役中的英雄吗?

克莱武被描绘成印度普拉西战役中的一位英雄,以少胜多的军事天才。然而,事实真相又是怎样呢?

在西方学者(主要是英国)撰写的一些历史教科书中,通常把罗伯特·克莱武描绘成为印度普拉西战役中的一位英雄,以少胜多的军事天才。然而,事实真相又是怎样呢?克莱武是靠军事天赋取胜还是略施阴谋诡计夺取了此战的胜利,历史自有公断。

普拉西位于加尔各答以北83千米处。1757年6月22日在这里爆发了决定印度命运的一次战役,史称普拉西战役,它是英国殖民者长期以来对印度侵略的一个结果。此事的开端,还得从1600年说起,就在这一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此后直到19世纪中叶,它一直是英国殖民者掠夺和侵略印度的一个重要工具。早在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就在富庶的孟加拉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根据地。1690年英国通过欺骗和强制的手段,迫使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奥朗则布同意英国在孟加拉占有一块土地,在三个小村落的基础上修建了殖民城市——加尔各答,筑起堡垒,派兵戍守。到18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境内已建立了150多个贸易站和15个海外代理店。贪婪的英国殖民者对物产丰富的孟加拉觊觎已久。他们并不满足于商业上的往来和赤裸裸的掠夺,而是企图直接控制这块地区。他们利用孟加拉封建主的政治腐败和内讧,积极策划占领孟加拉,以便使它成为自己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和日后进一步侵占整个印度的基地。

1756年4月,年仅19岁的锡拉志·乌德·道拉继承其祖父的职位,就任孟加拉的纳瓦布(省长或太守)。这位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年轻人对英国殖民者在自己管区内的所作所为,颇为反感。他写信给英国人,愤怒地指出:“我以万能的神的名义发誓,除非你们同意填平堑壕,夷平防御工事,并依照与扎法尔汗纳瓦布时代相同的条件进行贸易,否则我将拒绝考虑英国人的利益,不仅如此,还要把你们统统驱逐出境。”随后,他率军于6月初攻占了英国在科辛巴萨的商馆。6月16日又率5万大军包围了加尔各答。6月20日,英国守军弃城投降。这样,道拉不费力气地夺取了加尔各答,并将英国俘虏关入一座称之为军事监狱的“黑洞”里。

加尔各答失守后,英国决定报复,从马德拉斯调兵遣将,派遣克莱武率军出征,准备收复加尔各答。克莱武于1757年1月初才夺回该城。

克莱武原是一个初露头角,野心勃勃的殖民军官。他采取军事进攻和欺骗的两手政策,拉拢和收买孟加拉纳瓦布手下的军事长官。1757年4月底,由东印度公司的代理人、大银行家阿米昌德牵线搭桥,促成克莱武与孟加拉印军总司令米尔·贾法尔进行谈判,双方做成一笔交易,订下密约,规定:克莱武事成后,帮助米尔·贾法尔当上孟加拉纳瓦布,而贾法尔则答应给予英国人补助金和特权,并割让给公司一些领土。中间人阿米昌德则可以拿到20万卢比的赏钱。但事后克莱武弄虚作假,分文没付。

克莱武经过这番策划后,于1757年6月23日凌晨1时,把军队开到了普拉西。英军总共不到3000人,其中印度雇佣兵2100人,欧洲士兵800人。另配有10门野战炮和两门榴弹炮。英军首先占据了位于巴吉拉蒂河河堤上的纳瓦布的饲养牲口的圈舍和附近的芒果园,并在那里挖壕露营,设立司令部。

不久,锡拉志·乌德·道拉率5万大军应战,在英军阵地北部的1千米处设置了军事大本营。印军配有骑兵和炮兵,另有圣费莱领导的45名法国军官协助指挥。由纳瓦布本人直接指挥的仅2000人,其余48000人分别由米尔·贾法尔、罗易·杜尔拉帕、亚尔·拉蒂夫汗和米尔·马丹统率。除了米尔·马丹外,其余3名将领都参与了推翻纳瓦布的阴谋活动。

23日凌晨,双方军队摆开阵势,由于印军人数众多,且占据有利地势,形成了对英军的包围圈,加上法国炮兵部署在距英军阵地不到1英里处。形势对英军非常不利。上午8时,双方战斗准备完成。随即圣费莱指挥的炮兵开了第一炮,普拉西战役就此开始。起初,双方炮战3个小时,互有伤亡,接近中午时,仍不分胜负。此时,米尔·贾法尔等3名叛将,按照事先达成的密约,一直按兵不动。这为克莱武提供了有利的战机。恰在此时,天又下起倾盆大雨,持续了1个小时。英军早有准备,用油布把弹药遮盖好,而印军却没有准备,以致弹药全被大雨淋湿。枪声逐渐稀落,军心动摇。米尔·贾法尔向英军通风报信,准备里应外合。于是,克莱武选准时刻,趁机出击。下午5时许,英军占领了纳瓦布的军营,锡拉志仓促撤离并乔装乞丐隐藏起来。普拉西战役就此结束。克莱武以英军18人阵亡、45人受伤的极小代价,取得了此战的胜利。

6月28日,米尔·贾法尔被英军扶立为孟加拉纳瓦布。6月30日(一说7月2日),锡拉志被新纳瓦布之子处死。战后,克莱武本人擢升为英属印度第一任孟加拉省督,成为孟加拉的实际统治者。此役亦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开端。

拿破仑是否逃出了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遗嘱中的一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死得太早,死后请解剖我的尸体。”难道法兰西皇帝意识到有人在害他吗?

1815年10月,拿破仑战败于滑铁卢。《巴黎和约》把这位曾在欧洲大陆叱咤风云的人物放逐到英属圣赫勒拿岛软禁,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6年后,他就与世长辞了。他的死引来百余年来人们的争论不休,成为一个诱惑史学界甚至其他各界人士的谜。

按一般的说法,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死因是患胃癌,他的尸体解剖报告证实胃出现了溃烂。

然而,据前苏联《世代奥秘》一书所载,有些史学家提出:囚禁在圣赫勒拿岛的并非拿破仑本人,而是一个替身——平民弗朗索瓦·罗博。因他脸型、身长与拿破仑几无二致,曾任皇帝的贴身侍从,波旁王朝复辟后被遣回乡。1818年初的一天,两辆来自圣岛的豪华马车停在罗博家门口,车内是谁,因何找罗博,无从知晓。此后1个月后的一天,罗博忽然失踪。当地官员闻讯,生怕他会去与被囚的皇帝掉包,急忙询问了圣岛守备司令,得到结果是一切正常。难道真的什么也没发生吗?

1818年末,意大利维罗纳市来了一个衣着讲究的外国人——列瓦尔,买下一家商店,挂起经营光学仪器的招牌,兼营珠宝。他长相酷似拿破仑,自称来自法国北部,认识他的人都戏称他为“皇帝”。他待人慈善,时常慷慨解囊接济穷人。1823年8月23日,列瓦尔接到一封令他激动的信,返店后告诉合伙人说:“我必须马上去干一件重要的事。”接着他交给合伙人一个用火漆印封好的厚厚的羊皮纸袋,嘱咐说:“假如3个月后我还不回来,就请你把它呈给法国国王,你将获得厚赐。”9月4日,在奥国皇宫,拿破仑的儿子病危。深夜11点,卫兵开枪打死了一个逾墙偷入皇宫的人。天明时,两个见过拿破仑的高级军官对尸体进行了辨认。几小时后,法国大使馆派人要求引渡尸体,但遭拒绝。在拿破仑妻子坚持下,尸体被葬入毫无标记的墓穴,旁边则被指定为拿破仑妻子和儿子将来的墓地。过了几天,4名法国官员拜访了列瓦尔的那位伙伴,用10万金币买走了他保存的那封信,并要求他不得透露任何细节。以后,此人临死前向别人讲了自己的猜测:列瓦尔正是拿破仑,而1821年死于圣岛的则是默默无名的罗博。

这种说法像个动听的故事,却毕竟有其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历史本身是审慎严谨的,因而很多史学家对此不敢苟同。他们寻根究底地证明拿破仑确系死于1821年,只是各家在死因上各执一词,无法统一。这种莫衷一是的局面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瑞典哥德堡牙科医生福苏弗波德介入了这场论战,他的研究成果力排众议,令人刮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