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悬而未决的军事之谜(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6900000007

第7章 陆战军事未解之谜(3)

“向罗马进军”到底是哪一天出发的?至少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10月15日,***党徒在那不勒斯集合誓师后,马上就向罗马进发。第二种说法:墨索里尼一伙10月16日制订了进军计划,20日下令执行,并发表了所谓的《革命宣言》。第三种说法:进军是在10月24日***党代表大会开幕后发起的。***分子究竟何日发难,还有待事实进一步说明。

至于***向罗马进军的具体路线更是说法不一。一部分著作说***在那不勒斯誓师以后,旋即挥戈北上,直逼罗马城。有些著作明确地写着:进军是从***势力强大的北部波河地区出发的,接着向南朝罗马挺进,途中陆续控制了克雷莫纳、亚历山大里亚、波伦亚等重镇。还有的著作只笼统地说控制了从意大利北部到罗马的交通线,也有的说控制了大片农村地区。总之,***黑色大军到底是沿着哪条路径走到罗马的,谁也没有说清楚。此外,***武装是否占领了罗马城,也是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他们仅仅抵达城郊,就达到了夺权目的。有人说武装的***分子“冒雨冲进了罗马城”,占领了首都。有人说抵达罗马城下的***分子在听到墨索里尼被任命为政府首脑后,举行了一个“虎头蛇尾”的入城式。

最后,究竟有多少人实际参与了“向罗马进军”,谁也没有拿出权威的资料。有的笼统说“数以十万计的黑色大军”,有的说从那不勒斯出发有四五万武装分子。还有人指出,墨索里尼到达罗马后,马上陪同国王检阅了控制首都的十万***武装党徒。看来,上述数字虽有其根据,但一般都只能作参考。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人们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向罗马进军”这一严重事件的全部真相。其他的政党或社会团体,要么被来势汹汹的***黑潮所吓倒和吞没,一筹莫展,要么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支持***政变。意大利垄断资本集团对***两年前镇压占领工厂的罢工者一事记忆犹新,他们怀着感激之情赞助***的行动。国家军队竟然听从墨索里尼的呼吁,做到了“严守中立”,实际上是同情***。怪不得当法克达首相要求国王签署戒严令时遭到了拒绝。有鉴于此,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说,“向罗马进军”的威胁从来没有真正发生,是意大利统治集团把政权拱手奉赠给墨索里尼的。

看来,“向罗马进军”的真相,还有待历史学家们进一步去揭开!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谜

战争就是一种抢夺的过程,如果双方的势力不相上下,那就相互签个条约,相互安抚一番,然后回去做第二次的准备。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苏联与**德国秘密签订的一份协议。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很多研究人员长久以来一直在探究二战时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否附有秘密议定书。

1946年5月30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登载了这样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有一项秘密议定书,并且对其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披露。因而更加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不少西方学者推测1939年《苏德条约》应该附有秘密议定书。因为在英国著名学者阿诺德·托因比等人编的《大战前夕,1939年》一书载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主要条款。法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在其《外交史》中断言:《苏德条约》存在着无可争议的秘密议定书。原**德国上将蒂佩尔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叙述了关于希特勒将部分波兰领土划给苏联及对与苏联接壤的东欧小国不感兴趣的问题,他实际上谈到了西方国家公布的《苏德条约》秘密议定书的一些内容。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在其《苏德战争,1941~1945年》一书中也有《苏德条约》附有一份草率拟就和措辞模棱两可的秘密议定书的叙述。美国学者威廉·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德国史》中还对《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的主要内容予以列举。奥地利的布劳恩塔尔也对《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的说法持肯定态度。

但是,至今有关《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在前苏联的出版物中尚未见到。当事双方中的任一方都没有此类记载,是否说明这个议定书子虚乌有呢?曾参与1940年苏德谈判的别列日柯夫在其回忆录中不仅没有提《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而且声称:“1939年苏德签约问题,虚假报道堆积如山。”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引用了1939年8月24日苏联《消息报》所发表的《苏德条约》的条款,不但对秘密附属议定书一点儿也没提到,而且批评说:“资产阶级世界有人陷入伪造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继续就条约和苏联的目的撒谎。”1948年2月,苏联情报局在题为《揭破历史捏造者(历史事实考证)》的文件中对英、美单方面公布德国外交文件予以反对。收入《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第四卷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没有涉及秘密附属议定书的条款。阿赫塔姆江等人所编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在谈到《苏德条约》时对秘密议定书没有提及。鲍爵姆金领导编写的《外交史》第三卷和维戈兹基等人编著的《外交史》第三卷也只字未提秘密附属议定书。萨姆索诺夫主编的《苏联简史》也持同样说法。

那么《苏德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究竟是的确不存在呢,还是苏联否认其存在呢?至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谜

敦刻尔克大撤退实在是太有名了,因为这次撤退几乎是一个奇迹,在这次撤退中生存的人们真的相信有上帝存在。

在法国北部诺尔省濒临多佛尔海峡,有一座海港城市,名叫敦刻尔克。公元4世纪初,这里还是一个坐落在沙滩上的小渔村。1067年,这里发展成为一个小市镇,正式命名为敦刻尔克。敦刻尔克之所以闻名于世,源于二战中的一桩迷案,即敦刻尔克大撤退之谜。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从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5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的只不过是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时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组成救援部队的是一支非正规军,他们中有银行家、牙科医生、出租汽车司机、快艇驾驶员、码头工人、工程师、渔夫和文职官员,不仅有老人也有少年。这支杂牌军驾驶的船队在炮火的轰击下,没有武装,没有护航,但灵活地向前行驶着。然而结果却是胜利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很多人分析这一奇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

首先看天时。据史料记载,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只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其余大部分时间里没有出动。而海面上,往常风大浪高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风平浪静,这就为英国很多内河船只都能加入到撤退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其次是地利因素。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是英法联军广大官兵的救星,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弹片难以有效散飞,致使杀伤力大大减低。

最后一点是人和。首先是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特别是最后的后卫部队法军第一集团军,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的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给予来袭德机以沉重打击;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要下达这样一个奇怪的命令,使得处在德军包围圈中的30多万英法联军得以突围呢?他又为何甘冒如此大的风险呢?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

希特勒未进攻瑞士之谜

希特勒是一个破坏者,所以世人提起他只有愤恨,二战中这个杀人魔王不知为什么却放弃了对瑞士的进攻。

1941年7月中旬,瑞士情报机构的领导人瑞哥·梅森从A-1小组得到情报,希特勒在控制了整个西欧以后,已经打算进攻瑞士这个中立的小国了。瑞哥·梅森关于德军高层的情报是从罗德夫·罗斯勒那里得到的。罗斯勒是一个坚定的反**主义者,他在卢塞恩开了一家书店作为从事情报工作的掩护。早些年还在德国的时候,罗斯勒就结识了一批德军高级将领,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长期以来,这些军官冒着生命危险,向移居到瑞士的罗斯勒提供绝密情报。这些军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自己的祖国铲除希特勒和**主义。最后瑞士的确幸运地逃过了**的魔爪,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梅森上校在接到这些情报后,命令长期以来一直潜伏在德国南部的部下,搜集任何关于德军部署的消息。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德军有6个师,其中2个是山地师,已经部署在瑞士边界,准备发动进攻。

实际上,在瑞士,每平方千米上的德国间谍数目远比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间谍数目多得多。也就是说,希特勒的反情报机构已经为进攻瑞士作准备有一段时间了。一个被称为福兰克大叔的人掌管德国在瑞士的间谍网,他派遣了1000多名间谍潜入到瑞士的工业界及政治领域。另外一个德国反情报机构的头目弗雷茨·海兰德给这些间谍配备了金钱、假身份证明、电台以及照相机等。当这次行动逐渐进入倒计时的时候,海因里奇·希姆莱的盖世太保被调集了过来。他们的任务是挑起事端,为德国入侵这个中立的小国家找到口实。

1940年6月,在一个叫威恩费登的地方有10个人登上了火车,他们分两个车厢就座。铁路工人发现这10个人都拿着同样的褐色帆布包。这不得不引起他的怀疑,这些人察觉到铁路工人的异样目光,于是在一个小站飞快地下了车。随后工人将自己的疑虑报告了警察。梅森上校立即组织警察进行严密的搜寻。两天以后,带同样褐色帆布包的9个人被抓了起来,有7个是德国人,2个是瑞士人。每人兜里都有500法国法郎,帆布包里有6磅炸药,有手枪、几百发子弹和各种匕首。9个人中有一个招认,这个小组是专门来瑞士搞破坏的,主要目标是炸毁设在奥特福的瑞士军队的火药库以及在斯普瑞特、比莱、卢塞恩和培耶来的瑞士空军的机场跑道。1940年9月4日的凌晨,一辆有红十字标记的汽车停在了瑞士的一座公路铁路架桥下,桥上是安内斯—拉瑞铁路,这条铁路穿过一个深深的峡谷。一些人从车上跳下来,钻到车厢里的篷布底下忙活起来。与此同时,另外几个人在桥墩下埋下了200镑TNT炸药,然后汽车开走了。3个小时以后,一声巨响,整座桥被炸塌,掉进了峡谷。这座桥是瑞士军队反击敌人时的必经之路。到1941年,德国间谍机构对瑞士一直实施人海战术,每失踪一个德国间谍,就至少有5个间谍来代替他。

1941年7月,德军的6个精锐师驻扎在瑞士北部边界,同时,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层出不穷。很明显,所有这些都是为大规模进攻作准备。但是为什么希特勒没有像消灭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这些小国那样发出进攻的命令呢?

于是据有关专家推测说,也许是一个月以前发动的对苏联的战争使希特勒舍不得将6个师和大量的作战飞机耗费在瑞士这样的小国,但这显然不像是希特勒这位战争狂人的风格。因此,瑞士为何能够免于**的蹂躏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诺曼底登陆伤亡真相之谜

诺曼底登陆改变了二战的局势,那样一次惨烈的战役,太多的人永远地沉寂在大海里,但到底有多少人再也没有回到他们的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