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病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2978300000049

第49章 血液系统卷(6)

病程发展较缓慢,脾大可达到巨脾程度。周围血粒细胞显著增多但不成熟。在受累的细胞系中可找到Ph标记染色体和(或)BCR-ABL基因重排。大多数患者因急性变而死亡。本病可归属于中医“虚劳”、“积聚”等病证范畴。

【临床表现】发病以中年最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患者可因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血象异常或脾大而被确诊。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

由于脾大而感左上腹坠胀。脾大常最突出,往往就医时已达脐或脐以下,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如发生脾梗死则压痛明显,并有摩擦音。约半数患者有肝大。

部分患者有胸骨中下段压痛。当白细胞显著增高时可有眼底静脉充血及出血。

白细胞极度增高时(如>200×109/L)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表现为呼吸窘迫、头晕、言语不清、中枢神经系统出血、阴茎异常勃起等表现,慢性期一般1~4年,以后逐渐进入到加速期,以至急性变期。

慢粒白血病的整个病程常可分为三期:慢性期(稳定期)加速期(增殖期)和急性变期。慢性期可持续1~3年,进入加速期后常有发热、体重下降,脾迅速肿大,胸骨和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原来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急性变期预后极差,往往在数月内死亡。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常超过20×109/L,疾病早期多在50×109/L以下,晚期增高明显,可达100×109/L以上。其中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细胞一般为1%~3%,不超过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后者有助于诊断。疾病早期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部分患者增多。晚期血小板渐减少,并可出现贫血。

2.骨髓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可增至10~50:1,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粒细胞不超过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系细胞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偶见Gaucher样细胞(系吞噬细胞,吞噬大量粒细胞膜的分解产物而形成的)。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90%以上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中出现Ph染色体,t(9;22)(q34;q11)。9号染色体长臂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蛋白为p210。p210具有增强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粒细胞转化和增殖,最终导致本病。

4.血液生化血清及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主要是化疗后大量白细胞破坏所致。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加,且与白血病细胞增多程度成正比。其原因与白血病粒细胞和正常粒细胞产生过多的运输维生素B12拓钴胺传递蛋白工、Ⅲ有关。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根据脾大、血液学改变、Ph染色体阳性可做出诊断。对于临床上符合慢粒白血病条件而Ph染色体阴性者,应进一步做BCR-ABL融合基因检测。

2.鉴别诊断须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主要有:

(1)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均有脾大。但各病均有原发病临床特点,血象及骨髓象无慢粒白血病的改变。

Ph染色体阴性等。

(2)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常并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白细胞数可达50×109/L,但类白血病反应有各自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原发病控制后,类白血病反应亦随之消失。此外,脾大常不如慢粒白血病显著。粒细胞胞质中常有中毒颗粒和空泡。嗜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不增多。NAP反应强阳性。细胞中Ph染色体阴性。血小板和血红蛋白量大多正常。

(3)骨髓纤维化: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脾大显著,血象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粒细胞等,可与慢粒白血病混淆。但骨髓纤维化外周血白细胞数一般比慢粒白血病少,多不超过30×109/L,且波动不大。NAP阳性。此外,幼红细胞持续出现于血中,红细胞形态异常,特别是泪滴状红细胞易见。Ph染色体阴性。病程较长。

【治疗】治疗策略选择(参照NCCN2006年版CML治疗指南):确诊为慢性CML患者,进行HLA配型,如果能找到HLA相合的供体,则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如果HLA相合供体或考虑延迟移植,则选择格列卫(Gleever)等治疗。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望治愈CML的手段。近年来,随着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HLA高分辨配型,以及新型免疫抑制药的临床应用,无关供体(包括脐带血干细胞)Allo~HSCT治疗CML的疗效得到显著改观,年龄在50岁以下在确诊后1年内接受移植的慢性期患者,5年生存率已超过70%,与HLA匹配和同胞供体移植的疗效已无差异。

2.格列卫是一种BCR—ALB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推荐剂量为400mg/d。使用3个月后进行评估:如果达到血液学缓解,则继续使用;如未达到血液学缓解,若患者能耐受,则加大剂量至600~800mg/d,或改用干扰索并可同时使用阿糖胞苷。格列卫使用6个月后进行包括细胞遗传学的评估:如有细胞遗传学疗效,则维持原剂量,若患者能耐受,则加大剂量至600~800mg/d;如无细胞遗传学疗效,则可进行临床试验,或将格列卫加大剂量至600~800mg/d(如能耐受),或改用干扰素并可同时使用阿糖胞苷,或进行HSCT。格列卫使用12个月后进行包括细胞遗学在内的评估:获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则继续使用格列卫;获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将格列卫加大剂量至600~800mg/d(如能耐受),或继续使用相同剂量,或进行HSCT,或进入临床试验;轻度或无遗传学疗效,则进行临床试验,或进行HSCT,或继续使用格列卫维持血液学缓解。

3.化学治疗

(1)干扰素a(IFN-a):剂量为300万~900万U/d,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3~7次,持续用数月至2年不等。药物起效慢,对白细胞过多者,宜在第1~2周并用羟基脲或白消安。约1/3患者Ph染色体阳性细胞减少。该药与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2)羟基脲(HU):为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的药物,起效快,但持续时间较短。用药后两三天白细胞就迅速下降,停药后又很快回升。常用剂量为3g/d,分2次口服,待白细胞减至20×109/L左右时,剂量减半。降至10×109/L时,改为小剂量(0.5~1g/d)维持治疗。需经常检查血象,以便调节药物剂量。副作用较少,与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

(3)白消安(BUS,马利兰):用药2~3周后外周血白细胞才开始减少,停药后白细胞减少可持续2~4周。故应掌握剂量.初始剂量为4~6mg/d,分3次口服,外周血白细胞降至20×109/L时宜暂停药,待稳定后改小剂量(每1~3d2mg),使白细胞保持在(7~10)×109/L。用药过量往往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且恢复较慢。个别患者即使剂量不大也可出现骨髓抑制,应提高警惕。长期用药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类似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此外还有促使急性变的可能。

(4)靛玉红:为中药提取品,剂量为150~300mg/d,分3次口服,用药后20~40d白细胞下降,约2个月可降至正常水平。副作用有腹泻、腹痛等。

4.急性变的治疗慢粒白血病急性变可按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法治疗,但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缓解率低且缓解期很短。取慢性期缓解时骨髓低温保存,作为急性变时自身骨髓移植应用,虽部分患者可进入第二次慢性期,但维持时间短,多不超过3个月。

5.中医辨证论治本病之病机关键是痰瘀毒邪搏结成瘾积,气血两伤。病性为本虚标实。因此治疗基本法则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1)气滞血瘀证:证见胁下癥块,脘腹胀满疼痛,积块不坚,固定不移,低热,乏力;苔薄,舌紫,脉弦或涩。治以理气行滞,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2)正虚瘀结证:证见积块坚硬,痛处不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减退,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自汗或盗汗,头晕心悸,肌肤甲错;舌质淡或紫黯,脉弦细或沉细。治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3)热毒壅盛证:证见胁下积块,进行性增大,硬痛不移,发热甚至壮热,汗出不解,渴喜冷饮,骨节疼痛,倦怠神疲,形体消瘦,衄血紫斑,或便血、尿血;舌红,无苔,脉细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

【预后】慢粒白血病化疗后多数生存期39~47个月。5年生存率25%~50%,个别可生存10~20年。与预后有关因素有:①脾大小;②血中原粒细胞数;③嗜碱及嗜酸性粒细胞数。

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简称慢淋白血病)是由于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存活时间延长而大量积聚在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恶性疾病。这类细胞形态上类似成熟淋巴细胞,实际是一种免疫学不成熟的、功能不全的细胞。慢淋白血病绝大多数为B细胞性,T细胞性者较少。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瘰疬”、“癥积”、“虚劳”等病证范畴。

【临床表现】发病多见于老年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90%的患者在50岁以上发病。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许多患者因其他疾病至医院就诊才被确诊。早期症状可能有乏力、疲倦,后期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及贫血等症状。淋巴结肿大常首先引起患者注意,以颈部、液部、腹殷沟等处淋巴结肿大。偶因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输尿管而出现阻塞症状。50%~70%患者有轻至中度脾大。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紫癜。T细胞慢淋白血病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至全身红皮病等。由于免疫功能减退,常易感染。约8%患者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

1.血象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10×109/L,超过100×109/L者不少。淋巴细胞占50%以上,绝对值≥5×109/L(持续4周以上),以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可见少数幼淋巴细胞或不典型淋巴细胞,破碎细胞易见。中性粒细胞比值降低。随病情发展,血小板减少,贫血逐渐明显。

2.骨髓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均减少,有溶血时,幼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3.免疫分型淋巴细胞具有单克隆性。源于B细胞者,其轻链只有κ或λ链中的一种,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阳性,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弱阳性,CD5、CDl9、CD20阳性;CDl0、CD22阴性。T细胞绵羊玫瑰花结试验阳性,CD2、CD3、CD8(或CD4)阳性,CD5阴性。

4.染色体50%~80%患者有染色体异常。B细胞慢淋白血病以+12、14q+等常见,T细胞慢淋白血病以inv(14)等常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持续性单克隆性淋巴细胞≥5×109/L,骨髓中小淋巴细胞≥40%,以及免疫学表面标志,可以作出诊断和分类。

2.鉴别诊断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是多克隆性和暂时性的,随感染控制淋巴细胞数恢复正常。

(2)淋巴瘤转化为淋巴白血病:具有原发病淋巴瘤的病史,病理活检可帮助诊断,病情严重,缓解率低。

(3)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于老年人,但病程较慢淋白血病为急,脾大明显,白细胞数往往很高,血和骨髓涂片上有较多的带核仁的幼淋巴细胞。此外其细胞表面免疫学标志与慢淋白血病不同。

【治疗】

1.化学治疗苯丁酸氮芥(CLB)4~8mg/(m2·d),连用4~8周,其间每周检查血象,调整药物用量,以防骨髓过度抑制;氟达拉滨(fludarabine)25~30mg/(m2·d),连续5d静脉滴注,每4周重复1次。亦可选用环磷酰胺等化疗。

2.控制感染、防治出血。

3.免疫治疗可选用阿来组单抗,初始剂量3mg/d,静脉滴注,逐渐增至20~30mg/d,每周2~3次,共4~6周。

4.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允许,可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

5.中医辨证论治本病主要为痰瘀乘虚入侵,病位在骨髓,与肝、脾、肾有关。虚实夹杂之证。邪实者化痰祛瘀解毒,正虚者补益脾肾。

(1)痰瘀互结证:证见面色黯滞,周身结节串生,坚硬固定,或胁下有块,固定不移,低热乏力,形瘦神疲;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厚腻,脉沉细涩。治以化痰祛瘀,软坚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阴两虚证:证见低热乏力,气短懒言,面色不华,手足心热,皮肤瘀点,瘀斑,腰膝酸软,食欲减退,口干;舌淡,脉细沉。治以益气养阴。方用四君子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