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圆满班会的准备和组织(优秀班干部从这里起步)
2978400000019

第19章 艺术修养篇(2)

这种奥妙来自于音乐通过“通感”和“比拟”这两座桥梁,把人的感觉心灵与大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通感”是指由于“条件反射”所形成的各种感觉相通的现象。由于“通感”人们才产生了领域广阔的“类比联想”。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复杂微妙的联系,才产生了“绿肥红瘦”“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美妙的诗句,才使得人们感觉到红色的热烈激动、绿色的安详宁静、橙色的温暖愉快,才使得人们在听音乐时,非听觉的感觉领域也随之兴奋,从而完成了对音乐形象的整体感受。

贝多芬在《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用节奏性短促、和声式的“命运主题”来比拟“命运在敲门”,概括了黑暗势力对人们追求光明、追求幸福生活的挑衅、压迫和阻碍。二胡曲《空山鸟语》用轻快、跳跃的音调来表现空山鸟语,它还包含着活泼、清新的气氛,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绪等。

其实,在音乐和颜色之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媒介——情感,或者说是心理反应。柔和的音调与柔和的色彩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是一样的。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人的内心结构与外在自然中的形式(如声音、形象、色彩等)有一种同质同构、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

所以,人们干脆就认为音乐本身也有丰富的色彩。有宏伟瑰丽的,有秀丽细腻的,有浓艳丰富的,有淡雅洁净的;有风格色彩、和声色彩、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等等。有趣的是,随着科学的进步,音乐与颜色的结合更加亲密也更加巧妙了。激光已荣耀地担任了音乐的伙伴,现代都市的娱乐场所、电视台、影视图案都运用了这一现代音乐手段。

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它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质。几乎每个人都喜欢音乐,音乐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所承担的文化使命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一般分为通俗流行音乐和庄重高雅的音乐。所谓高雅音乐,一般是指在历史上曾流行过的音乐作品,通过时间的筛选,保存下来的作品成为人类文化的经典。欧洲传统音乐有很悠久的历史,在19世纪前后达到了辉煌高峰。中国传统音乐是华夏文化的体现,特别强调创作的风骨与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交往,追求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推崇艺术表现的蕴蓄委婉,关注艺术形象的协调、简约与适度。这种传统精神在音乐中呈现为内涵的深厚、表达的深刻和情境的深远。

如何进入纯粹音乐的艺术殿堂呢?在听音乐时,要感受音乐情绪,可以自由想象。倾听音乐首先要懂得音乐语言,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活力,音色是音乐的服饰,和声和复调是定型剂,调式体现乐曲的风格。了解这些音乐语言,有利于欣赏音乐,也是倾听音乐的基本条件。

倾听音乐还需把握音乐形象和音乐内涵。音乐形象是抽象的,带有浓厚的主观性,正因为这样,人在音乐中体会的精神自由是所有艺术中最大的。如人们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所产生的音乐形象,与观看戏曲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便有所不同。同时,欣赏者的世界观、生活经历、趣味、习惯、修养千差万别,这些都直接影响各人对音乐形象的把握。一部音乐作品,有它特定的内涵,表达特定的情感。欣赏音乐,必须多倾听多体会。

著名音乐家简介

1.贝多芬(1770—1827)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德小城波恩。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13岁贝多芬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他曾写道:“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的理想——全人类的团结友爱。他的九部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是世界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2.李斯特(1811—1886)

李斯特带给欧洲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已臻化境的钢琴技巧,后来更将才能发挥到各种事业上——既是指挥家,也是作曲家、批评家、作家、纨绔子弟、神父、教师、音乐家的表率,到最后更是“乐坛的大家长”。他的音乐思想着实慧黠,在音乐史上首屈一指。李斯特是企图让钢琴“管弦乐化”的第一人,不论在动感或色调上,都有显著的成绩。李斯特另一个贡献则是主题变化的观念。李斯特是制造旋律的圣手,他的音乐大胆而绚丽。他的作品栩栩如生,立意惊世骇俗。作品有《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死之舞》等。

3.莫扎特(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既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是公认的伟大的音乐天才。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时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罗曼·罗兰为他作出了如下评价:“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作品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乐《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弦乐四重奏(狩猎)》等。

4.肖邦(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7岁写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12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词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5.华彦钧(1893—1950)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阿炳20多岁时,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音乐委婉流畅,意境深邃,情调悲怆,表达了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流传甚广。

名人名言集锦

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索,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柏拉图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贝多芬

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莫扎特

雕刻无须独创,它需要的是生命。

——罗丹

色彩能够说出所有的语言。

——阿狄生

杰出的艺术家怀有的任何心思,都有本事透过一块大理石表现无遗。

——米开朗琪罗

美是艺术的最高原理,同时也是最高的目的。

——歌德

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

——穆尔

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罗曼·罗兰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罗曼·罗兰

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

——亚里士多德

艺术在人们看了其作品并忘怀时,才会受到赞美,而且,这才是真实的艺术。

——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