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外体育活动指南(有趣的课外活动)
2980800000020

第20章 运动中常见情况及处理措施(1)

应急处置原则

在体育运动中,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发生意外,这不单是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还与运动负荷量、气候变化、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在发生运动损伤后,要及时进行急救措施,减少损伤程度,这种急救措施被称为“应急处置”,也被称为“RICE原则”,主要包括:制动(rest)、冷敷(ice)、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四个方面。

(1)制动(rest)

制动对于骨骼肌的损伤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制动主要是立即停止运动,让患部处于不动的状态。运动终止后的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可以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然后用石膏、拐杖或者支架把处置过的患部固定住。受伤后固定2~3天,不仅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对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过早地活动患部,不仅会出现内出血等症状,还可能使其机能损伤进一步加重,使恢复时间拖得更长。

(2)冷敷(ice)

冷敷在应急处置中是效果最为明显的。因为冷敷既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减少酶的活性因子,同时又可以减少机体组织坏疽的产生,在受伤后4~6小时内所产生的肿胀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冷敷还可以使血液的黏度增加,毛细血管的浸透性变少,减少限制流向患部的血流量。

(3)加压(compression)

在几乎所有的急性损伤中都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加压同冷敷和抬高一样都是最重要的处置手段。加压包扎既可使患部内出血及淤血现象减轻,还可防止浸出的体液渗入到组织内部,并能促进其吸收。加压包扎有很多方法,可以把浸水的弹力绷带放进冷冻室,这样可同时起到冷敷和加压的作用,还可以使用毛巾及用海绵橡胶做的垫子来进行加压包扎。例如,踝关节扭伤时,可用“U”字形的海绵橡胶垫子套在踝关节上,然后用胶布或者弹力绷带固定。采用以上的加压包扎可以防止和减轻踝关节周转的浮肿。冷敷是间断性的,而加压则在一天中都可以连续使用。

(4)抬高(elevation)

抬高是把患部提到比心脏高的位置。同冷敷、加压一样,抬高对减轻内出血也是非常有作用的。它不仅可以减轻通向损伤部位的血液及来自体液的压力,以促进静脉的回流,患部的肿胀及淤血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减轻。

运用以上原则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1)停止运动保持不动;

(2)掌握了解受伤的程度;

(3)在患部敷上冰袋;

(4)用弹力绷带把冰包固定住;

(5)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

(6)感觉消失或者20分钟把冰袋拿掉;

(7)使用海绵橡胶垫子和弹力绷带做加压包扎;

(8)根据损伤的程度每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用冰袋进行冷敷直到患部的疼痛得到缓解为止;

(9)睡觉时把弹力绷带拆去;

(10)睡觉时也要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

(11)次日清晨重新进行一次冷敷处置;

(12)如果受伤严重,以上程序坚持做2~3天。

针对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要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置,在下面的几节将做详细介绍。

擦伤、挫伤

擦伤

皮肤受到外力摩擦,发生损伤,有组织液和血液渗出,称为擦伤。在奔跑中摔倒,皮肤与地面摩擦,身体转动与器械摩擦,均可发生擦伤。

处理办法:小面积的皮肤擦伤用2%红汞或1%龙胆紫溶液涂抹伤口,用消炎油膏涂沫,盖上无菌纱布,粘膏固定,必要时缠上绷带;大面积的皮肤擦伤,伤处嵌入煤渣、泥屑时,应由医生处理。

挫伤

人体某部遭受钝性暴力作用而引起该处及其深部组织的闭合性损伤,称为挫伤。

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间身体碰撞,如篮球锻炼中有些人用膝盖顶撞对手的大腿;身体与器械相撞,如鞍马练习中,下肢与“马头”相撞(或跳马中胸部撞击“马头”)。初学跳水者,胸部“挨拍”,肺挫伤;物体以很快的速度打击身体的某一部分,如网球、足球、手球打击头、脸部等,均可发生挫伤。

运动挫伤症状表现:疼痛,疼痛程度与损伤的轻重、受伤组织的松紧度、神经末梢分布有关;肿胀,血管、淋巴管破裂、血液与淋巴液积聚于组织间隙,出现肿胀;皮肤青紫,因皮下血管出血引起;并发内脏器官破裂:出血时,出现休克症状,如头晕眼花、脸色苍白、出虚汗、四肢发凉、烦躁不安、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甚至意识丧失。

处理方法:用冰袋敷患处,抬高肢体,加压包扎。伤员有休克表现者要保暖,送医院处理。一般挫伤48小时后出血即可停止,用热敷、按摩等方法治疗。按摩手法要轻,先按摩周围再转向中心,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上臂肌、股四头肌挫伤如处理不当,过早过多的活动,可并发骨化性肌炎(肌组织内长出骨组织),要用X线检查诊断,按医嘱处理。

那么应如何预防呢?健身锻炼时,应加强必要的保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穿戴好必要的保护装置,改正错误动作,禁止粗野动作。

肌肉拉伤、韧带扭伤

肌肉拉伤

肌肉锻炼不足、柔韧性差、力量弱时,易发生拉伤。最近研究证明,身体肌群(原动肌与对抗肌)的力量是成比例发展的。如正常大腿后群肌为股四头肌力量的50%~60%。在锻炼中如只锻炼股四头肌而忽略大腿后群肌,则必然破坏这一正常关系,成为肌肉拉伤的原因。

肌肉拉伤常发生于大腿后群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大腿内收肌以及背部的肌肉。

症状表现:肌肉拉伤时,伤员可能听到一声响,受伤前,伤员感到肌肉痉挛或酸痛,受伤后肌肉力量削弱或部分功能丧失,受伤时,伤部有锐痛感,局部触诊能摸到凹陷,并有剧痛,还因断端收缩而出现隆起的硬块。

处理方法:一是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或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二是在伤后24小时开始按摩或理疗。若是肌肉完全断裂者应尽快送医院缝合。一般伤后一周,症状可基本上消除,可开始做徒手的伸展练习,第二三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的锻炼,但要注意锻炼前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预防措施:要注意加强屈肌和易伤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使屈肌和伸肌的力量达到相对平衡,这是防止肌肉拉伤的有效措施。同时应该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纠正和改进动作和技术上的缺点,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韧带扭伤

在外力作用下,关节的活动超过正常范围,造成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在体育锻炼中,外踝及膝内侧韧带扭伤最多见。

踝关节内翻(屈踝、旋后、足尖内收)扭伤最常见。可能与人体踝关节的解剖结构有关,如外踝长、内踝短;外踝韧带较薄弱。也与人体的非条件防御反射有关,如足底受刺激,出现跖屈反射。所以,当脚面不稳定,如赛跑中足陷入坑洼内;做体操动作落地后,脚插在两个垫子之间;起跳落地踏在别人的脚背上等因素,都容易使足跖屈内收,外踝韧带损伤。

膝关节内侧韧带扭伤也很常见。小腿外展、屈膝、大腿内旋,是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诱因。受力过大,还可使同侧半月板,前十字韧带同时受伤。

在疲劳、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力量不足不能保护关节时,容易使韧带受伤。

症状表现:韧带断裂时,患者能听到断裂声;受伤关节疼痛、肿胀、皮下淤血、关节功能障碍,受伤后,患者行走困难,行走时关节有不稳定感;检查关节的活动范围,能感知关节韧带松弛,这就可以估计到关节韧带存在着较严重的损伤。

处理方法:在发生关节韧带扭伤的当时,应施行冰敷、压迫包扎、抬高患肢;在48小时后可开始按摩、理疗;应检查韧带的损伤程度,如有断裂,需送医院手术缝合,同时应做X光检查,看是否并发骨折;在出血停止、肿胀消除后,可在无痛范围内活动关节。

预防措施:平时应重视踝、膝的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锻炼,如负重提踵、跳绳、足尖走路、负重半蹲起、站桩等练习。做好场地的卫生检查,准备活动要充分,提高落地动作的技术水平。同时在体育锻炼中要防止撞人犯规等粗野动作。

疲劳性骨膜炎、腱鞘炎

疲劳性骨膜炎

疲劳性骨膜炎易发于初参加或运动量突然猛增的人,多发生在胫、腓骨和尺、桡骨。在田径运动中,由于锻炼方法不当,跑跳练习过于集中,如在一段时间内过多地采用跨步跑、后蹬跑、高抬腿跑或“蛙跳”等练习,加上跑跳的动作不正确,落地时不会缓冲,使屈肌群过度疲劳;或场地过硬,使小腿受到较大的反作用力,就会使胫骨、腓骨或跖骨发生疲劳性骨膜炎。在体操运动中前臂过多地支撑和旋转(跳马、鞍马等),自行车运动中道路不平产生的颠簸振动,也可使桡骨或尺骨发生疲劳性骨膜炎。

骨膜炎是对运动量过大的一种不适应反应,因此,炎症早期应调整运动量,减少局部负荷,适当治疗使炎症消散、组织修复,由不适应转为新的适应,随之提高负荷能力;如果处理不及时,病症会进一步恶化,造成疲劳性骨折。

症状表现:疼痛,轻者在锻炼后局部出现疼痛,尤以大运动量锻炼后加剧;重者行走或不运动时均痛。个别患者夜间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牵扯痛,严重的有刺痛或烧灼痛。肿胀,局部软组织有轻度凹陷性水肿。压痛,在骨面上能摸到压痛点,有的较局限,有的较分散。后蹬或支撑痛,胫腓骨骨膜炎患者有后蹬痛。尺、桡骨骨膜炎有支撑痛。局部灼热,早期可有皮肤发红,触之有轻微灼热感。X线检查,早期骨膜无明显改变,逐步出现骨膜增生,骨皮质边缘粗糙、增厚成层状。如出现骨质稀疏、骨纹理紊乱,如融雪样,则可能发生疲劳性骨折。

处理方法:早期或症状轻者,局部可用弹性绷带包扎,适当减少局部负荷,继续从事运动,随着负荷能力的提高,经2~3周后症状可自行消失。症状严重的患者,除减少局部负荷(跳跃、支撑等)外,还要外敷新伤药或用温水浸浴,配合按摩治疗。也有人用紫外线照射患处,以加速异位性骨化。疼痛剧烈者在休息时要抬高患肢。待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局部负荷,但仍应避免做单一的长时间的跳跃或支撑动作。如经一般处理后,局部症状无改善甚至加剧者,应拍X光片确诊是否为疲劳性骨折。

预防措施:锻炼中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突然连续加大运动量,避免长时间过分集中的跑、跳、后蹬、支撑等练习。及时纠正错误动作,锻炼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锻炼后可采用自我按摩或做放松练习,避免在过硬的场地上做过多的跑、跳、后蹬等练习。

腱鞘炎

腱鞘又称滑液鞘,它是由双层滑膜构成的长管形纤维组织,两层之间有滑液,内层覆盖于肌腱表面,外层借助纤维组织附着在肌腱周围的韧带及骨面上,肌腱鞘的作用是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人的肌腱鞘主要分布在跨越手指、手腕、踝关节等部位的肌腱上。此外,肱二头肌长头腱也有腱鞘存在。

由于肌肉反复收缩牵拉肌腱,腱鞘受到过度摩擦或挤压而发生损伤引起腱鞘炎。其发生多与锻炼项目特点、局部组织劳损有密切关系。如,在体操运动中吊环、单杠、双杠、高低杠的转肩动作;举重运动中的抓举,以及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的高位扣球等,都有肩关节长期超范围的转肩活动或臂上举后又突然向后伸,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结节间沟内不断抽动或横向滑动,加上锻炼安排不当,局部负担过重,致使该肌腱的腱鞘受到反复摩擦而产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此外,田径运动中经常用足尖跑跳的青少年,容易发生腓骨长短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腱腱鞘炎;竞走锻炼时,因足跟先着地,则可发生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腱腱鞘炎。

症状表现:疼痛和压痛,在急性期更明显,如桡骨茎突部腱鞘炎,桡骨茎突部有疼痛和压痛,疼痛有时向同侧肩、肘部和全手放射,局部皮下可触及一腱鞘肥厚发硬肿块及出现摩擦音;手指屈肌腱腱鞘炎,在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掌侧部有疼痛和压痛,其疼痛可向同侧腕部放射,但病程长者疼痛可消失,仅遗留弹响现象;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腱鞘炎,在肩关节前部肱骨结节间沟处有明显疼痛和压痛,上臂外展上举作反弓动作时疼痛加剧,其疼痛可向上臂的前方和三角肌下放射;踝部腱鞘炎,由于病变的部位不同,其疼痛和压痛的表现各异,如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腱腱鞘炎,表现为踝前部疼痛和压痛;腓骨长、短肌腱腱鞘炎,为外踝后部疼痛和压疼;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腱腱鞘炎,则为内踝后部疼痛和压痛。

肿胀,急性期局部肿胀明显,病程长者则肿胀减轻或消失,仅遗有腱鞘增厚发硬现象。功能障碍,急性期由于局部炎性病变,活动时疼痛加剧而引起;慢性期则因腱鞘增厚管腔狭窄,使活动不便所致。

处理方法:急性期局部应休息或制动,积极治疗,以免发展为慢性,对一般患者则应减少局部的活动,适当改变锻炼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疗效。运动员一般应在活动时局部无疼痛的情况下,才能从事原项目的正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