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环保组织(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2988200000010

第10章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1)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简称FFI,成立于190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非盈利性保护组织之一。由于过度的狩猎和人类居住地的扩张,当时南非丰富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一些在非洲的英美博物学家创立了该组织(当时被命名为“大英帝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希望建立一些非洲野生动物的保护区,目标是保护南非大型的野生哺乳动物。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致力于在科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类的需求,选择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法保护全球的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希望在全球获得支持,与自然为邻的人们能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成就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保护的目标主要是尚没有得到其他机构重视的某个物种或生态系统。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工作原则是在项目当地通过合作伙伴开展工作,更多地去发挥催化剂作用,努力保障在科学的基础上计划保护的实行。其通过与地方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并支持和建设这些机构的保护能力来实现保护需求。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创建者与当地土地所有者、社会活动家和政府合作,开创性地在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建立起了保护区域,并建立起了相关的法律条款。其成立10年后促成了克鲁格和塞伦盖提国家公园的建立。后来,该组织在促进世界上最大的几个保护机构成立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今天,该组织在全世界发起了野生动植物保护计划,并与当地组织及政府一起确定并执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项目分为非洲、美洲、亚太、欧亚、全球五个类型区,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支持并参与300多个保护项目。其亚太区域项目总部设在越南的河内,协调在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5个亚洲国家开展的工作。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为保护行动提供切实的支持,如保护地的管理,土地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巡护和栖息地恢复,保护意识培育,促进相关利益者对话和促进可持续生计等。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于1999年开始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开展保护项目,2002年在北京设立办公室,之后在四川、广西、重庆建立了办公室。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工作重点也逐渐确认为开展野生动植物的野外调查、多方参与方式保护、保护能力建设等。

1999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开始在中国西部的两个省开展工作。在青海省,该组织率先支持了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方案,并加以推广。项目是为了表明当地人应当融入环境保护中去,而不是被看做环境保护的障碍。在四川省,该组织和当地政府一起制定了自然保护综合规划。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主要在广西、四川、青海、贵州、云南、重庆和海南等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展,重点开展了拯救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和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濒危植物保护的关注以及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这里我们重点介绍拯救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活动。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在拯救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受威胁物种评估与救援、保护行动与能力建设、多方参与保护与可持续社区、保护政策倡导和意识培养。

受威胁物种评估与救援

该活动主要是进行弥补物种野外信息空缺,进行快速物种现状的调查,以及保护现状的评估。目前已经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开展多次调查,十几名科学家参与、收集一手信息,并提出保护的对策;推动濒危物种的野外保护的紧急措施,包括受威胁灵长类现状评估;受威胁树种现状评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

1.受威胁灵长类现状评估:

中国拥有灵长类动物达22种之多,它们几乎都是全球性的濒危物种。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的物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从2002年开始把濒危灵长类保护列入重点关注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是从对中国境内灵长类动物保护现状评估开始,然后按照物种的受威胁程度与特点开展针对性的保护行动。

(1)黑叶猴现状评估和监测

黑叶猴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0年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中国的濒危物种红皮书(1998年)濒危物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与贵州省林业厅达成合作,于2004年4月12日至20日,共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野生黑叶猴保护现状的调查,为制订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黔金丝猴现状调查与评估

黔金丝猴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与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共同努力下,黔金丝猴现状评估和监测行动于2005年3月启动。2005年12月,他们组建了一个由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当地社区共同参与的工作组,共同讨论调查和评估结果,确定黔金丝猴的优先保护地位。黔金丝猴现状评估和监测项目于2006年8月顺利完成。该项目最重要的成果是全面了解并掌握了黔金丝猴的现存种群和过去十年种群的变化情况。

(3)西部黑冠长臂猿调查与保护现状评估

西部黑冠长臂猿在2008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度濒危,1997年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1989年被列入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的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于2003年7月对云南东南部地区长臂猿的分布状况开展调查。为了对西部黑冠长臂猿的种群分布和保护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008年10月14日至15日,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在昆明动物所的学术报告厅举办了西部黑冠长臂猿保护现状及策略研讨会,为西部黑冠长臂猿的保护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最新的信息。

(4)海南长臂猿现状调查与评估

海南长臂猿仅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岛,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和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调查和栖息地快速评估于2003年10月开始,由霸王岭保护区、海南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与香港嘉道理农场与植物园保护项目共同组织和参与。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评估霸王岭保护区和没有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海南长臂猿种群现况及其受威胁情况。这次调查确认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海南长臂猿的野外种群数量和栖息地受威胁状况。此次行动还促成了以保护为目的的长臂猿保护协调小组的成立。

(5)东部黑冠长臂猿现状调查与评估

东部黑冠长臂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是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2006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香港嘉道理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分别组织的两次野外调查工作取得了突破进展,在中国的相邻地区发现了3群东部黑冠长臂猿,已经被认为消失多年的东部黑冠长臂猿在广西靖西县境内发现。2007年9月,经过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和越南项目的协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靖西县政府和县林业局的支持下,中越项目联合开展了东部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栖息地同步野外调查。

2.受威胁树种现状评估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从2004年开始关注受威胁树种的保护,首先对受威胁树种进行评估,确定优先保护物种,然后开展针对性的保护行动。根据评估,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选择了5种木兰科树种和2种针叶树种作为优先保护对象,并对这些物种的受威胁和保护现状进行快速评估。

(1)两种濒危针叶树种的现状评估

崖柏是中国大巴山脉特有的濒危植物,199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受威胁树种红色名录列为野外灭绝的物种。1999年崖柏在野外被重新发现,分布在重庆市大巴山自然保护区、雪宝山保护区和四川省花萼山保护区。崖柏目前仍然被评估为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针叶树种之一。大果青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和国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992年)。该项目总体目标是评估这两个濒危树种的生境现状,确定已知种群的受威胁状况;探讨这两个物种野外生殖能力低下的原因;改善这两个树种繁殖和生长的技术。英国林业委员会的专家加入该项目,对针叶树种在繁殖和保护研究方面提供相关知识和技术支持。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协调下,越南针叶树种项目与中国项目交流经验。

(2)云南5种濒危木兰科植物的现状评估

2004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全球树木专家组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一起在昆明召开了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更新为主要目的的中国木兰科植物优先保护评估研讨会。研讨会对42种木兰科植物作了评估,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与专家一起确定了其中5个为优先保护物种:华盖木、大果木莲、凹叶木兰、显脉木兰、西畴含笑。

该项目目标是评估分布在中国西南和越南边境的5种濒危木兰科植物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与当地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确定优先保护物种和种群的野外种群恢复工作;探讨中国木兰在国际园艺贸易方面的需求情况,并评估对野外种群的影响;通过园艺学技术手段进行中国木兰的迁地保护研究工作;引导和培养公众对濒危的木兰科树木的保护意识。该项目执行时间为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项目在中国和英国同时开展,主要针对5个优先物种进行全面的野外调查,评估园艺贸易对野外种群的影响、评估物种的受威胁状况,并提出保护对策,促成中越边境联合调查的保护行动。通过调查这5种木兰的受威胁状况,该项目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保护措施,其中华盖木的野外种群恢复计划已经作为优先保护行动于2007年启动。该项目也完成了《中国濒危的木兰科植物保护现状》报告,印制了《云南十种受威胁木兰科植物保护手册》。

3.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

喀斯特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物种丰富度极高。然而该地区坡陡谷深,土层浅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丧失的风险。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于2008年开始首先针对广西石灰岩地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威胁和限制因素,首次在省级层次上运用生态系统途径保护生物多样性。该项目的战略目标是使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使广西,特别是其西南石灰岩地区丰富而又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