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2988400000014

第14章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环保组织,成立于2004年6月5日。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标志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后,以阿拉善地区为重点,通过社区综合发展的方式解决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问题;通过“SEE生态基金”项目,资助不同类型的环保组织实施环境项目;组织与环保相关的讲座、论坛、参观等企业家交流活动,为企业家参与环保事业提供平台;协助企业建立环境保护体系,从工艺、产品、品牌和文化等方面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引进国际环保资金、技术和项目,并进行最大限度的本土化操作,使其在中国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推动了中国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推动了企业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建设,推动了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发展。

社区持续发展项目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阿拉善地区进行了五个以生态保护与社区持续发展结合的项目。

项目主要以梭梭林及草场保护、生态移民农业区的持续发展、额济纳绿洲胡杨林保护为主要工作目标。从可持续生计、能力建设、社区综合发展及本土文化传承入手,重点强调社区内部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保证有效、持续地进行社区资源管理与保护。项目在牧区协助社区建立保护机制,形成社区为主导的梭梭林与草场保护模式,在农区探索社区认同的节约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在这些项目运行过程中,社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为社区管理公共事务打下基础。

五个社区持续发展项目分别为:吉兰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查汉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区发展项目、腰坝滩生态农业与社区发展项目、希尼呼都格草场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额济纳旗胡杨林文化生态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

下面以查汉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区发展项目为例,具体介绍一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社区持续发展项目中的实施手段。

(1)对农牧民能力的培训。为了使查汉滩乌达木嘎查的村民对项目运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扩展他们的经验范畴,项目实施之初,SEE生态协会组织农牧民赴吉兰太召素套勒盖项目点、贵州古胜村、腰坝镇贺兰队项目点进行了有关社区组织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社区发展规划的培训,使他们在与各处村民近距离的接触中,逐步了解了与他们生存背景相似的村民项目的意义和方式,分享村民在生态保护项目方面的相关经验,使得农牧民增强了对项目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并充分认识了互助管理这种社会组织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之后,农牧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热情高涨。

(2)调整养殖业结构。通过养殖培训、社区养殖发展规划、小额资助的方式,村民制定了《养殖管理办法》(即适合本地的规范化的舍饲养殖流程),建起了养殖圈舍,完成了种牛、种羊的购买,管委会能够统一认识、严格执行各项标准,主动、顺利地推动活动项目的开展。

(3)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项目管委会民主讨论、决策,种植培训、小额信贷方式,村民购买了播种机、优质种子,获得了左旗科技局的技术支持,引来棉花加工企业实地考察。如果棉花种植成功,将比原种植玉米增加收入一倍以上,同时降低40%的地下水资源使用量。因此本项目对阿拉善左旗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新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一系列项目的设计中,项目方充分尊重项目运作的主体性,为当地牧民提供了充分体现自身能力的平台,项目运行也是体现和认可当地百姓能力和尊严的一个途径。通过实际项目操作,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农牧民提高了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规划的能力。

提高生态移民生存能力项目

由于人口增长、过度放牧,阿拉善地区草场沙化逐年加剧,阿拉善盟府制定了“搬迁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在全盟推行。

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简称腰坝镇)因此提出了通过建设100座节能高效日光温棚,解决贺兰山和腾格里生态移民100户的转产退牧的生计,保护了375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

腰坝镇政府就温棚项目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借助协会的资金和项目运作经验,共同实施该项目。

协会通过100户牧民移民转产,保护了375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通过培训,提高了生态移民的生存能力;通过参与式培训和管理,提高了社区的自我组织能力;通过项目合作,影响政府的工作思路和方式;通过项目实施,体现协会的项目特色,提高协会在当地的认同度。从而遏制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沙尘暴肆虐现状,减缓草原荒漠化的速度,恢复贺兰山森林生态和腾格里荒漠草原生态。

“爱心阳光计划”培训活动

2006年12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中韩合作“爱心阳光计划”负责人取得联系,初步商定了在阿拉善地区举办培训班事宜。

中韩合作“爱心阳光计划”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韩国东北亚科技协力财团合作,中国科协农函大与中国继续教育联合学院具体实施。该计划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从2001年开始执行,至今已成功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规划,分布区域广泛,涉及到北京、沈阳、内蒙古、云南等20个省市,先后举办培训班30期,共有5000余名各级领导干部接受培训,其中150余人被派往韩国进行短期学习考察,效果良好。时值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展开之际,鉴于韩国与我国在地理、文化上的毗邻与相似,其新村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阿拉善地方政府对此次培训表示出极大热情,经过多方的协商与筹备,最终确定由阿拉善盟委组织部、阿左旗人民政府主办,旗委组织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承办了本次培训班。

几位韩国专家在两天的时间内,为大家带来了新颖生动的讲座:

郑教宽教授作为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前院长,喜爱中国古诗,擅长汉字,用亲身经历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精神所在,并用亲手写下的汉字提出了自己的“农心”理论——“农者,天下之大本,所以,农心就是务农者之心,就是天心,也就是民心、爱心”,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

郑镇奭教授身为韩国农协中央会董事、韩国京畿道农协本部长,详细讲授了韩国农协组织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并对韩国的农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崔在善博士以一曲韩国歌曲带大家进入他的讲座,用精确的数据和翔实的案例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最终目标、促成战略及20年间的发展里程;

另两位教授朴完信、崔杜烈则从领导力的角度解读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最初的成功与当时朴正熙总统采取的强大领导作用和地方行政机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当地农村领导人强有力的领导作用是分不开的,在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具备现代领导力的国民的支持。

韩重光部长在电视大学的分会场中,以一位老媒体人的角度,向电视大学的老师、学生介绍了韩国先进的传播、媒体技术与理念,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回应。

本次培训是阿拉善地区首次引入韩国新村建设专家讲座,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热烈欢迎。原计划受训人数在150人左右,但通知一经发出,报名参加的人员多达350人。五位专家的讲授为学员们带来了新的思维与冲击,350名学员没有人来回走动、接打手机,而是认真听讲、做笔记、勤思考,并积极提问,将自己的疑问、困惑与专家、学员们共享。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生态助学项目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为保障阿拉善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业,使更多孩子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提高受助学生、家庭及其社区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恶化的影响,促进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2007年开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阿拉善盟教体局联合开展“生态助学工程”,对因生态保护活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学生给予资助。

生态助学项目主要是通过当地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等新闻媒体,以及学校宣传,符合条件的学生自行申报,各学校进行初审并于每年10月底前报盟教体局,随后教体局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对拟资助对象材料进行审核,资助符合条件的同学。项目总计投入45万元,共扶持因生态恶化而受到影响的中学生630人。

项目组成员在给学生们上生态环保教育课

项目组成员组织学生举行生态环保宣传活动

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以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来看,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关系。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代替游牧文化,对草原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不可避免,加之人口的膨胀、个人消费的提高造成对农牧业的过度索取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一现状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开展了“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活动,试图帮助当地蒙古族社区重新找到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并逐渐形成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核心价值观”,使得蒙古族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该项目综合了各种调查方法的优势对项目所关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清晰、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完成有关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项目所进行的是传统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摸索,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知识加以考察,这对当前环境问题严重的社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来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对于其他社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些有关环保的地方性知识在各个社区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积淀,所以该项目研究在不同的社区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