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事绝学(历代经典文丛)
2989300000039

第39章 《呻吟语》——中国人最崇尚的哲理(2)

修心

约己清心,谨言慎行

【原文】

性分不可使亏欠,故其取数也常多,曰穷理力,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赢余,故其取数也常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译文】

人的天性本分,是不可以亏损欠缺的,所以对它的要求,要尽量多。比如说,要穷究真理,要尽知本性,要通达天道,要出神入化,要做到广大圆满,要能够最最高明。说到人的情绪欲望,是不可以让它多余过剩的,所以对它的要求要尽量少。比如说,要谨防言语,要慎重行为,要约束自己,要清静心地,要节制饮食,要减少嗜好和欲望。

【点评】

人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要做一个通达之人,首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有些东西,常常是努力也得不到的,这时,我们就应学会放弃。清风明月、粗茶淡饭,最为朴素,也常常最能养性。一个人对物质的要求越低,他对幸福的体验往往会越强。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也不要苛求于人,对人要求不应太高,要常常能以己推人。言语往往是祸端之源,所以与人相处时。我们要谨慎言行。

心要如天平,须懂得收放

【原文】

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人笠了,便要使他从容闲畅,无拘迫懊侬之状。若恨他难收,一向束缚在此,与放失同,何者?同归于无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君子之心,如习鹰驯雉,搏击飞腾,主人略不防闲,及上臂归庭,却恁忘机自得,略不惊畏。

【译文】

我们的心灵要像天平那样,称量物体的时候,你看那物体忙来忙去而衡杆却一点也不忙;物体被搬下去的时候,也就自然在这里悬空而浮了。就在那样的虚无清静之中,正不知道有多少的自在了!收拾自己放逸在外的心灵,千万不要像那追逐放逸在外的猪儿一样。既然已经把它捉进了牢圈,就要使它从从容容地,感觉到悠闲畅快,而且还不能有那拘束压迫、懊悔烦恼的状态。若是只恨它放逸而难以收伏,便一直把它拘束捆缚在这里,那就与放失在外没有了任何的不同。为什么呢?就因为那也一样地没有任何收获。所以等再次放它出去的话,它便会奔走逃逸而更加不可收拾了。君子的心灵,就要像那教练雄鹰和驯导野雉一样,任由它们搏击飞腾,主人却一点也没有防范或者阻拦它们的意思。等到它们上来到了臂上或者回归到庭院中的时候,却是那样地悠闲自在,忘记了重重的机关与险诈,一点也不会惊恐畏惧。

【点评】

一个人要学会管好自己的心灵,不管是收是放都应从容自得。当放松心情的时候,要尽最大可能让自己尽情,这并不是说可以为所欲为、不知收敛而是在让自己长见识、为自己更好得静下心做准备。当需要专心劳作时,也要能踏实做事,不三心二意。

在现代繁忙、快节奏的生活中,一个人学会管理心灵的本领十分重要。节假日,我们要尽可能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尽可能多地让自己走出狭小的空间,多呼吸新鲜空气,多接触新鲜事情;等要工作学习的时候,也要做到从所做的事情中体会快乐,乐于沉浸其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祥和开朗的心境,那就是一个超脱的人了。然而,生活中有许多人都不喜欢自己做着的工作,每天弄得自己愁眉苦脸,生活也了无乐趣可言。如果懂得这些必须要做的开心去做,学会收放自己的心灵,是不是会过得开心一些呢?

戒除浮躁心,把握好火性

【原文】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将个委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心平气和,此四字非涵养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静属水,动属火,故病人火动则躁扰狂越,及其苏定,浑不能记。苏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济,非火不败。惟君子善处火,故身安而德滋。

【译文】

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心意和念头沉静潜伏下来,什么真理不可以得到呢?如果把自己的志向和意气振奋发扬起来,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到呢?现如今的学者们,只是把一个浮浅狂躁的心理去观察事物的真理,用一个委靡不振的心理去从事具体的事业。这样一来,只是糊里糊涂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心平气和”,四字说起来很容易,如果没有一定涵养却是很难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火性。火性消除后,事情就会清晰明了,万事就能各得其理。水性清纯透明而火性昏燥。因此,静的属性是水,动的属性是火。所以,病人一旦发火就会狂躁不安,待他清醒安定后,一点也不记得以前的情况了。之所以能够苏醒安定,是因为水性澄清了,火下去了。人没有火性就没有办法生存,但火性也可以致人死亡;做事没有火性就不能成功,但火性也可以将人引向失败。只有君子善于处理火性,因此身心安泰,德也滋长。

【点评】

人要想成就事业,就得戒除浮躁。浮躁的人往往干什么事都踏不下心,眼看着的成功会毁于一旦。然而要想做到“心平气和”,也不容易,这的确需要涵养。那么,一个人的“涵养”又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经过许多历练,同是还需要他积极去修养自己的身心。

文中提到“火性”一词。所谓的“火性”,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个爆脾气的人,以勇猛著称,曾率二十名骑兵吓退曹操大军,敌人对他闻风丧胆。在这里有“火性”就是他的优点。然而过于“有火性”的性格也给他带来祸端。他“不恤小人”、“暴而无恩”,刘备就曾批评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果然,他就是死在任职其“左右”的部下之手。由此看来,“火性”要用对地方:干事时,行动上要雷厉风行;但心中却不可有“火”;有火性、有志气,这是好事,但对人好发火,就不是好事了。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

点检克治,做到慎独

【原文】

问:“慎独如何解?”曰:“先要认住‘独’字。‘独’字就是‘意’字。稠人广坐、千军万马中,都有个独。只这意念发出来是大中至正底,这不劳慎,就将这‘独’字做去,便是天德王道。这意念发出来,九分九厘是,只有一厘苟且为人之意,便要点检克治,这便是慎独了。”

【译文】

有人问:“慎独这两个字如何解释?”我回答说:“首先要领会‘独’字的意思。‘独’即为‘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千军万马之间,‘独’都可以存在,只要产生出这种意念就称得上既达到至高境界和最高理想了。这种意念生出后,百分之九十九是对的,只要存在丝毫偏差,就会受到主观意志的支配,于是就要进行自我反省,这就是‘慎独’了。”

【点评】

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管柬和监督之下,依靠内在的道德信念和力量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慎独,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遥远了,它似乎只是古代君子修身的信条。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更多见到这样的情形: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随地吐痰;有警察时遵守交通规则,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团体内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很多人都形成了这样的心理:规矩是给别人定的,而我可以想办法突破它。实际上,在契约社会中,只有人人都以自觉约束的方式享受自由,才能获得持续的权利。这是现代社会秩序中的重要特点,也是诚信的基础。

待事多浑厚,养心贵平和

【原文】

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华,夏不是发畅,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为我境。

【译文】

自己身上的好处要掩藏着几分,这叫做涵蓄,从而培养自己的深厚德性;别人不好的地方,也要替他掩藏上几分,这叫做浑朴厚道,从而培养自己宽大的胸怀。安宁耐心,是思虑事情的第一大法;安静周详,是处理事情的第一大法;谦虚退让,是保全身命的第一大法;涵蓄宽容,是交接处人的第一大法。把那些财富权贵、贫穷卑贱、生存死亡、永恒变化等置之度外,是修养心灵的第一大法。我们胸中的情形和光景,是要把现实眼前的春天看得不是繁荣昌盛的景象,夏天不是风发顺畅的景象,秋天不是寂寥摇落的景象,冬天不是枯萎槁朽的景象。这样才算是我自己的情景。

【点评】

一个人的涵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人对事,一是如何对己。和别人交往要多看他人的优点,做到谦虚涵容。在自身修养方面,要做到不张扬、不自贬,得意时不沾沾自喜,困境时不妄自菲薄。一个人能做到如此,便是一个通达之人了。然而,生活中,我们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呢?和人交往喜欢斤斤计较,觉得宽容就是吃亏,随处想显示自己的小聪明;做事总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如此,即使是有了些成绩,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孰不知幸福往往存在于最简单、最朴素的形式中。

以虚实自养,需处处用心

【原文】

心要虚,无一点渣滓;心要实,无一毫欠缺。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只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气象。士君子作人,事事时时,只要个用心。一事不从心中出,便是乱举动;一刻心不在腔子里,便是空躯壳。

【译文】

心灵要清虚,没有一点的杂质和污秽;心灵要实在,没有一毫的欠少和缺乏。只要有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有一物不留心,便不能适行其所。只要能够做到大公无私,便是那包括涵容天下的气象。真正的士大夫和君子做人,就是对待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时候,只是要一个用心而已。一件事情不从自己的心中做出的,那就是胡乱的举动;一个时刻心不在自己的胸膛里,那就是一具空洞的躯壳了。

【点评】

许多人认为,要想使得心灵虚静,只能深居简出。其实,一味与世隔绝,或许能养心,但不能让自己真正变得有分量。因为,与世隔绝的日子过久了,人的视野自然会变得狭窄,况且在现代社会中,人要生存,就要和别人打交道。陶渊明诗中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实,一个人要想使心境清虚宁静,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心远”。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流放,然而他却能做到超脱旷达。在流放黄州期间,他一家生活都成问题,于是他带着家人在城东开荒,自食其力,并自得其乐地以“东坡”自号。如此看来,只要保护好自己的心灵,不论处境如何,都能体会到快乐!

世态本炎凉,何必多嗟叹

【原文】

一巨卿还家,门户不如做官时,悄然不乐曰:“世态炎凉如是,人何以堪?”余曰:“君自炎凉,非独世态之过也。平常淡素是我本来事,热闹纷华是我倘来事。君留恋富贵以为当然,厌恶贫贱以为遭际,何炎凉如之,而暇叹世情哉?”

【译文】

一位大官告老还乡回到家乡,门庭前再也没有以往那么热闹了,心里闷闷不乐,说:“世态炎凉到了如此的地步,真叫人受不了啊!”我说:“这只不过是你自己心中有了炎凉,并不只是世态的过错啊!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本来就是我们该过的日子,热闹浮华本来就是身外之物。你留恋荣华富贵,认为这是你理所当然的生活,厌恶清贫卑微,觉得这是遭遇,世态哪里向你说的那么炎凉啊,而让你百般感叹冷暖世情。”

【点评】

世态炎凉,的确存在,而且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没有人想经历世态炎凉,那是人生由盛转衰的人才会尝过的苦涩滋味。曾为台湾宏达国际公司总经理,不久前退休从事公益事业的卓火土先生,本来成长在小康之家。在他十七岁时,爸爸破产了,随后遭遇车祸。他送命危的父亲到医院急诊,心急如焚。整个急诊室里没有人理会他,平日和他家交好的人没有一个来帮忙。父亲就在他眼前去世了。后来,他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在医院的那一天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知道人要争气,才会有人看见。这样的遗憾对一个少年而言十分惨痛,却也使他立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其实,世态炎凉,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因而变得怀疑人性、悲观消极或愤世嫉俗,它就是一股阻力;如果能奋发图强,它就是助力了。看过世态炎凉,而且愿意奋发向上的人,大多能拥有双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