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迷雾笼罩的科学(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89800000043

第43章 光是什么

1666年,当牛顿用数学公式表达出他的3个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时,他同时也在用光做实验。雨后彩虹具有炫目的色彩,光通过豪华装饰灯的棱柱会产生各种颜色,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现象。当时人们认为光是白色的,是天空中的什么东西及玻璃中的物质给光添加了颜色。牛顿在晚些时候写道:“在1666年,我做了一个玻璃三棱镜,以演示这种光的现象。”

牛顿做的实验非常简单,但这之前没有人想到去做这件事。牛顿将工作室的窗户遮住,只留一个小洞让很窄的一束光射进来,射进来的光是白色的。他再把他做好的三棱镜放在光前。于是,在对面的墙上就出现了包含全部颜色的光谱。然后,牛顿又采取了关键的一步。他拿来了两块木板,每块木板上都有一个很小的洞。他将一块木板放在三棱镜和玻璃之间,使射到三棱镜上的光束更窄。另一块木板放在三棱镜和墙之间,只让一种颜色的光通过木板上的小洞射到墙上。然后,他把第二块三棱镜放在第二块木板的小洞前,发现只有单种颜色的光射到墙上。第二块三棱镜并不改变光的颜色。他对光谱中的每种颜色逐一进行了检验,发现每次通过第二块三棱镜的光都不改变颜色。这样,颜色就不在三棱镜之中,而在光自身之中,否则第二块三棱镜应产生所有的颜色,而不应仅仅是一种颜色。光不是白色的,它实际上包含了彩虹中的所有颜色,当光经过三棱镜或被反射之后,各种颜色的光就显现出来。最后人们明白了,天空中的小雨滴在某种情况下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使光发生折射,从而产生炫目的彩虹。牛顿三棱镜实验后来,牛顿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用第二块三棱镜将各种颜色的光合成白色光。这个实验记录在他1704年出版的《光学》书中。在明白了自然光的组成之后,牛顿开始解决影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一个问题。不管用显微镜还是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在边缘都会出现彩色条纹,使被观测的像模糊不清。当放大率增大时,这个问题越发严重。在1668年,牛顿用凹面镜设计了一个望远镜,因为这样的镜面反射光,而不像透镜那样使光分解或折射光,因而消除了彩色条纹。由于这个原因以及镜子比透镜更便宜、更宜安装,所以今天的许多大型反射望远镜都源于牛顿最初的设计。

牛顿也曾提出,光由他称为“微粒”的东西组成,比如血液中的细胞,四处喷射。这个观念被广泛接受,尽管在之后的200多年中这种粒子的性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说明。与此同时,丹麦天文学家罗默于1676年发现了另一件事。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光速是无穷大的,但罗默在巴黎天文台观测木星的第一个卫星的星食时发现,这个卫星并不在预定的时间运行到木星的后面。并且,木星离地球越远,观测到的星食时间会越迟;木星离地球越近,观测到的时间会越早。这意味着光速是有限的。

光是白的,尽管它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光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尽管这个速度很快,接近声速的100万倍。光似乎由粒子组成。这些是人们在18世纪初就得到了的共识,之后的200年间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爱因斯坦在他1905年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文章中,处理了光的另一个方面——光速。狭义相对论认为,不管一个观测者以很高的速度接近光源还是远离光源,对观测者而言,光速都相同。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在观测者的参考系中,长度将缩减,时间将延长,质量将增加。在通常的速度下,这些效应并不发生,牛顿定律仍然适用。但当速度接近光速时,就要考虑时间延长这样的效应了。当太空船以光速或更高的速度飞行时,那么太空船上的时间将停止,太空船的长度将缩到零,它的质量将变成无穷大。所以,任何东西实际上都不能达到或超过光速。

爱因斯坦发展的关于光的新观念同样让物理学家头疼不已。光像引力一样,曾被认为在以太中传播。1889年,迈克耳孙和莫雷所做的关于光速的实验结果说明并不存在以太,这就意味着光和引力以另外的方式传播。这是一个结果与初衷完全相反的实验。迈克耳孙,一个4年前刚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的有才气的年轻人;莫雷,一个非常杰出的化学家,只是想证明存在以太。迈克耳孙设计了一个光学干涉仪,同时发射两束光,一束穿过所谓的“以太”,另一束则方向与此垂直。由于波是有方向的,所以以太也应有一个方向。这样,与以太方向相同的光束,和与以太方向垂直的光束的运行时间会有一个差别。这就像与海浪方向一致的船,比与海浪方向垂直的船运行得更快一样,而实验结果却是毫无差别。

以太的不存在为普朗克、爱因斯坦和量子理论铺平了道路。波动理论正遭受着挫折,也许所有的东西都是粒子的。然而,并非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情愿放弃波。因为光具有反射和折射现象,声波、水波有反射和折射现象,因而光是一种波。这样的论断让人难以反驳。

另一方面,随着20世纪检验量子理论技术条件的成熟,一个又一个多年前就被预言存在的粒子在实验中被发现。量子理论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这些也让人难以反驳。于是人们越来越接受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观念,这反映在光子的定义中。比如1998年的科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在物理学中,光及其他的电磁辐射发出的基本粒子或能量量子,既具有粒子性质,又具有波的性质。”

那么,光什么时候是波?什么时候是粒子呢?一般而言,当光通过真空时可被认为是波,当它遇到其他物体表面时可被认为是粒子。天文学家利用光波的性质决定红移,从而判定一个恒星或星系离地球有多远。涉及激光时则需要运用光的量子定义,许多物理学家对这种处理方法都深深地不满。这种处理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宽容度。一个科学家可以说光更像波,与此同时,另一个科学家可以说光更像粒子。这依赖于科学家所从事研究的性质,他们都可以是对的。这让物理学家多少有些不自在,有时他们希望这个问题能立即得到解决,这对于在学校中学习物理的年轻人会很有帮助。否则,可能你在高中学到了光是波,而在大学里又发现光是粒子。

在20世纪,人们做了关于光的各种各样的实验,有些是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做的,结果表明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实验的结构可以改变结果,而各种实验本身都是正确的。这反映了基本的量子悖论。

光是波呢,还是粒子?牛顿没有解决,爱因斯坦没有解决,我们能够解决吗?